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对中国整体实体经济的影响

2009-04-29 00:44王彦林
市场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消费政府经济

王彦林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害。银行联合信息网和开富网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次贷危机进入高潮,中国银行业敲响警钟》显示,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席卷全球,危机在2007年8月上旬达到高潮,迫使欧洲央行、美联储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央行多次注入资金以挽救金融市场。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还未见底,相反,由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进一步向金融市场蔓延、向实体经济辐射的趋势。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出口加工业。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最直接的冲击无疑是出口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这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美、欧、日恰恰都是中国出口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据统计,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中国总出口的40%。美国、欧洲进入经济衰退期已是事实,这将极大影响中国的出口。

海关数据表明,今年来中国对美、欧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欧洲市场从今年4月以来,中国对欧洲的出口累计同比增长已连续5个月下滑,目前降至25.6%,而今年初该数据为33.4%。这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外部冲击最严重的一次。

房地产业。今年来,从紧的货币政策让房地产行业吃尽苦头。数据显示,从今年开始,房地产行业的国房景气指数始终处于负增长。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预计,未来两年全国平均房价下跌15%~20%,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大幅下滑,可能由今年的20%降至明年的5%,并直接拉低GDP增速1.3个百分点;而考虑建材投资和相关消费,总体影响更大。

纺织业。纺织服装出口面临萎缩。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纺织成衣出口的重要市场,支撑着国内众多纺织企业的出口贸易,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失业率创下了4年以来的新高,达到了5.7%,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降到了51.9,为去年同期的一半。而欧洲的德国、英国等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危害,相继出现经济萎缩的状况,消费需求自然也随之明显下降,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所面临的不是单一市场的萎缩,而是全球市场的萎缩,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钢材。今年钢产量难超5亿吨。与纺织行业相同,钢铁行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开富网总编辑钟加勇表示,截至本月20日,全国钢铁产品的价格平均下跌已达20%。今年中国钢铁工业面对的形势将十分严峻,年初我们原本预计今年国内钢产量将超过5亿吨,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世界经济增长的明显放缓,情况比预计的要严重许多。目前看来,今年的钢产量很难超过5亿吨了。

周期性行业。与出口导向型行业相同,周期性行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原材料行业如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以及能源行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这些行业处于产业链最前端,对经济周期变化最为敏感,最容易受到经济周期下行拖累。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作为资源型行业的下游行业,如石油加工、电力、化纤和有色金属加工等行业利润加速下滑,其中1-8月份石油加工行业累计亏损960亿元,电力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1.6%,有色金属由1~5月份增长3.9%转为下降7.4%;水泥、交通运输和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率分别由1~5月份的50.9%、46.3%和40.9%回落到40.3%、35.1%和30%;钢材产量从去年9月同比增长24%下滑至今年同比的8.1%。

“4万亿救市”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据统计,国家新近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约占我国GDP总量的16%,占过去两年固定资产投资约15%,可谓“出手快,出拳重”。在今年四季度先安排1000亿元中央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能够尽快拉动经济增长。

“4万亿”投资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拉动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财政研究所教授孙玉栋认为,这项计划持续到2010年底,如此巨额的投资在未来两三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以钢铁业为例,4万亿元投资大单不仅有助于缓解市场恐慌情绪、提升行业信心,也直接增加了钢材的需求量,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举措更是扩展了市场对钢铁的需求空间。巨资将对钢铁业产生积极的连锁传导效应,例如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将刺激汽车业需求,铁路建设将带动工程机械设备需求。业内人士说,去年我国粗钢产量为4.8亿吨,相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4万亿元。依此比例计算,4万亿元投资至少可拉动1亿吨的钢材需求。

4万亿元将重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教事业等10个方面。为加快进度,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将达4000亿元。以先期启动的i000亿元为例,主要投向农林水约500亿元,保障性住房、环保,交通运输等其他部门约500亿元。

4万亿元投资会强劲带动就业。以铁路为例,铁道部今后3年计划投资3.5万亿元,修铁路需要劳动力,在工地附近需要住宿、餐饮、商业、娱乐等相关配套服务,这会为当地以及周边城乡提供大量就业新机会,其中铁道部明年计划完成6000亿元基建投资,据测算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

4万亿元究竟有多大能量?从财政部的资料可见一斑:我国在1998-2004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其每年对GDP贡献率约为1.5—2个百分点,力度是相当大的。

加大财政支出是现阶段刺激经济所必需的,但政府投入更要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其他配套资金跟进,比如商业银行贷款支持、地方财政配套、国际金融机构资金等。从短期看需要中央财政投资先期导入,从长期看则将带动广泛的民间投资。

