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

2009-04-29 08:11朱存明
关键词:审美文化创造美学

朱存明

[摘要]长期以来,艺术与美学合流,把艺术的本质看作美的,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契机。艺术是文化的核心,也是审美的核心。本文从艺术出发,论述了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人是一种艺术的动物,艺术是人创造本性的表现,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时间中的存在性决定的,艺术本质上是生命中的幻想性表现。

[关键词]艺术;艺术学;审美文化;美学;创造

[中图分类号]JO-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1-0084-05

艺术与审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相互联系又有区别。虽然它们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但彼此又相互渗透和包容。传统的艺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研究;有些所谓艺术的著作,总离不开对人类审美文化的探讨。在一些哲学家的心目中,所谓的美学,本质上就是“艺术哲学”。对艺术的揭示和说明,是美学家千百年来关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艺术哲学并不能包括所有的美学问题,但历史上的这种状况说明艺术与美学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后现代时代有人反对艺术与美的关联,把艺术置于世俗的、大众的、随机的、肉体的观念之下,企图解构古希腊以来艺术头上神圣的“美的”光环,但是艺术与人文的关联仍然是理论家关注的。中国艺术学在其学科的进程中,不能不遭遇与审美文化的关系。分析其关联与相异之处,是我们建立艺术学科所必须的。

一、人是一种艺术的动物

艺术的创造与人的生命共在。哪里有人的生命,哪里就有艺术,艺术研究应该研究生命,了解了生命的存在,才可以了解什么是艺术。生命首先是一种存在状态,存在着便是生活着。生命首先是一个生物的存在,生物的存在遵循快乐原则,凡快乐的就是美的,所有的美学家几乎无人反对审美中的愉快就基于此。人的存在是身心一体的,艺术的身体性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又是有社会性的,除个体生命的快感本身之外,还应有社会性的快感,为了集体的、种族的生存而带来的快乐,这便有了艺术的文化原型。生命是一种能量的交换,靠有机物来生存,这就是人类的生产方式,由此劳动本身便构成美,劳动创造带来的肌肉的快乐、收获的喜悦都是一种审美体验。人是一个生物体,要生存就要和外界交流,交流器是五官,眼和耳最终成为审美的外在器官,内在则是心。外在器官感觉到的首先是事物的外在形状、形式。因此,从人与外在的交流关系看,审美只涉及形式。但由于人有心,人对形式内在性的理解便产生意义,审美的内容是人心通过形式对形式意义的把握,于是美成了道德的象征。人对外在事物的描绘是离不开入的感觉的个体性、集体性的。客观的学说是一种理解的学说,客观性的生活不过是一种理论构架。人把人自己的能力、生命外化而使自然界生命化,是原始艺术产生的本质,以及艺术的本质。

艺术和人的文化与审美一样古老,在远古人类就开始艺术创造了,但那时的艺术还不是今天我们使用这个词所包涵的意义,只是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艺术在艺术概念的演绎中才获得它的意义,具有了独特的理论价值。艺术只是人类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他任何动物,都不能创造出哪怕最粗糙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套用一句最流行的公式说“人是艺术的动物”。人对美的最初感觉,便是从对自然的惊异感中发展出来的。原始文化便是这种集美、丑、怪于一体的审美现象。

人具有自我監控意识,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进行自我的反思,人在进入一定历史阶段后,就开始对自身的艺术创造进行思索了,但迄今为止,艺术的领域仍然像美的领域一样,充满了种种困惑。古希腊人把艺术与语言都归于模仿的范畴之下,希腊人普遍信仰的是“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席勒、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是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还有人宣布,艺术是“自由的形式创造”;“对现实的再现”和“对绝对的自我的认识”;有些理论家认为,“艺术即情感的符号”或“有意味的形式”;有一些人想从人的意识或心理动力上来规定艺术,于是艺术就成了“白日梦”,“艺术即幻觉”,是“性意识的变相满足”或是“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有人认为“艺术即经验”,他们企图从实用主义出发恢复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由艺术客观构成的复杂性所引起的,艺术的多层次性、多面性,没有被历史上的理论家们所认清,他们或把艺术归为认识论的,归为意识形态的,或把艺术归为心灵的、情感的,或把艺术归为审美的、创造的,或归为符号的、象征的、日常生活的,等等。还有,是由理论家哲学立场的不同,意识形态目标的差异,对不同艺术样式和创作方法的依赖等原因造成的。卡西尔认为,“如果艺术被看成是理论活动的产物,那么必然就要去分析这种特殊的活动所遵循的逻辑法则”。

