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兰州市七里河地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地处西北的七里河装备制造业陷入亏损破产境地。国家实施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装备制造业战略是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振兴的大好机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困境;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33-03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同时具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而且属于低耗能产业,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也是最低的。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可以说大型装备工业是国家实力之所在,是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关系国家战略安全。
兰州市七里河地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有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40多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企业曾有过辉煌,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其中,石油钻采设备、大型通用机械设备、轻工机械;发电设备、电源设备;真空获得、真空应用研发、制造能力在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业借政策、区位、技术和资金等优势,得到高速发展,而地处西部的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却经历了诸多困难和矛盾:企业改制相对滞后,历史包袱较重;传统产品比重偏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组织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地处内地,信息不畅等等。
国家实施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是振兴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机遇。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在对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生产规模、技术力量、研制水平、发展状况等进行了专项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分析报告,以期为政府和有关人士研究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提供参考。
1、兰州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西部装备制造业基础是在建国初期“一五”、“二五”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期间打下的,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东部沿海企业的内迁得到了进一步充实。由于早期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引进了先进技术,西部装备制造业建设起点较高,总体上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六七十年代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达到了顶峰,为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30多年前。1872年7月,左宗棠在兰州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开甘肃装备制造业先河,这个同江南制造厂齐名的“洋务运动”的百年老企业,就是现在七里河地区的兰州通用机器厂。兰州是国家在实施“一五”、“二五”计划中确定的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建设重点区域,而以兰州石油化工机器总厂、兰州通用机器厂为骨干的石油钻采机械、石油化工设备基地主要布局在七里河地区。通过 “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东部沿海企业的内迁,在七里河地区迅速建成了兰州通用机器厂、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兰州商业通用机械厂、兰州机车厂、兰州电机厂、兰州煤矿机械厂、甘肃水泵厂、兰州长征机械厂、兰州电力修造厂、兰州真空设备厂、兰州轴承厂、兰州变压器厂等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创办了甘肃工业大学、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理工院校和兰石机械研究所、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等理工装备制造科研机构,形成了产业突出、优势明显,产、学、研、用相互配套的装备制造业研发和制造基地。
调查显示,到2005年底,七里河地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26家,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71家的37%;从业人员19.060人,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36.652人的52%;工业总产值317.528 万元,占地区工业总产值1.284.376万元的2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16.9 %。
据有关统计资料,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约7万家,从业人员近1.838万人;2005年工业总产值6.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8%左右,利润3.000亿元;甘肃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25家,从业人员82.818人,工业总产值102.49亿元, 利润1.43亿元;兰州市装备制造业企业128家,从业人员47.405人;工业总产值700.656万元,利润0.18万元。
从以上资料分析,七里河地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个数分别占全省、全市的11.55%和20.31%;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全市的23.02%和40.21%;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全市的30.98%和45.31%,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全市,乃至全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一定的地位。
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石油钻采机械、炼油化工设备和通用机械制造基地,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5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为我国石油钻采、炼油化工、电力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发展、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装备。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辖区装备制造业企业和科研单位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产品)27 项。其中,有为高尖国防武器配备的电源整套设备、有我国第一台大型无油超真空抽气机组、第一台真空电子束扩散焊机、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镀膜机、第一台低温液氢燃料称重计量容器、第一台计算机集群控制的中开和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焊设备、我国第一台飞机地面电源车、第一台无人值守自动化电站、第一台低噪声电站、第一台大功率雷达电站;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浮动舌形塔盘、主电机直接启动埋入式盐浴炉两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动力大钳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ZJ45钻机和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节能技术改造分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液动大钳等19项科技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ZJ45D电驱动丛式井钻机等3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务院重大办重大技术装备奖,这些先进设备为我国石油钻采、石化工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装备,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
统计资料显示,在1990年,七里河地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5家,占地区总数203家的32%;从业人数53.809人,占地区总数100.494人的53.5%;工业总产值100.916万元,占地区总数178.141万元的56.6%;销售收入90.477万元,占地区总数155.890万元的58%;实现利润5.089万元,占地区总数3.680万元的138.3%。从统计资料分析,在1990年,装备制造业在七里河地区工业中,在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等方面都占有“半壁江山”,利润水平更远远高于其他工业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重点企业在重点领域形成了突破。兰州电机公司在大功率系列电力发电机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标志着兰州电机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上只有几家公司控制的先端领域。兰州真空在各类空间模拟实验装置及低温液体贮运容器研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航天、航空、航海等国防和科研发展提供先进设备。作为我国石油机械行业重要科研单位之一的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从转制成科技型企业后,提出了市场开发和技术创新两大思路,用其特色技术和专有产品打头阵,以市场为源头,跟踪国际石化设备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来应对国内、国际市场的挑战。
