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活动、自主创新与市场绩效

2009-04-29 10:23范兆斌苏晓艳
开发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市场绩效自主创新

范兆斌 苏晓艳

内容提要: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在全球分工中处于更加有利位置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研发支出近年来有所增长,但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本文从创新绩效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研发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显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内外创新环境的改善,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我国自主创新的绩效均有显著提高,这是近年来研发支出有所增长的原因。不过受产业结构、企业外向性程度、国际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还有待提高,这是理解我国研发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研发活动;自主创新;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156-06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知识导向型经济的凸现,企业的自主创新问题正日益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被认为是我国现阶段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在全球分工中处于更加有利位置的重要途径(刘德学,2005)。一般认为,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必须具备产权性和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产权性指创新活动最后必须形成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价值性指技术创新成果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必须相匹配,能够成功地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自从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内部研究与开发(R&D)活动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原因在于研发活动不仅会使企业积累和利用内部知识,直接产生新知识或新技术,而且还有助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吸收能力对于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识别、消化、转移外部新知识或信息并有效加以利用通常具有关键性的作用(Mueller, 1962; Myers, 1969;Cohen, Levinthal, 1990)。为此,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在政府的激励和外部环境压力的双重作用下,1995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01~2005年,研发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9%。在总量增长的同时,研发支出的强度(研发支出/GDP)也从1995年的0.57%增至2005年的1.34%,虽然增幅较大,不过仍远远低于全球2.55%的水平。国际上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研发活动不够活跃的成因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研发活动的活跃程度通常与研发的绩效存在密切的联系,研发活动的效率越高,企业投资于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研发活动就越活跃。

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对研发活动进行投资的积极性(Osorio,Pose,2004)。在解释这一问题的理论中,作为一项有成本的活动,研发活动的报酬特征经常被提及。Scherer(1982)提出研发活动通常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并认为这种特征来源于在进一步的研发活动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Dosi(1988)的研究支持报酬递增的说法,不过他认为这种递增性主要来源于研发的累积效应,这种累积效应也得到其他相关研究的支持(Audretsch, Feldman, 1996; Verspagen, 1997)。不管研发活动报酬递增的特征来源于何,但是这种报酬的递增性表明,企业的研发活动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产生大量沉淀成本,不断培养和开发出难以复制的内在知识要素,直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或生产出差异化产品,刺激和创造了市场需求以后,才可能有成功的迹象。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常内部资金有限且面临较为严重的信贷约束,如果研发支出达不到产生收益的最低“门槛”,经营者就会对研发活动的绩效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企业的研发活动难以为继,甚至根本就不会发生。

也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研发绩效之所以较低,原因在于创新绩效除了受研发投入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研发活动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于企业的研发绩效具有不同的影响。Pose (1999)认为研发环境总体上可以分为“顺创新型”和“逆创新型”两种,顺创新型的环境指该种环境有助于研发活动向创新转化或者会提高研发的绩效,而逆创新型的环境则指该种环境对于研发活动向创新转化具有阻碍作用或者会降低研发绩效。在影响研发环境的因素中,研发人员技能水平的重要性经常被提及,技能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缄默性,形成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只有当技能水平达到一个合适的“门槛”时,企业才可能从研发活动中获得创新的收益(Sorensen,1999;Ceh,2001),低技能水平通常与逆创新型的环境相对应。发展中国家由于大都缺乏高技能的熟练劳动力,所以创新的环境更符合逆创新型的特征。除了技能水平外,企业产品的技术特征也被认为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效率。一般认为,企业主导性产品的技术或知识密集度越高,研发支出向创新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理由是技术密集型组织中,企业的研发活动相对比较活跃,在研发活动的组织及内外部知识的利用上具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受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活动更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特征,因此更容易形成逆创新型的环境。

