苟颖萍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总体上看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虽然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程度,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关键词:邓小平 共同富裕 贫富差距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全局的高度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在我国现阶段,应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确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还强调说“如果我们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走上了邪路了”。1990年,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指出了富民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规定了富民的基本性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明确了富民的总体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奠定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依据,并把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如果离开了共同富裕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
(二)共同富裕必须建筑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共同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民富国强。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首要任务”、“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生产力发展,否则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讲共同富裕,否则就会导致共同贫困。
(三)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张。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新构想,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先富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是示范作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经验能为其他地区和其他人提供示范和借鉴。二是帮带作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帮助和带动大部分人致富,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三是经济作用。先富的地区、先富的人可以为落后的地区和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四是激励作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励没有富裕的人奋起直追,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
(四)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富裕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最新阶段,它所指的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物质生活上的富裕,更重要的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合理物质利益,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富裕并不是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真正富裕。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教育,为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的成果,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同需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出现了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象。
(一)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4:1,1997年为2.47:1,1998年为2.51:1,1999年为2.65:1,2000年为2.19:1,2001年为2.9:1,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1,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2∶1。
2.地区收入差距拉大。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四个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比最低的四个省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高7000~10000元左右,而2000年,四个最高省市比四个最低省区高4000~6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四个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比最低的四个省市贵州、甘肃、云南、陕西高3700~6000元左右,而2000年,最高的四省市比最低的四省高4000~6000元左右。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1978年,我国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1,1998年则上升为2.35∶1。200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垄断行业、新兴产业部门等行业的收人增长很快,而一些传统产业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收入增长缓慢。
4. 非法致富现象较为严重。有一些社会成员利用非法手段,如偷税漏税、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各种形式的寻租、内部人控制等非法收入现象相当普遍。其中社会反映最为强烈、影响最突出的是利用职权谋取不义之财的腐败行为,从索贿受贿到权钱交易到与不法分子狼狈为奸,腐败问题相当严重和突出。
(二)科学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现状
应该说,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相当悬殊,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应从多重视角综合分析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才有可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1.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而且也不是两极分化。首先,从基尼系数来衡量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贫富差距程度的度量问题,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般经验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明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基尼系数在0.2-0.3时,为相比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时,为比较合理;基尼系数超过0.5时,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它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0.6是社会震荡临界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根据世界银行测算,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212,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16,说明当时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平均主义状况。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则上升到0.465, 2005年逼近0.47。据专家指出,如果加上灰色收入,基尼系数会更大。因此,中国贫富差距现状不容乐观。但是贫富差距拉大,并不意味着两极分化。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指标)才开始下降。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因此,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的拉大是暂时的,总体上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是指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的财产和收入差距达到对立的两极。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是指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在财产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同时两大阶层形成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产物。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其生产的根本目的、动机和实质是剩余价值,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值,这就必然造成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的财富日益扩大,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状况日趋恶化。尽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会在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前提下得到改善和提高,但从他们的社会地位、就业状况、精神生活等整体来看,仍然趋于贫困,特别是与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增长更快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相比,差距在扩大,生活水平在下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只能产生财富和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而不可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的条件下,一方面不可能出现少数富有者作为社会的一个“极”,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而致富,也不可能在社会的另一“极”形成贫困的积累。这是资本主义所有制所不具有的优越性。
分析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不难发现,高收入阶层的人数较少,尚未形成一个有政治影响的阶层。他们在这一时期的收入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原始积累的色彩。而这种原始积累随着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加强和调控方法的改进将逐步结束。另一方面,中国的贫富人口相对分散,泛化地隐藏在地域、产业、所有制形式和职业等标签之下,因而从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讲,这部分人还不能构成一个阶层,只能算群体,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还只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社会冲突,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绝对对立的阶级矛盾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据世界银行的监测数据,1990—2002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1.95亿,占同期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90%以上。所有这些都是得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应放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整个实现过程中去加以认识,是一种富裕程度的区别,是先富与后富的区别。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与中国人民的致富实践活动是同向的而不是逆向的。贫富差距是在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提高基础上的收入差距,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先富后富的差别,而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只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一部分人富裕程度更高、更快一些,这种差距是相对差距而不是绝对差距。要把这种差距放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整个实现过程中去加以认识。历史使我们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而改革是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的,发展的高效率来自于有限资源的不平衡配置,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的更快发展,没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从而调动地方和个人的积极性,产生有效的竞争,就不可能有全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证明:适度、有序的贫富差距是党的富民政策和迈向共同富裕的最具实际意义的一步,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大多数人共同富裕,是一个从个别到普遍、由点到面的渐进的积累、延伸、辐射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现阶段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绝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度的继续忽视贫富差距拉大。现阶段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贫富差距拉大。我们必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二,打破城乡二元政治经济制度,给予农民“国民待遇”。第三,贯彻国家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采取的特殊扶持政策。第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第五,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先富与后富之间关系的反映,而非主要由社会制度性障碍造成。它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而且也不是两极分化。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我们既要承认贫富差距,又要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 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8
3.朱秀茹.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科学认识当前的贫富差距[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4.范小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J].求是,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