艺术的领域广阔,类别各异,使历史上各种关于艺术的理论都能解释艺术的某一方面,但又相对存在不足。人类的概念需要清晰明了,但事实往往复杂多变,建立理论需要抽象概括,但艺术本身则是形象具体。这种实践和理论,现实和抽象,艺术的丰富性和原则的单一性之间构成了艺术和艺术理论之间的矛盾。艺术学科之所以晚出,是因为艺术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理论的分化导致学科的分化,分化后的世界将失去整体,在某一个时期,破碎的学科,又将走向整合。

艺术理论是灰色的,艺术之树常青。艺术即摹仿的看法,对再现艺术,叙事艺术或现实主义传统的艺术是一个永恒的法则,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永远不能离开生活本身,但艺术仅仅在摹仿吗?游戏说的价值在于它指出了艺术创作中的悠然自得的自由心态,艺术审美中的愉悦成分,对那些视艺术为娱乐、消遣,或把艺术美感作为艺术核心的人具有吸引力。无疑,艺术具有娱乐作用,审美愉悦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仅仅把艺术看成是游戏,同样是偏狭的。艺术即情感的表现理论,重视了艺术中创造激情的那一部分心理,没有情感给艺术灌注生命,那艺术便是僵死的东西。但直觉并不一定是艺术创造,情感表现也并不一定就是艺术。至于注重艺术的技巧,注重艺术的形式、符号、象征的种种理论,有的陷入机械论。有的导致神秘主义,尽管有些技巧在艺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没有一个艺术大师是仅靠研究技巧而获得成功的。

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和各种艺术理论相互推波助澜,使20世纪的艺术出现“激变”。理想的、再现的、道德的、宗教的、宣传的、抽象的、怪诞的艺术都有合法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所谓的艺术就趋于解体,艺术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艺术品,是绘画、音乐、建筑、戏剧、文学艺术(艺术在这里只是指文学的艺术性)、电影等。它们有时结合起来被称为艺术,那是因为它们都以特殊的艺术形象作为存在的形式并给人以审美的体验,这个体验可以是美的愉悦、丑的恶

心,也可能是崇高的震颤。但是,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艺术,存在着千千万万种艺术作品,这证明艺术是存在的。有具体的作品,就可以进行理论的抽象,因此,关于艺术的本质还是存在的,只是这种抽象比较难,不容易涵盖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罢了。在传统关于艺术的理论中,有些人重视的是艺术的环境问题,或是艺术创作的认识论前提,如摹仿说;或重视的是创作时的心理特征,如直觉说、表现说、潜意识说;或是重视艺术作品形式是否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二、艺术与人的创造本性

那么,艺术的本质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应把艺术的本质特征看成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表现。“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精神自由的表现和认识,就使我们产生了美和艺术。艺术是人的精神自由的形象的符号化或形式化。劳动社会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导致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人们交际的各种形式从原始的混沌的人类生活活动中划分出来,并且获得独立的存在。不同于科学、语言和其他旨在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专门化的社会活动形式,艺术作为完整的社会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培养个人和集体的情感发展和经验积累,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对社会文化起到整合的作用,为此它要吸收人类悠久的智慧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意义、意向和理想。

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特殊种类。探讨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必须以人类的生命为基础,以人类的整个文化作为背景,从整个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史中来规定其本质特征。艺术在其人类学的意义上,要解决逻各斯(logos)与秘索思(mythos)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个体和集体的统一,神话和历史的统一,人的现实性和人的历史性的统一,知觉和感觉的统一。僵化的生命仅强调逻各斯,鲜活的生命则实践秘索思。

