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一、翻发力中各种关节如何形成杠杆
1、发力动作利用杠杆原理主要目的在于,发力时能够集中持续用力,使杠铃离开发力点后能持续向上运动,最后到达两肩两锁骨上。通过发力使杠铃加速持续向上运动,这一过程是一个用力过程,应用杠杆原理是最直接省力的办法。
2、各部位形成杠杆的前提因素。各关节之间必须通过关节周围肌肉收缩固定关节,把用力所需的部位固定成为统一整体形成杠杆,才能便于发力时集中持续用力。固定关节形成杠杆这一动作,要求运动员必须有良好的本体感觉和良好的肌肉协调能力。它属于生物杠杆。
3、翻发力时,身体哪部位需要固定形成杠杆。发力时,上体与大臂固定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发力时的动力杠杆。翻动作引膝阶段,由于上体仍处于前倾状态,要依靠伸髋,抬上体力量使杠铃继续上升至发力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同时大臂静力向身体回收杠铃至发力点。杠到点后,两臂向身体夹紧,夹住两腋,肩部肌肉把肩关节固定,此时上体、大臂、肩形成统一整体,并且大臂与上体在一平面上。
发力时,手与小臂固成为一整体,形成阻力杠杆。杠铃被带到发力点时,腕周围肌肉收缩将手固定在小臂上。手在发力前做预动静力,虎口和四指处于静力掰杠状态。发力过程中,手部用力快慢直接影响翻腕速度。
翻动作,必须通过屈肘动作才能把杠铃翻至胸上。在引膝杠铃将至发力点时,肘部主动向后带杠铃,直到杠铃与发力点紧密接触后顶住,做好发力前准备工作。肘部积极向后带杠铃可以使杠与人体更贴近,缩短阻力臂;发力前积极顶肘,可以保证发力后小臂向上提铃时获得坚固的支撑。
二、分析翻发力从点起杠如何应用杠杆原理
1、缩短阻力臂,在发力点形成点紧状态。阻力臂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翻动作的完成情况。要想缩短阻力臂,必须遵循举重技术“近”原则。即支撑面重心线与杠铃重心线尽量贴近。从引膝阶段把杠铃带到发力点处缩短阻力臂最佳方法,就是形成点紧状态。点紧状态是指,杠铃到发力点后,髋部向前用力顶住杠铃,同时臂向后回收杠铃,肘向后带杠铃,使杠铃在发力点处前后两力达到平衡,并且杠铃与身体紧密接触。由于缩短了阻力臂使人体容易获得稳固的支撑;能有效发挥人体最大力量;可以节省力量。点紧状态可以使发力时伸髋、蹬腿动力直接传给杠铃,使杠铃直接获得向上的动力。发力时如果点不紧则造成阻力臂增大。阻力臂较短时,相同的用力可以举起更大的杠铃重量。杠铃到点后的松紧程度,是受运动员的本体感觉和肌肉敏感程度控制的。经过长期训练能改善运动员杠铃的控制能力。
2、加大动力,增加动力臂是杠铃向上运动的必要保证。翻发力的动力来源于伸膝肌、伸髋肌、腰臂肌、肩带肌、屈肘肌群和小腿的屈足肌群,这些肌肉通过爆发性收缩而产生力量。动力臂是指,上体形成统一动力杠杆后,随发力动作的发生,上体通过腰、背、肩带肌的收缩用力向后伸展形成的,是人体重心线与支撑重心线的垂直距离。发力后,上体向后伸展的速度与幅度是杠铃离开发力点后获得持续向上运动的重要因素。腰背肌、肱三头肌、肩带肌收缩越快,展体幅度越深,上体克服杠铃重量能力越强,杠铃获得向上持续运动的牵引力就越大。展体动作可以加快杠铃的上升速度。
3、支点要坚固。发力后肘部为杠铃离开发力点后的支撑点。杠铃由原来的重力垂直向下状态,改变为受力后向上运动状态。只有支撑点坚固,才能保证发力后屈肘肌群和屈腕肌群持续用力向上提拉杠铃。在这一动作中,肘部用力顶住小臂和手的回拉力量,保证小臂向大臂靠拢作好支撑工作。杠铃离点后,相对与人体成游离状态,阻力臂相对加大,手臂及时持续的用力可以克服因阻力臂加大而产生的杠铃离心力矩。
4、翻发力动作杠杆原理的具体应用。引膝后杠铃加速向上运动,到达开始发力部位,即发力点的瞬间(肘为支点用力顶住),做急剧的蹬腿、伸髋动作,并且用力夹住臀部。发力部位将杠铃狠顶起来,同时腰背肌快速收缩,使上体向后伸展,肘用力顶住,大臂用力,向上体两侧夹住,上体借助发力点顶起杠铃的惯性,把手臂和杠铃别起来,向撬杠一样用力。与此同时屈肘屈臂肌群用力收缩,使大小臂快速贴近,屈肘肌收缩的同时手用力向上提拉杠铃,并做好翻腕的用力准备。整个发力的动作都是在一瞬间完成,使肌肉用力达到既协调又集中。发力时,只有在快速蹬腿、伸髋的带动下,才能使整个身体加速向上伸展,从而使杠铃获得最大的向上速度。
发力起铃过程中,顶住肘、上体别起杠铃和屈臂肌用力收缩手提起杠铃,是使杠铃在发力后能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