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活血中药对难治性高黄疸临床诊疗初探

2009-04-29 00:44王丽萍
亚太传统医药 2009年1期
关键词:中医治疗

王丽萍

(麻城市中医院,湖北 麻城 438321)お

摘 要:难治性高黄疸中医病机复杂,目前尚无规范统一的辨证标准,其治法更是见仁见智。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提出“肝炎后肝细胞脂肪变可致高黄疸持续不退”的假设,治疗上从“痰湿”入手,自拟“化痰活血”方用于临床治疗难治性高黄疸,并观察疗效研究其作用机理,明确在中医治疗难治性高黄疸中化痰活血法的使用指征,从而寻求新的中医治法。

关键词:难治性高黄疸;化痰活血;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54-02

难治性高黄疸是一中医学术用语,属“黄疸病”范畴。目前临床中对难治性黄疸的诊断并不拘泥于“十八日为期”,凡黄疸病程超过1月以上,血清总胆红素(TBI L)值≥171umol/L,且经常规退黄治疗,TBIL不降反升者称为难治性高黄疸。

1 对象

1.1 患者来源

患者均为麻城市中医院感染科2006年3月-2007年12月期间的住院病人,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6~60岁,平均(41.3±11.30)岁;肝炎病程10~27年,平均(18.14±7.31)年。入选病例均于加用化痰活血中药前,分别采用中医治疗及西医规则综合治疗(含血浆置换支持治疗)至少1个月,总胆红素≥171umoi/L,且持续不退。

1.2 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参照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临床诊断(以出院诊断为准)发现慢性乙型肝炎重度8例,其中合并肝炎肝硬化5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5例。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60岁之间;②生化检验示血清TBIL≥171umol/L、ALT<80U/L、AST<80U/L、CHOL>3.9 mmol/L、TG>0.7mmol/L。影像学B型超声波示肝脏右叶斜径>140mm;③化痰活血法使用前,血清总胆红素呈上升趋势;④血清HBsAg阳性者;⑤中医辨证符合痰阻血癖证,如肢体困重、乏力倦怠、纳呆、肝区疼痛、舌暗、苔白厚腻、脉弦滑等;⑥经本法治疗2周以上;⑦依从性好的患者。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原来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中药,并随患者临床征候进行加减。中药基础方主要药物:赤芍34~60g、厚朴15g,积实15g、生大黄15g、制半夏12g、陈皮15g,获答15g、茵陈30g、泽泻30~60g。连服2周为1个疗程。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记录方式,对两样本均数进行t检验。

3 结果

3.1 化痰活血中药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影响

应用化痰活血中药2周后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P>0.05),第4周开始显著改善(P<0.05),第6、8周较治疗前亦有显著差异(P<0.01),与第2周相比差异显著(P<0.05~0.01)。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2 化痰活血中药降低胆红素的总体疗效

13例患者中有2例因第4周出现自发性腹膜炎而自动放弃中药治疗,剩余11例患者中有5例至疗程第8周总胆红素降至51.3umol/L以下,显效率45.5%,4例黄疸降至171umo1/L以下,但仍高于51.3umo1/L,有效率36.3%;总有效率81.8%,无效率18.2%。

3.3 化痰活血中药治疗前后胆红素的动态变化

TBIL在治疗前较入院时升高33.3%,提示规则治疗未能有效阻止TBIL的上升趋势,应用化痰活血中药后TBIL出现下降趋势,以第4周至第6周下降幅度最大,约26.1%,表明中药在第4周后发挥作用明显。不同疗程中TBIL与DBI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0.01),显示出化痰活血法退黄的独特疗效。不同疗程的TBIL两两之间比较只有第2周与第4周间无显著差异,其余组间差异明显(P<0.05~0.01)。DBIL、TBIL治疗前较入院时显著升高(P<0.01),服用中药后各疗程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

3.4 化痰活血中药治疗前后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动态变化

CHOL及TG在入院时平均值低于正常参考值,治疗前较入院时显著升高(P<0.01)。CHOL在服用中药后第2周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4、6、8周均较治疗前逐渐下降(P<0.05~0.01)。TG在疗程中第2、4、6周与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至第8周才有显著差异(P<0.05)。HDL与LDL在治疗前较入院时均显著升高(P<0.01),不同疗程中除 HDL在第8周较治前显著升高外,其余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意义。

3.5 化痰活血中药对肝脏其它生化指标的影响

ALT、AST在治疗前较入院时均显著下降(P<0.01),表明加用化痰活血中药前肝脏炎症已有所缓解,至疗程第8周两者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GGT在治疗前较入院时显著升高(P<0.01),疗程第4、6、8周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0.01);ALB在整个疗程中变化不明显;PTA在疗程2、4、6、8周中均较入院时显著改善(P<0.05~0.01)。

4 结论

对于部分难治性高黄疸患者适用化痰活血法,在生化指标方面主要表现为淤胆现象严重,表现为DBIL、TBIL、GGT显著增高,伴有血脂4项(CHOL、TG、LDL、HDL)的升高。因此本研究也提示笔者在对难治性高黄疸进行辨证论治时,可以将西医的一些现代检测指标纳入中医辨证体系中,有利于中医“证”的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笔者采用化痰活血法治疗此类特殊证型的难治性高黄疸,发现能显著降低TBIL,升高PTA,调节血脂,并改善淤胆现象,显著降低DBIL、TBIL、GGT,此外尚可缩小肝右叶斜径,改善患者预后。

5 讨论

难治性高黄疸是一中医学术用语,属“黄疸病”范畴,是对一类黄疸患者临床特征及对药物

反应性的总体概括,西医并无此概念,它可见于现代医学中重度慢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重症淤胆型肝炎等。难治性高黄疸中医病机复杂,目前尚无规范统一的辨证标准,其治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一种特殊类型难治性高黄疸,除具有常见的痰阻血瘀征候如肢体困重、乏力倦怠、纳呆、肝区疼痛、舌暗、苔白厚腻、脉弦滑等外,现代检测手段还发现有明显的淤胆现象和肝脏肿大,结合现代医学观点,笔者提出“肝炎后肝细胞脂肪变可导致高黄疸持续不退”的假设,并联系目前研究进展,从“痰湿”入手,自拟“化痰活血”方应用于临床,结果证实该法能有效降低TBIL,缓解淤胆现象,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对血脂、凝血功能、影象学指标等有较好改善,并能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此笔者提出的“肝细胞脂肪变致高黄疸持续不退假说”被临床实践所证实,“化痰活血”法对于该类难治性高黄疸患者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但笔者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首先,符合本课题条件的病例数较少,未能进行科学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不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再者,肝细胞脂肪变只是通过临床疗效逆向推断的假说,缺乏病理学方面的依据。因此今后应在临床上继续积累病例,设计严格的临床研究方案,并广泛开展动物实验,从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一步阐明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扩寰,李绍白.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贺江平,汪承柏.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胆汁淤积型肝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9).

[3] 孙丽霞,薛博瑜.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2).

[4]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肝脏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6).

(责任编辑:陈涌涛)

猜你喜欢
中医治疗
弱视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攻”“补”“通”法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临床疗效研究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探讨精神分裂症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治疗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的疗效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