生命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人都对自己的生命状态有所感悟,对生命的直觉模式就是艺术的,审美时外在世界都要成为移情的对象和生命的象征,艺术的本质是二元的,人的生命是一个元,人生命的感觉本身构成艺术的冲动的基础;另一个元是形式的,人生命状态的验前形式是另一个元,形式本身是自律性的。心的本质是一种感觉,但心的存在方式则是语言和艺术,语言中的词构成了心理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客观的存在就是一种语言的描述,审美就是词语的演绎,艺术就是语言,一种象征性的符号。符号是意义的显现者,隐喻的显现者。生命是一种过程,过程就意味着时间的存在,时间是艺术与美存在的基础。人对时间的感悟产生故事,叙事。时间在不停地流动,人的生命在不停地运动,人心的意识流动犹如江河。由于有了时间,才有人的生、死、成长、发育,才有鲜花的盛开和死亡的降临。因此应建立一种时间的审美学,时间中的艺术学。人随着自己的生命过程而创造艺术,伴随着各种仪式而创造艺术。时间是生命的验前形式。人要生活着才能从事艺术活动,艺术往往以再现生活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为己任,并使之模式化。但艺术同时既作为现实生活的类似物,又作为它的差异物——一种虚构的、幻想的、作为想象的游戏、人工的创造而出现的。它激发人的最深刻的体验,又促进入的审美享受,同时又是对现实评价的特殊的、形象的方式,是一定的价值系统的确证。

这样,艺术作为审美文化现象,其系统结构的特点就是认识的、评价的、创造的和符号一交际的结合,是按照美的规律把各种复杂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我完善的结构的创造。人类在远古肯定存在着一个没有艺术的时代,当人类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有了审美意识,艺术便产生了,那时人类还处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对生命、运动、梦幻、疾病等的反思中,产生了“万物有灵观”,于是创造了神话、歌谣、巫舞,在洞穴墙壁上涂画野兽,装饰人体、工具、武器、衣服等,它维护了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人精神的发展,帮助人认识自己的社会本质,使人类不断被美化——人化。在这个时代,艺术还没有从实践活动、宗教、游戏和人们的交际等行动中划分出来,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艺术才成为独立的专门的活动部门。由于“万物有灵观”在很长的原始时代支配着人类的头脑,许多艺术活动带有宗教与审美的双重性质,当人类从神话时代过渡到人的时代以后,真正意义的审美艺术才独立出来。艺术本来就具有的实用性,仍然积淀在某些艺术部门和一些艺术活动之中。艺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人的情感产生作用,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人类的文化一心理结构,这就是艺术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形成的原因。在这种文化一心理结构的条件下,艺术一方面要继承民族的传统,这样才能被某一民族所接受,另一方面艺术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艺术总意味着新的发现和创造。艺术的现实生命总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系统中流传,它以自身的形象的、审美的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既可以作为权力的象征,又可以作为教化的工具,所以它经常吸引所有社会力量,诸如国家、阶级、政党、宗教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注意,并对艺术加以引导和限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往往以艺术作为手段和工具。但那些个人主义者,追求精神自由、意志自由者,往往借助艺术的幻想天地而沉溺其中,以显示自己创造力的自由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都可能导致艺术的堕落和异化,使艺术沦为挣钱的工具和品质卑下的庸俗物,表现出人情欲的泛滥,借伪劣的艺术品,贩卖人性之恶。

艺术是文化的核心,也是审美的核心,如果没有了起码的一些给人以美的享受的音乐、舞蹈和说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审美。如对艺术的原因和效果进行追溯就会发现,就像人们的生存需要吃、喝、住一样,人类可能有一种想发挥他们的想象才能的实际需要的内驱力,如果想象力得不到自由发挥,就会产生厌烦,厌烦可能造成缺乏生产效率,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引起精神分裂;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艺术有助于我们发挥和培育想象力,使生命处在审美的状态,从而有助于生命力的成长。所以,艺术又不仅仅是政治家手中的工具,是少数唯美主义者或逃避现实者享受和鉴赏的奢侈品,而是每个正常人都会参加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这样,艺术的根源就必然深深扎在人类的本性之中了。

三、艺术的审美特征

当代美国分析美学家简,布洛克(Gene Bloc-ker)在他的《原始艺术美学》中,对艺术所拥有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归纳:

1艺术物品必须被审美地欣赏,它必须激发我们的感官兴趣和想象力。

2艺术品是由训练有素的专业、半专业人员制作的。

3一件艺术品必须经受批评和审美的标准所作的判断、排列和评价。

4一件艺术品应当从每天每日的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它可能有一些宗教性功能,但它并不必须全是功利的、世俗的。