企业的外向型程度也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支出向创新的转化效率,其原因与研发活动的公共产品特性有关。通常认为研发活动普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新技术的开发者实际上不能获得研发的全部收益(Storper 1995)。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的外溢在企业、产业及地区之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Griliches,1979;Griliches,1984;Jaffe,1986),而且对于企业的研发活动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Griliches,1992)。外向性程度较高的企业由于更容易获得海外市场的知识或技术溢出,从而可能会有较高的研发效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通常不具备国际化活动所要求的特定优势,因此外向性程度一般较低,这大大降低了企业通过境外活动利用外部技术机会的可能性。这种技术机会的缺乏,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研发效率较低的成因所在。另外,作为外部环境因素,政府的政策取向通常对于企业的研发绩效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政府政策性资助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研发活动的成本,而且还会通过“声誉效应”激发企业提高研发效率(Kumar, 2005)。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通常财力有限,且较少对研发进行战略性规划,所以更容易形成逆创新型的环境。

通过定量方法,识别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绩效,对于理解和指导企业的研发支出决策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的创新绩效问题做过一些相关研究(何洁,2000;陈涛涛, 2003;蒋殿春,2005;冼国明,2005等),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不过这些研究都是基于我国各省或市宏观层面的数据进行的,数据具有高度加总的特征,不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微观层面的行为特征。另外,受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某些在分析企业微观行为的较为重要的变量,未能进入模型进行分析。由于成功的创新以拥有知识产权和实现市场价值为基本标志,为了较为充分的定量识别企业研发活动的绩效情况,本文分两步进行:首先分析研发活动对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成果的影响;其次分析自主创新成果对企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本文用于定量分析的样本数据来源于珠海市科技局2001~2006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统计表》,该表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自2000年以来,该表每年由各省、地区、县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填写。不过出于商业保密方面的考虑,数据提供单位规定不能直接使用单个企业的数据,因此数据采集时,按照三位数行业代码对数据进行了分类加总,根据这种分类方法,2001和2002年都是15个行业,2003年为17个行业,2004年为19个行业,2005为24个行业,2006为31个行业,剔除部分无效数据,总共有119个行业观察值。

2.研发活动与企业的自主创新

综合前面关于研发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讨论,在此建立以专利申请数为应变量的双对数的计量模型

FATINTit01RDit2SKILLit+β3VADit4GOVit

5EXTit6FDIiti(1)

模型说明如下:

(1)PATENT是因变量,代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此用企业当年专利申请数的对数进行衡量,这是因为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成果具有产权性。

(2)RD表示企业的研发支出,用企业实验与发展经费支出的对数代表。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研发活动被认为不仅对于企业积累和利用现存知识,从而创造新知识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企业形成和发展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积累知识、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以及发展吸收能力的过程,因此,研发支出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预期研发投资与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成正向关系。

(3)SKILL表示企业拥有的技能水平。自主创新活动属于知识密集型或熟练劳动密集型的活动,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企业才更可能促进研发活动向创新的转化。本文中用企业拥有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数量的对数反映企业的技能水平,并预期技能水平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正向关系。

(4)EXT和FDI都表示企业在海外获得的技术溢出情况,其中表示企业通过出口获得的技术溢出情况,用企业的出口创汇额代表。表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技术溢出情况,用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代表。由于外向性程度较高的企业通常更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更容易接触和吸收海外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因此预期和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正向关系。

(5)VAD表示企业生产活动的知识或技术密集情况。企业的知识或技术密集特征越明显,对研发支出向创新转化促进作用就越大。本文用企业的增加值代表产品的技术特征,并预期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正向关系。

(6)GOV表示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支持程度。政府的财政专项支持会通过“信誉效应”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可以预期财政支持力度越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越强。本文中用企业科技经费筹集中来自政府部分的对数作为财政支持程度的衡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研发周期主要为两年,而且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三项费用等财政性支持项目通常也要求项目承担者必须在两年内完成,不过经费的实际支出主要发生于成果产生的当年,因此,模型在设计时各变量均采用当年数据。

