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海 曾心一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2)お
摘 要: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5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实施胸锁乳突肌下切断术治疗,术后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5~13.5年,平均8.6年。其中优44例,占84.6%;良5例,占9.6%;差3例,占5.8%;优良率94.2%。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实施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满意。
关键词: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治疗;远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72-02オ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肌纤维化、挛缩,失去正常肌肉功能,后期出现头、颜面向患侧偏斜的不对称畸形;同时,面部、颈部的发育严重受到影响,重者导致脊柱侧弯、心理障碍及学习困难[1]。随年龄增长畸形加重,其疗效也随之降低,手术最佳年龄在1岁左右,但常有各种原因延误诊治致年龄偏大,病变较重,影响疗效[2]。我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为5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实施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2例CMT患者,男39例,女13例;年龄1~10岁,平均4.6岁;其中1~3岁15例(28.8%),4~6岁21例(40.4%),7~10岁16例(30.8%)。52例均为单侧斜颈,左侧31例,右侧21例;20例体检时触及患侧瘤样包块患者中,出生时头位分娩13例,臂位28例,足位7例,剖腹产4例。斜颈程度分级:Ⅰ级(轻度):颈部活动受限,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与健侧对比<2.5cm;Ⅱ级(中度):颈部活动明显受限,有轻微面部不对称,挛缩长度2.5~3.5cm;Ⅲ级(重度):颈部活动明显受限,面部不对称畸形,挛缩长度>3.5cm。本组Ⅰ级13例,Ⅱ级31例,Ⅲ级8例。52例均排除精神性斜颈、颈部淋巴结炎、骨性斜颈、眼肌异常所致颈部偏斜等[3]。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进行,患儿仰卧,颈部垫高,头偏向健侧,固定。常规消毒手术区,于锁骨内上1.5cm处作一横切口,长约3.5cm,逐层切开,止血,显露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在胸骨和锁骨处横行切断,并向上游离1.5cm,切除1.0~1.5cm,肌肉断端止血。彻底松解颈阔肌、颈部浅深筋膜,必要时松解动静脉鞘。台下助手协助转头90°,检查有无紧张肌束及挛缩索条。对于大龄患儿,可同时切断胸锁乳突肌的乳突止点。切口内放一乳胶片引流条,仅缝合皮肤,24h拔除引流条,7d拆线。3岁以上用支具外固定8~12周。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参考文献[4]:①优:颈部无明显畸形,无残留包块,无面部和颅骨不对称,颈部活动正常,无复发;②良:有轻度面不对称,颈部活动轻度受限,向健侧转时患侧有明显束状物存在,但不影响功能,病人对美容尚满意;③差:仍有胸锁乳突肌挛缩,呈束状,仍有中度至重度头部倾斜及面部颅骨不对称,胸锁乳突肌重新连接,有复发,瘢痕面积大,外观不满意。
2 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3.5~13.5年,平均8.6年,按上述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44例,占84.6%;良:5例,占9.6%;差:3例,占5.8%;优良率94.2%。其中1~2岁15例,优良率100%;3~6岁20例,优良率95.2%;7~10岁14例,优良率87.5%。3例疗效差的原因可能为松解不彻底,也可能与年龄偏大,已出现颈椎骨质改变,面部、头颅的继发畸形难以矫正有关。本组中,面部不对称畸形无明显改善,但也无继续加重。
3 讨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较常见的畸形,患病率可高达0.1~0.4%。从发现先天性肌性斜颈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病因仍不清楚。MRI扫描胸锁乳突肌显示有前臂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信号,尸检和组织灌注技术研究等证实活宫内或新生儿期肌筋膜室综合征的结果;临床研究显示其与难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髋脱位或髋臼发育不良等骨骼肌肉异常性疾病相关;也有研究显示,本病由胸锁乳突肌纤维瘤样病变所致,若胸锁乳突肌内肿块1或2个月内不消失,则该肌肉会发生永久性纤维化,引起挛缩,导致斜颈[5]。
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6]。保守治疗适于早期(包块期)和纤维化期患儿,这时颈活动受限小于30°而无明显面部不对称,经早期手法扳正或局部按摩热敷、卧床固定有一定效果,1岁以内治愈率可达70%~80%,但有学者不提倡对颈部包块手法按摩,认为这样可使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有害无益。手术方法用于经上述治疗无效或斜颈明显、年龄>1岁且肌纤维瘤样病变不再进展者,胸锁乳突肌下切断术至今仍是最常用的术式,为1794年Cheselden首先描述。该术式简单方便,容易掌握,并发症少,颈根部操作暴露充分,直视下游离颈动脉鞘,松解较彻底,不易损伤血管、神经,术后瘢痕隐蔽,较少影响美观[7]。对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的病人,年龄大于4岁患儿多伴有同侧颈阔肌、颈动脉鞘、肩胛舌骨肌、斜方肌等组织挛缩,单纯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术往往不能达到完全矫正,还需同时切断该肌乳突部,术后常规予以颌枕吊带牵引2周,以矫正残余畸形和防止肌断端间发生粘连,提高疗效,出院时佩戴偏心软垫颈托6周。本研究术后随访3.5~13.5年,1~2岁优良率100%,3~6岁优良率95.2%,优良率87.5%。术后处置防止粘连复发,手法训练注意轻柔,切忌暴力,牵拉动作应持续而稳定,固定患儿双肩,术者将患儿头向健侧侧屈,使健侧耳垂接近肩部,缓缓转动头部使下颌接近患侧肩部。维持此动作2~3min,坚持每日20次,持续训练1~2个月,年龄大或挛缩较重的患儿可适当增加训练次数和延长时间。1~2岁粘连较轻的患儿,术后早期行手法训练即可。
此外,患儿由于长期斜颈,已适应斜颈姿势,手术后有部分患儿在一段时间内仍保持斜颈习惯,年龄稍大的患儿为明显。为尽早纠正患儿斜颈习惯,我们常在术后当日或次日使用自制矫形围领(常用旧X光片剪成患侧宽、健侧窄的形状,外包棉垫即可),使患儿保持颈部正直或向健侧偏斜,日间佩戴,夜间摘下,一般固定4周以上即可[8]。术后不用外固定,伤口拆线后早期功能锻炼也可达到同样效果。是否采取外固定,可视患儿年龄大小、斜颈程度及术中粘连情况而定。一般对1~2岁粘连较轻的患儿,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即可,无须外固定;对年长儿或严重畸形患儿术后可佩戴矫形围领,以帮助其尽早纠正斜颈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景超,周丽,黄国玉,等29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5):1197-1198.
[2] 孟钊,高瑞敏,甄素芬.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与综合治疗[J].河北医药,2004(3):241-242.
[3] 王文强,刘子欣,郭红章.先天性斜颈的早期药物注射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4):248-249.
[4] 李楠竹,尤元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13(3):64.
[5] 邱开封,杜世新,宋建新.95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疗[J].中国校医,2007,21(4):441-442.
[6] 刘玉献,周光辉,范彦伟.超声指导下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3):10-11.
[7] Yu CC,Wong FH Lo LJ,et al . Craniofacial deformity in patientswith uncorrected conger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an assessment from three –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J]. Plast Reconstr Surg,2004,113 (1):24.
[8] 徐景芳,张敏.先天性斜颈患儿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20):1909-1910.
(责任编辑:陈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