2、兰州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南部地区凭借政策、区位、资金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先于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接轨,装备制造业在更高起点上得到快速发展。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地处西北地区的七里河地装备制造业一度下滑,从一个国家的重要基地衰落到全行业亏损,不仅原有优势逐步减弱,许多企业更是陷入了亏损破产境地。
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1990年实现产值占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6.6 %,之后发展逐渐减缓,比重逐渐下降。2005年装备制造企业产值占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5%;1990年全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利润5.089万元,但到1995年底,全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跌入历史低谷,亏损达12.952万元。虽然兰州轴承厂、兰州矿山机具厂和甘肃水泵厂等装备制造企业由于重组、破产、转产,已不再纳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统计,但2005年,在全地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6家中,亏损企业仍有11家,亏损面达到了42%,亏损额达1.479多万元;从业人数更是由1990年的53.809人下降到2005年的19.060人,下降幅度为35%,呈逐年下降态势。
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阵痛和转轨,进入新世纪,通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改革、招商引资、重组整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等措施,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企业重新焕发出了活力,逐步走出低谷,一些重点企业在重点领域有新的突破。但我们不可回避现实: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总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企业自身积累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的不利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与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的产品少,特别是像兰州通用机器厂、兰州煤矿机械厂、甘肃水泵厂、兰州轴承厂等企业仍未摆脱经营困境,发展举步维艰。
从调查情况分析,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微观层面,主要存在着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过重;改革进程缓慢,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滞后;企业资金严重缺乏,装备陈旧落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创新机制和自我改造能力等困难和问题。而在区域环境和宏观层面,存在着区位、信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有关装备制造业政策导向的偏差,以及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和管理体制不顺、隶属关系交叉等因素的影响,区内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协作不够,各自为战,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和产业集聚优势。
3、加快发展的主要思路
国家实施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是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历史机遇。作为一项产业政策,这对以装备制造业为经济主体的七里河区来说是振兴地区工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装备制造业迎来的又一次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七里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全体七里河人的共识。七里河区,这个曾经成就了全省装备制造业辉煌的地区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七里河区委、区政府把装备制造业振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使装备制造业成为七里河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区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依托兰石集团抓紧制定《七里河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配合兰州高新区制定《彭家坪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争取国家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另一方面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确定今后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区政府与辖区装备制造业企业向国家、省、市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尤其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土地转让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得支持和帮助,并在税收、招商引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为企业发展尽力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区政府将大力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努力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能轻装上阵,快速发展,为企业发展尽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和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七里河区政府还推出奖励政策,并将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解决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和迅速壮大的瓶颈,鼓励扶持中小企业配套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大力推动下,装备制造业企业借势发展,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振兴已起航,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进入关键的复苏期。2006年,七里河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1.5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9.43%;实现工业增加值10.6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4.88%,分别占全省、全市的19.53%和55.32%;实现利润0.32亿元,比2005年同比减亏0.47亿元。
展望未来,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振兴就是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要支持企业加快改制、改组、改造步伐,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积极支持辖区企业走好招商引资、项目嫁接和技术改造之路,提升区内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要围绕装备制造业密集区产业集聚优势,壮大骨干企业,形成上下游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鼓励区内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在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引导区内困难企业和中小企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需求生产配套产品、零配件,带动困难企业盘活闲置资产,走出困境,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形成具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要建立机制,搭建平台,促进区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区内装备制造业振兴;要优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大力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努力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要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采取“产业集聚、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以大带小”的发展战略,在石油化工装备、风力发电机新型能源装备、真空获得及应用装备和海洋石油工程装备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地区其他装备制造业产品及零部件生产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二次腾飞。
[作者简介]张三社,男,兰州市七里河区统计局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统计学。
[收稿日期]2008-10-26
(责任编辑: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