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岛 王梦然
年末看中国房地产,因为有了华尔街的十月风暴,平添了几多风景。在一片喧嚣与求索中,突然记起早已被先进创新的一轮轮经济浪潮淘汰了的一个古老的西方经济学词汇——市场均衡。
这个一百多年前诞生于西方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纯粹而朴素的经济学假设,也是一个经济学的乌托邦。其最原创的要义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程度时,市场便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不过,在整个市场严重失衡的今天,被普遍认为是危机始作俑者的房地产,却可以在一个简单的回忆与展望中,借助均衡之手来梳理盘点我们复杂的思绪。
历史中的市场均衡学说,有第一个假设,即市场是竞争充分的市场。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发展的历史显然充满了太多的非竞争的色彩,不论是土地市场还是房产市场,都是这样。不均衡就不可能充分;充分了也才有均衡。道理非常的简单。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最大的非均衡是单边化的土地市场和单边化的房产市场。前者的特征是政府控制着价格的游戏规则,后者则是开发商控制着价格的游戏规则,结果是助长了垄断以及制造了暴利;而由此衍生出的市场社会层面的结果是损伤了大量中低收入的消费市场和使用经营土地的农村市场。有趣的是国内本轮房地产紧缩和紧接的国外金融风暴,为化解这本已尖锐之极的失衡带来了历史机遇,虽然痛苦,苦口良药也。
第二个假设是市场是信息有效并畅通的市场。这一点,似乎从来就是缺失的,而且是严重缺失,难怪长久以来房地产市场都呈雾里看花的迷朦。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这点。一是文化的,开发商众口新文化。曾记何时,大的中的小的城市、城市的中心边缘郊外,充斥着拷贝的楼盘文化,尽是些诗意的栖息地。文化经过包装强加于市,强加于民,管你爱理不理,唯我独尊。其次是传播的,如在04—05年新的大规模宏观调控出台前后,上海的舆论导向与抗争。那是个被称为中国地产最沸腾的海派黄金年代,主流报纸动辄一次就花几十个版编制楼盘天书,让每一个做广告的开发商都是美丽TOP10。舆论步调一致的叫卖,尽显失衡的市场里信息失衡的专制。
第三个假设是市场是供求关系维持的市场,不存在其他非经济力量的干预。这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主要的焦点当然是政府的计划经济的延续和变革下的行为,对之房地产市场模仿与冒险的行为。其中政府与市场两者一直处于明与暗地里的较量。回顾93年、98年和03年发轫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争议不断。特别是第三次,历时5年,至今尚难分出结果。
有人说,政府不就正是非经济力量吗?且慢,在前二个假设不断被破坏或根本不成立的情况下,实际上左右干预着房地产市场的一直就有伪经济的力量——可能是控制资源的官员或是操纵资源的商人或是包装资源的舆论,从而,形成了一开始就是非均衡的市场基本面。当土地与房子叠加的价格虚高而上,相对其价值严重偏离均衡的时候,市场的投机性覆盖了普遍的供求性。一个市场严重背离了基本的均衡原则,先天注定是非理性的进程。
回到我们的这个年末,国内逼近2亿平方米的空置房,成为房地产庞大市场在巨大风险下均衡与非均衡博弈最后的临界点。按照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资金报告》的预测,2009年房地产资金缺口低限是4925亿元,而高限达9290亿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中国资本市场主力的证券主板市场,其年交易总额也不过3000亿元上下!这笔担谁来买呢?恐怕是少有人敢贸然问津的,何况是在全球一片经济萧条的蔓延时期。最后的救世主,也只有仰靠政府驱动的经济力量了。正如华尔街十月的故事的尾音,投行们销声匿迹在商业银行的脚步里。
从时间上推,西方初提市场均衡正值马克思时代。时过境迁,马克思们的关于经济问题的一些具体论述,显然不再能解释当今的难题,但站在华尔街的金融市场的废墟上,我们都会为100年来资本诡异的力量感到迷惑与恐惧。于是,我们还是会怀念乌托邦的美好,中国房地产缺的就是自由合理流通的竞争形成一个统一均衡正常的市场。现在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大家都站到均衡的钟摆上,平心接受逐渐理性的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双重的作用。不管结果如何,一个新的春天还是会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