以此计量模型为基础,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为充分反映各变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性质,回归分四个步骤进行。由于研发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首先以研发RD为解释变量对PATENT进行一元线性回归,(表1)的(1)栏显示了回归结果,t统计值为7.21,统计上非常显著。回归系数为0.23,即企业的研发支出每增加1%,企业的专利数增加0.23%。其次,将SKILL、VAD和GOV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原因在于这三个变量是构成了企业研发活动的基本环境,回归结果如(表1)(2)栏所示。企业的技能水平(SKILL)统计上高度显著,在5%的水平上,政府财政支持(GOV)也通过检验,回归系数都为正。只有一项未能通过检验,不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一元线性回归中,VAD统计上是高度显著的,未能通过检验与轻度的多重共性线有关。该回归结果表明,经过政府和企业近年来的努力,企业的研发环境基本呈现出“顺创新”的特征,不过企业的生产活动的技术或知识密集程度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步是以EXT和FDI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因为这两个变量反映了我国企业的外向性情况。由(表1)(3)栏可知,两个变量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表明企业外向性活动确实可以获得技术溢出方面的收益,并对研发效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回归结果还显示,FDI的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都要高于EXT,这表明,相比单纯的出口活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更可能会使企业从海外获得技术溢出的收益,进而对企业的研发效率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对外投资活动与出口活动在吸收技术溢出能力上的差异可能与知识流动的特点有关,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知识虽然具有一定流动性,但这种流动并不是无成本的,而且在地理上还具有一定的非均匀性。Krugman (1991)发现知识流动的成本虽然不一定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上升,但确实与地理距离有较大的关系,Howells (2002)和Breschi(2001)等学者对此也持有相似的观点。跟出口活动相比,对外直接投资无论在地理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更加接近技术溢出源,因此,吸收技术溢出的效率可能会更高。另外,出口活动对于企业获得技术溢出的效率可能与出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出口产品的知识密集度越高,企业的吸收能力就越强,从而对海外新技术发展就越为敏感。从这一意义上讲,出口活动对技术溢出的吸收效率之所以低于对外直接投资,可能还源于出口产品具有较低的知识或技术密集度。最后,让所有解释变量同时进入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4)栏所示,技能水平和对外投资统计上仍高度显著,其余变量都未能通过检验,这一方面为多重共线性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PATENT)的影响还不够显著。

总体来说,回归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对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正的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环境基本呈现出“顺创新”的特征,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研发活动日益活跃的原因所在。不过,跟全球研发活动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研发活动还不够活跃,从回归的结果看,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企业的研发绩效虽然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不过受我国资源禀赋方面因素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大,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而且还会通过影响企业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吸收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自主创新的产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作为先进技术的跟随者,近年来,随着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企业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活动及对外直接投资等途径获得的技术外溢在迅速上升,这种技术外溢虽然在一定程度中大大提升了企业研发的效率,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不过由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活动还处于初始阶段,利用国际技术外溢的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研发活动的创新绩效。国内不少学者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果(何洁,2000;冼国明,2005)。

上面分析的是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发支出实际上分为基础研究支出、应用研究支出和实验发展支出三个部分,对于不同的创新主体来说,三类研发支出在其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应该存在差异。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一般认为,基础性的研发活动通常具有较高的公益性特征,创新成果很容易外溢至公共领域,创新主体较难获得创新的全部收益。因此,这类研究一般主要由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进行,企业很少投资于基础性的研究。不过也有学者(Nelson,1960)认为企业是否投资于基础研究及投资的规模,与企业的经营模式有较大的关系,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有可能投资于基础研究,而且多元化程度越高,投资的强度越大。其理由是在市场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基础研究有利于企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探索支持其多元化经营。Cohen和Levinthal(1990)则从吸收能力的角度对重新探讨了基础研究对于企业的意义,他们认为,基础研究一方面拓宽了企业创新所需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允许企业在面临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时,通过自己的创新活动迅速地探索有用的知识或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加深了企业对已有知识基础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于新技术或新知识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当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基础科学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时,不管企业经营的多元化程度如何,企业都会增加其在基础性研究上的投资。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技术经常发生根本性进步的产业,企业更可能会有较大规模的基础研究投资。