5我们通常将艺术品当作象征性的表现。艺术品是关于世界的:它们描述、表达和表现富有想象力的人们及历史事件。

6我们通常认为艺术品是按制造者的意图被制造出来的。制造者必须按照这一意图来制作物品:创造出远离日常生活的具有象征性的人生表现,能被审美地欣赏和判断。

7当我们说起艺术品,我们通常想到它是凭借艺术传统和对新奇、创造力的渴求之间的张力而被创造出来的。

8在创造者的态度中,可以看到革新和创造力的折光。艺术家不仅是专业人员,而且是革新者、怪人,他们有点发疯,并有点远离社会。

根据布洛克的观点,艺术是由人的审美决定的,被人们审美地欣赏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首要特征。有些艺术品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人创作的,但仍可以欣赏它。

艺术是一种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可以不通,但凭借艺术的语言,艺术品可以在所有的民族中流通。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家必须在传统中工作,同时又必须表现出独创性和创造力,追求新奇和革新。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指引下,为创造完美的作品而努力,艺术家必须被他的艺术欣赏者所判断和评价。伟大的艺术家往往又是思想家,那些开辟一个时代的伟大艺术家往往被称为艺术天才。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和丰富而浓烈的情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同时又必须掌握艺术的媒介材料,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艺术家既是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生活的体验者,他在对生活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艺术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意图,他对生活的审美把握,通过熔铸到他创作的完整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作品而传达给观众。有些杰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现实的强烈感受和思考,以生活本来的样子呈现出来;有些杰出的艺术作品则表达了艺术家强烈的情感和自我,并不以生活本来的样子出现,而是运用夸张、变形、象征、符号等手段来表现。无论何种类型的艺术,都必须以人类的审美观念作为前提,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文化的核心部分,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艺术参与了人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模式的创造,艺术也只有在人类文化的系统中才能得到有效的说明。

艺术的精神根源是幻想性的。幻想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在幻想中人可以实现一切,以摆脱人的不幸,因为人要死,人才幻想永生;因为人是孤独的,所以才幻想永恒的爱情;因为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于是人幻想死后的天国;因为人是痛苦的,所以才幻想追求着幸福;因为人是懦弱的,所以才幻想成为英雄。幻想不仅在梦中存在,它也存在于觉者之中;幻想不仅是精神病患者的表征,也是心理健康者的心灵状态。幻想中产生理想,幻想中制造艺术。艺术,一个幻觉的灿烂之花。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反映生活,而在于创造生活,它把所有的生活打碎,加以重新组合,按自己的理想加以组合。全部作品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生活做诗意的阐释,或者对生活作个体的否定。艺术是人类永恒的梦。

艺术作品可以是叙事的,总要讲述一个故事、一个事件,内容就隐藏在故事中。艺术作品也可以是抽象的,什么都不叙述,而只是表现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感觉,一种直觉或灵感。前者我们称再现的,后者我们称表现的。再现注意外在的实在性,表现注意内在的实在性。再现和表现都表现的是事实本身。

生命的需要是艺术需要的前提。由于生命是一个过程,由于从生到死是由阶段构成的,因此便可分析各阶段的审美特質。婴幼儿的艺术幻想世界是一个存在的格式塔的世界,青春期的艺术幻想世界是一个鲜花的世界(鲜花是生殖器官,总希望吸引蜜蜂),盛年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太阳的世界,老年的艺术世界则是一个黄叶的世界,叶落终将归根(人类最终是一个悲剧,因为生命最终将要灭亡,遁人黑暗)。所有的宗教和神话,关于冥间的世界,天堂的传说,都是人对生命终结的幻化和解脱,目的是摆脱死亡的阴影。艺术是人通往死亡路上的心灵幻影。

因此,艺术创造想象的世界,它接近现实,又或多或少不同于它,这正是对现实的“实践一精神掌握”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纯物质的实践,也不是纯精神的掌握,艺术作品永远既是精神形象——生活模型,又是物质结构——声音结构、造型结构、色彩结构、语言结构,它由艺术家按照物质加工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则而创造出来。

艺术美不是一个物理的事实,而是一个心理的事实。心理的事实以物的外在形象作为中介物。艺术美只涉及美的欣赏与判断,艺术美只是人的经验的一部分。而艺术将审美感觉转变为物理的事实,因为艺术决不能仅存在于艺术家的头脑中,总要外化为形式的东西。想象比实证更有力,因为想象是人创造力的表现,而实证则是证明想象力的真实性而已。

综上所述,人类出现了,艺术就出现了,艺术出现后,人类就有了对艺术的反思。于是我们有那么多的艺术品,有那么多的艺术理论。艺术表现了人类的创造本质,是人类生存的方式,是人类情感的家园,艺术中保存着人类所有文化的秘密。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创造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白美学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