用好4万亿元投资,关键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投资立项必须坚持可行性、可控性原则,注重项目科学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资责任制、投资审核制与监督制。另一方面,激发社会投资积极性。据统计,2007年民营经济创造了GDP总量约65%,占年度经济增量的70%—80%,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动力,如何鼓励这部分投资是当前紧迫问题。政府投资项目要与社会资金相协调,选择社会资金不愿意投资的领域,政府应尽量扩大投资的乘数效应。政府加大投入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但更重要的是放宽准入领域,降低门槛,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

“4万亿投资”兼顾了长期和短期发展

4万亿投资既刺激了近期增长,也兼顾了长期可持续发展。

规模或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

划提到了基建、民生、环保等诸多领域,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与10年前的扩大内需政策不同的是,此次政府的投资兼顾了近期增长和长期发展。

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8年到2002年间,政府也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削弱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由于期间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完善,当时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此次扩大内需政策,一方面政府在铁路、机场、电站等基础设施上有投入,另一部分资金则投入到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同时扶持中小企业,这对调动民间资本的热情也有很大作用。在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包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等。

与十年前政府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政策相比,此次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消费增长之间有了明确的分配。这种做法照顾到了近期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也照顾到了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

“4万亿投资”的杠杆效应

“因为市场会过度反应,所以政府也应过度反应。”原墨西哥总统赛迪略如是说。

时空转换。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也就是所说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这一次,政府的反应并不过度,却激起了资本市场的“过度”反应,工程机械、水泥板块强势上涨,温暖了市场日渐冰凉的人气。

4万亿元还将撬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其杠杆效应不可小觑。盛宴之下,上市公司都希望受益。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是这一幕的“导演”。

十项措施中的第三项基建投资率先在市场中激起千层浪。这便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其余九项也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就目前而言,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2009年经济增长的关键,随着房地产衰退和制造业投资意愿的下降,基建投资或将力挽狂澜。国泰君安一份报告指出,根据项目不同,投资可以分为房地产、制造业和基建行业(主要指交运、水利和电力三大行业)。三大基建投资占城镇投资27%,是明年投资增长的亮点所在。

与此同时,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之后,各地政府也纷纷宣布大规模投资计划;据相关统计,目前数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育庆介绍,在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的基础上,争取明后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万亿以上,三年争取达到1.5万亿。云南表示将在5年内投资3万亿元左右,广东的投资也达到2,3万亿元。

“十大投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都是多年积累的欠账,但投资力度还不够,还需要出台直接刺激股市、房市的具体措施,这不仅是股市、房市的需要,而且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近日撰文指出。

对“4万亿投资”的建议

“4万亿”如何用在“刀刃”上?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是:怎样用好4万亿元,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认为,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要达到目的,须谨慎选择投资项目,辅以“体制政策”,并对失业等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简单理解为就是政府花钱。政府的行政开支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就不但不应扩大,还应该收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是把资本投向未来能产生效益的方向。

投资项目将来能产生多大的效益,这个效益由谁负责,都是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手里大把花钱的时候,监督怎么样?审计怎么样?在投资过程中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在上一波国债项目中出现的许多贪污腐败事件。扩大国债和政府开支的同时,中央纪委的编制也要扩大。

首先,要把投资拉动与改善民生紧密地结合起来。此次国务院出台的十项措施,汲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首次把改善民生列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通过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以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意图十分鲜明。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偏离改善民生的轨道。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投资、积累与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长,长时期的高积累、高投资必然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最近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消费低速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正是由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消费需求不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新一轮的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刺激国内消费,调控政策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刺激国内消费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避免走过去的“政府投资、政府包办、政府消费”的老路子。

第三,科学决策,加强管理,避免投资失控和过热。为了避免10年前投资拉动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的投资失控和投资过热等问题的再次出现,在此轮积极财政政策中,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资责任制度、投资审核与监督制度,加强对重大投资的管理,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防止各级政府盲目进行投资攀比。同时要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民间资本投资。

第四,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要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此次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约120。亿元,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未来还应该在降低工薪阶层、个体经营者和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的税收支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补贴范围和积极推进消费信贷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刺激消费需求。

第五,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公共产品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供给,让百姓真正做到“居无忧、病有医、老有养”,缓解人民群众对未来的后顾之忧,增加即期消费,刺激国内需求。

总之,要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投资拉动与刺激消费举措紧密结合起来,让利于民、藏富于民,鼓励企业投资,让老百姓消费,最终促进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猜你喜欢
消费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消费ABC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