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由于具有较高的针对性,而且外溢性较低,应用性研究是企业创新活动最普遍的形式,在企业的研发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企业的创新成果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试验发展活动在企业的研发活动中较为普遍,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不过相比应用研究,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影响较小,而且一般来说,由其产生的创新成果的技术含量较小。为定量识别研发支出的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以上面的基本模型为基础,将研发活动分为基础研究(RDb)、应用研究(RDa)和试验发展(RDda )三个部分再次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首先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变量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1)栏所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两个变量显示出较高的统计显著性,都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基础研究未能通过。这一结果一方面表明,作为一种周期较长的研发活动,基础研究对企业当期创新成果的影响极为有限。另一方面表明,所研究的企业在研发实践中还是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两类活动为主,较少进行基础性的研究活动,实际上6年间的平均基础研究强度(基础研究支出/销售收入)只有0.01%。企业基础研究支出不足的首要原因可能与基础研究的公益性特征有关,调查也显示,与技术领先者相反,作为技术跟随者,大多企业倾向于通过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发展自己的吸收能力,对于通过基础性研究进行根本性的技术创新持负面评价,而且对整个产业根本性的技术变革基本持观望态度。此外,相比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础性的研发活动对于投入的门槛规模具有更高的要求,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常自有资金有限,而且面临较严的信贷约束,这也可能是导致我国企业较少投资基础性研发的原因所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研究的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在三个解释变量中都最高,这说明应用性研究在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创新绩效中居于主要地位。从拟合优度系数为看,三个研发变量解释了专利申请数总变差的47%,考虑到混合数据的特点,可以认为该模型显示了较强的解释力

(表2)(2)栏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同时进入模型回归的结果。从表中可知,应用研究的统计显著性有所下降,不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仍通过检验,经济显著性也有所下降,弹性系数由0.19变为0.08。试验发展支出未能通过,这与轻度的多重共线性有关(VIF值为1.8),同时也说明就创新过程来讲,其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还不够显著。同时通过检验的还有技能水平和对外投资两个解释变量,而且都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与在基本模型中相似,显示出较高的统计显著性。

3.自主创新与企业的市场绩效

前面分析了研发活动对企业专利申请数的影响,不过专利申请数只是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由于成功的自主创新还要求具有产权的创新成果要转化为市场价值,即不仅要求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因此自主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成果的市场绩效。研究自主创新的市场绩效,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市场绩效的衡量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中,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用利润情况来衡量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市场绩效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不过,作为企业经营的长期或最终目标,企业利润与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间接性,有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以充分体现。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市场绩效情况,还需要短期性或直接性较强的变量来衡量创新的市场绩效。

由于创新成果在很多情况下都要转化为企业的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因此本文也将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企业创新活动市场绩效的指标。另外,以技术转让为核心的技术交易活动也是企业获得创新收益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本文也将技术收入(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与服务、技术入股、中试产品收入以及接受外单位委托的科研收入等)作为衡量创新活动市场绩效的指标,

根据以上论述,在此分别以净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收入作为应变量构建双对数线回归模型

PRIFTit01PATEVTit2RDAPit3BUTECH璱t+μit(2)

NPRit01PATEVTit2RDAPit3BUTECH璱t+μit(3)

TERit01PATEVTit2RDAPitit(4)

PRIF、NPR和TER都为应变量,分别代表企业的净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及技术收入的自然对数,都反映创新的市场绩效情况。

PATENT表示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仍用企业当年专利申请数的自然对数代表。一般认为,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利润具有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影响利润的机制有很多,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观点是,作为一种享有专利保护的特殊要素,创新成果增加了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势力(Schumpeter,1912),从而使得企业通过垄断性定价(包括歧视定价)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另外,作为对生产函数的改进,创新可能还会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等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本文预期PATENT与PRIF具有正向变动关系。另外,预期PATENT对NPR和TER都具有正向影响。

BUTECH表示企业技术进口,用企业技术引进费用的自然对数代表,由于技术引进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所以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对企业的利润也具有重要影响,预期BUTECH与企业净利润成正向关系;RDAP表示企业在创新成果转化上的努力,用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支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项目以及这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的自然对数代表,预期RDAP对PRIF、NPR和TER都具有正向影响。

首先对方程(2)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3)所示。PATENT在一元和二元回归中都是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在整体回归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符号都与理论预期相吻合,而且显示出较高的经济显著性,一元回归中净利润的创新弹性系数甚至接近于1。这说明,近年来,随着企业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活动在提高企业市场绩效的确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研发成果应用支出在两次回归中都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表明,对于创新成果成功地实现市场价值而言,一些转化性的科技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未能通过检验,不过在一元回归中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经检查发现其VIF值为1.52,因此可能与轻度多重共线性问题有关。

