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尘
政要们总喜欢制订远大、宏伟的计划。自上台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勾画着一幅又一幅把美国乃至世界拽出危机泥潭的蓝图。在充分领会精神的前提下,《大西洋月刊》的编辑们也大胆提出了让地球更加美好的方法。它们荒诞却具体,更重要的是,直指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
解散维和部队
1999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向刚果民主共和国派出维和部队。从那时起,尽管驻扎在刚果的士兵人数超过1.8万人,军费每年超过10亿美元,然而暴力和混乱还是夺去了几百万刚果人民的生命。一次,维和部队对1英里(1英里≈1.61公里)之外屠杀了150名群众的暴乱无动于衷,刚果人民只能在部队的军营外抗议他们的“不作为”。联合国新任命的指挥官——一名西班牙将军——面对软弱的政治支持和少得可怜的军事资源,气愤辞职。
所以,这里有一个维护暴乱地区长治久安的好办法:重新派遣那些私人佣兵公司EO(现已解散),他们训练有素的兵力曾在20世纪90年代平息过塞拉利昂和安哥拉的暴动,整个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给他们点雇佣费,让他们去哪他们就去哪。
我并不认为联合国是个唯利是图的组织。但是维和部队10个财大气粗的资助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却依靠10个穷得叮当响的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约旦、尼泊尔、加纳等)贡献兵力来做这种苦差事,听起来还是有点唯利是图。一些联合国救济机构已经利用私人佣兵公司保证自己的安全,那为何不把这种服务推广到他们打算保护的人民身上呢?
公海私有化
几年前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家酒店的一道比目鱼大餐,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是大厨的手艺高吗?当然。但更主要的是它先进的渔业管理。大约十年前,阿拉斯加的比目鱼捕捞还是遵从“多捞多得,多多益善”的制度,短期之内却转变为捕捞许可制度。大比目鱼捕捞不再像以前那样,集中在几天之内,渔民们你推我搡,争先恐后,然后再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如今,阿拉斯加的渔民通过投标获得捕捞许可证后,可以悠闲地捕捞几个月。所以,市场上的大比目鱼不但肉鲜味美,价格也保持稳定。同时,渔业资源也避免了“灭门之灾”,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3年,大约1/3的鱼类几近灭绝。一般来说,各国可以控制其海岸线以外200海里(1海里≈1.85公里)的海域。一些国家制定严格复杂的措施限制捕捞,结果却适得其反。于是,各国逐渐转向了捕捞许可证制。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冰岛率先尝试,他们的渔业资源即刻得到恢复。
不幸的是,管理公海的法律只有那么几部,所以大型拖捞船在那里肆意捕捞,不注重鱼类种群的健康发展。结果是这些共用水域成为“公共悲剧”的最佳写照。毕竟,谁有兴趣来保护公共的东西呢?
所以,我们需要修订现行的《国际海洋法》,将捕捞许可证制和配额制推及200海里之外,适用于深海和公海。也许有人反对将人类共有的海底资源变成私有资产,但总好过放任捕捞最终导致海洋生物圈解体。
揭露大学的真相
哪个父母不想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殊不知教育对孩子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以美国为例,顺利取得大学文凭的孩子只有入学人数的一半,很多人什么也没学到。
很多人认准了“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的道理,但这些却并不适用于高等教育。学费像坐上了火箭,一个劲地噌噌往上蹿,可是教育水平却原地踏步。现在的大学更重视如何拉项目、出书、挣钱,至于讲课倒排在最后。各种所谓的大学排行榜只把学校财富、毕业率、学生入学考试成绩和学校名气作为参评依据,对于学生能掌握什么本事则闭口不提。
我们必须弄明白大学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一方面让学生能在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另一方面给学校施加压力,逼他们把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政府是可以改变现状的“催化剂”。大学最需要钱,而政府有的是钱。这样,政府就掌握了主动权,迫使大学公开教学质量信息。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挑选学校,从长远来看,它也能提高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
欢迎外来工
假设你是一名孟加拉出租车司机,依靠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一些非政府组织给你一个二选一的机会:接受小额贷款,或是到美国工作——该如何选择?根据全球发展中心最近的分析,接受小额贷款可以使你这辈子多赚700美元,而去美国工作,你也许一个月就赚这么多。
富国提供给穷国的贷款、资源等等,都比不上直接把穷人送到富国这个办法好。一般的工人从海地、尼日利亚抵达美国或加拿大后,劳动力价值立刻提高700%。如此巨大的薪酬鸿沟,使得一些经济学家极力倡导在世界经济合作中实行有革命性转变的“全球外来工计划”,即每个富裕国家都向贫穷国家提供一定量的工作签证。
当前,富裕国家的边境都控制到“窒息”的程度,移民政策稍微“喘口气”,都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回报。“全球外来工计划”比单纯的金钱援助更有效。
资助艺术
当前的形势让我们重新回到节约的时代。但是需要学会节俭的不仅是家庭,还有我们的政府:别再拿大把银子去国外碰运气,要把钱用在自己身上,发挥财富的最大价值。如果政府真想刺激经济,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资助艺术。艺术家是世界上最穷的人群之一,但他们也是花钱最快的人群,而这正是经济学家希望刺激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之一。
资助艺术还有其他惊人的效果:每在艺术市场投入3万美元,就会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早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政府成立的就业促进机构就不仅资助绘画,还对平面设计、戏剧和时尚设计等行业慷慨解囊。美国第一部黑人出演的《麦克白》就诞生于那个年代。美国著名画家杰克逊·波洛克也是依靠资助于1943年举办了首次画展。再建立个类似的机构,说不定可以催生下一个杰克逊·波洛克呢。
可持续性购买
每个人都拒绝不了廉价品的诱惑。在物美价廉方面,没有一家公司比得上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宜家。
但让我们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经常去一家低于市场价的商店消费吗?这个代价你担负得起吗?
宜家不断向更低的价格挑战。其供货商大都在工资水平较低的亚洲和东欧地区,这样就极大地压缩了成本。作为世界第三大木材消耗商,为了使木材得到合理的砍伐,宜家设置了15个森林监视团队,其中有8个在中国和俄罗斯。但是非法伐木在这些地大物博的国家非常普遍,森林监视团队形同虚设。宜家宣称他们的商店都是用低瓦特数的灯泡照明的,但是宜家商铺的位置却远离市中心,平均每位顾客要驾车行驶50英里才能到达。宜家聪明地将交通费和能源消耗转移到了顾客身上,而且顾客还要亲自组装家具。和许多廉价商品一样,宜家的书架和椅子创意十足,但做工不够精细。一旦出现故障,要么亲自动手修理,要么直接买新的。虽然设计“传家宝”不是宜家的任务,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环境保护专家维格·泽莫说:“宜家是地球上最不注重回收的零售商。”买不可持续性产品,意味着将全部代价压在我们的后代身上——结果,我们买的反而是最贵的产品。
(经保国摘自《海外文摘》2009年10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