(表4)的(1)栏和(2)栏分别显示的是对方程(3)和(4)进行回归的结果。从表中可知,PATENT在方程(3)和(4)的回归中都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而且经济显著性也较高,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创新弹性系数为1.54,技术收入的创新弹性系数为0.91。研发成果应用支出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显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但对技术收入影响不显著,不过在一元回归中,发现可以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所以总体来讲,创新成果及成果的相关转化活动对于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收入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技术引进费用支出在模型(3)中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结合方程(2)中的回归结果,这说明技术引进仍是我国企业获得新知识或新技术,提高市场绩效的重要途径。

4.结论

在解释企业研发活动水平的理论中,研发绩效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以珠海市2001~2006年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总体来讲,企业研发活动对于企业创新成果具有显著影响,不过不同类型的研发活动的创新绩效存在差异,相比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效果更为明显,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基础性研究的周期更长以外,本文认为与我国企业较少进行基础性研究有关。作为技术跟随者,我国大多企业对于通过基础性研究进行根本性的技术创新持负面态度。此外,自有资金不足和较严的信贷约束,也限制了我国企业对基础性研发活动的投资。

企业研发活动的环境基本呈现出“顺创新”的特征,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研发规模和强度日益上升的重要原因所在。不过,跟全球研发支出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研发支出水平仍比较低,原因在于企业的创新环境虽然近年来有明显改善,不过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大,这对于企业研发活动的绩效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自主创新的产业结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化和企业外向性程度的提高,企业从出口活动及对外直接投资等途径获得了可观的技术外溢,这种技术外溢在企业提升企业研发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国际化活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获取国际知识和技术溢出的能力有限,这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制约。

从创新成果的市场绩效看,随着企业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活动在提高企业市场绩效的确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不过,在创新成果成功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中,一些转化性的科技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尽管自主创新活动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绩效已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在目前条件下,技术引进仍是我国企业获得新知识或新技术,提高市场绩效的重要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基金项目:本文受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珠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资助(项目编号:0512)

参考文献:

[1]孙文杰,沈坤荣. 技术引进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J]. 世界经济,2007,(11).

[2]陈涛涛. 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3]冼国明,严兵. 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

[4]Nagesh Kumar, Aradhna Aggarwal. 2005. Liberalization, outward orientation and in-house R&D activity of multinational and local firms: A quantity exploration for Indian manufacturing. Research Policy 34: 441~460.

[5]Audretsch, D.B., and M.P. Feldman. 1996.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 630~640.

[6]Goldar, R.N., Renganathan, V.S. 1998.Economic reforms and R&D expenditure in industrial firms in India. The Indian Economic Journa l46 (2): 60~75.

[7]Ceh, B. 2001. Regional innovation potential in the United States: Evidence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0: 297~316.

[8]Kumar, N. 2001.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of overseas R&D activit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case of Japanese corporations. Research Policy 30(1): 159~174.

[9]Helpman, E., and D.T. Coe. 1995.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9: 859~887.

[10]Salter, A.J., and B.R. Martin. 2001.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Research Policy 30: 509~532.

[11]Storper, M. 1995. Regional technology coalitions: 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n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Policy 24: 895~911.

[12]Bowonder and Richardson. 2000. Liberal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business-led R&D: the case of India. R&D management 30(4): 279~288.

[13]Osorio, Pose. 2004. From R&D to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U. Growth and Change 35(4): 434~455.

[作者简介]范兆斌(1973—),男,甘肃民勤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研究。

苏晓艳(1973—),女,河北吴桥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与组织行为研究。

[收稿日期]2008-10-29

(责任编辑:梅文)

猜你喜欢
市场绩效自主创新
国际化扩张战略与企业绩效关联机制研究
我国物流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
中国互联网产业SCP范式分析
试论营销—制造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基于SCP范式的煤炭采选业分析
培养创新思维,生物课堂的“魂”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烟草业的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