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凌
导言:近日,在各大教育论坛上,《一个父亲的责任教育》是被置顶和转贴最多的文章之一,可见此文在网友心中激起的波澜有多大!文章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人在丹麦的亲身经历。作者的朋友劳特平时在父亲老劳特开的渔具用品店里帮忙,有一次,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次品保温箱卖给了一个渔民,结果使渔民满箱子的鱼都变臭了。你知道老劳特是怎样“惩罚”儿子的吗?他竟然帮儿子在学校请了一个月的假,让儿子与那个渔民一起出海捕鱼,直到他的工资够赔偿渔民的损失为止!看到这儿,恐怕我们都会觉得这样的处罚有点儿过分。孩子耽误了学习怎么办?体力吃得消吗?但老劳特却坚持认为:孩子犯的错误应该由他自己去承担!学习可以再补上,但做人一定要有原则。让孩子吃点儿苦,从中吸取教训,以后做事就会更加小心谨慎、尽职尽责。
在老劳特看来,责任感才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础。孩子做事一般都有些毛躁粗心,往往重视行为过程,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其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修复借来的图书、玩具;用自己的零花钱来赔偿踢坏的玻璃;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写信去道歉,寻求他人的谅解……他们认为,责任教育怎么早抓都不过分。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为自己负责,形成自律、勤劳、负责的能力和品质,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从艰辛的生活中积累而来,它需要家长付出额外的心智和努力。那么,我们的家长是怎样看待责任教育的呢?他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孩子犯了错,家长要狠下心来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徐义,男,43岁,医生)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奇闻,说是武昌一个“培优点”,出台了一个“孩子犯错,家长受罚”的怪规定。按照惩罚新规:学生若出现闹堂、不交作业等情况,该生家长当天就要留下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打扫卫生,或在下次上课时收发作业、擦黑板、打印复印资料、给老师打下手。这样的奇招真是很有“中国特色”,但有没有效果,只能看孩子的良心了。当然,不排除有的孩子自尊心强,看到家长下了课还要打扫教室,或是唯唯诺诺地帮老师打下手,心下猛受震动,从而痛改前非。但也不排除家长代孩子受罚,会进一步削弱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犯错,责任都在父母身上。
近日,有记者去采访工读学校的学生,谈到自己从前所犯的错误,这些学生抱怨说:“都怪我爸妈离了婚,我才走到这一步的”;“都怪爸妈对我关心少,我才变成这样,我恨透了他们。”他们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见,对这类实行“孩子违纪,家长受罚”的奇招有多么不靠谱。
其实,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勇敢地去面对。我们不要因为宠溺而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机会。当孩子的行为给别人造成损害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就为他开脱,而应要求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他踢皮球打坏了别人家的花盆,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向人家道歉、赔偿;孩子损坏了别人家孩子的图书、玩具,要让他自己去修复,或用零用钱买新的归还人家;孩子一时冲动打伤了小朋友,家长应要求孩子自己去登门道歉,每天放学后定时去帮受伤的孩子补课等;当孩子丢三落四地忘带作业本或红领巾,打电话要家长送去,家长就应告知孩子:“没带作业本、红领巾是你的错,你自己要承担后果。”就算孩子因此而被扣掉日常行为规范分,也要让他牢记这一教训。一般来说,将自己每天要带的东西和要完成的任务列出清单,放在显眼处自我提醒,天长日久就会养成固定的习惯,这会使他终身受益。如果你现在舍不得他受责罚,难道将来他走上工作岗位后忘带了合同或竞标书时,你也去替他负责吗?
埋怨孩子没有责任心,应先看看家长是否习惯了越庖代俎(于平,男,37岁,瑜伽教练)
曾经听一位小学生的妈妈说,她的女儿如果书本、练习册、作业本没带齐,或者未按课程表带上全部的学习用具,女儿回来后就会发脾气,埋怨妈妈没有为她尽心准备。这种“子训母”的怪事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这位妈妈平时习惯了包办代替,经常替女儿改正作业上的错误,替女儿削铅笔、看课表、收拾书包,以保证女儿带齐各种必要的书本、练习册和作业本。这真是本末倒置!收拾书包、带齐第二天学习所用的书本和文具本该是孩子的责任,当父母的却出于溺爱心理而替孩子承担了,这样当然不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其实,从孩子第一天上学起,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管理自己的事情,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我们就不应该给孩子每天“叫早”。很多孩子一开始不习惯上学,总爱赖床,最后往往就迟到了。如果他习惯于家长“叫早”,就会责怪父母“失职”,好像这一切都是家长的过错,而不是自己的责任。要想改变家长成为孩子的“替罪羊”的局面,就要明确这是谁的责任。假定孩子缺乏时间概念,父母就应当和他一起计算起床穿衣、叠被、洗漱、吃早点和走到学校所需的时间,然后确定几点钟起床,然后让他记得上好起床的闹钟。要是他仍然赖床,就让他自己承受迟到受批评的后果。这种“自然后果法”十分有效。如果父母不为孩子检查作业,如果他自查时敷衍了事,自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天长日久,就会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了,这比你讲一万遍“要认真仔细”还见效得多!
是谁教会孩子推卸责任?正是爱之深的父母们(高幼青,女,35岁,行政主管)
当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对自我的行为负责的能力非常有限。我们经常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因跌倒或撞到桌角而痛哭不止,这时,很多奶奶、妈妈们为了安抚孩子,常常会一边拍打着地面或桌角,一边说:“打它,打它,都怪它把你撞疼了。”殊不知,这会使孩子产生不是“我不小心”、不是“我没看见”,而是“地不平”、“桌子挡道”的错觉,这不利于孩子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使其以后遇到不顺的事就会怨天尤人。例如,孩子上学迟到了,会强调是路上堵车;放学被雨淋了,会责怪妈妈早上没准备好雨具;身体长得不结实,会抱怨是家里做饭不会调剂营养;学习成绩不好,会推说是老师教得不好;考的大学不理想,会牵怒于录取分数线比往年高……
此时此刻,我们当家长的驳斥过孩子推卸责任的言行吗?很少有,相反,我们往往会强调孩子年龄小、承受的学习压力大等客观原因,而宽容地原谅孩子的“小脾气”。其实,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从18岁开始已经太迟了。当孩子刚开始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时——可能是在他18个月大的时候——就要严肃地对他说,他为什么犯错误,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玩儿,要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去怪别人。很多人都不喜欢说“我错了”,总是不停地找客观原因、不停地推卸责任,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很可能就是从“打地板”开始的。所以对孩子来说,日常的行为没有一件是小事。
让孩子签订一个责任状吧,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王恒,男,40岁,大学教师)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尝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有头没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检查、督促并对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我家儿子小时候非常喜欢小动物,买过小兔、小狗、小豚鼠和小金鱼,每次买小动物之前,我都会跟孩子签一个“军令状”,讲明他要定时定量给小动物喂食、打扫粪便、帮小动物洗澡、陪小动物遛弯和玩耍。如果小动物生病了,他还要陪它去宠物医院看医生。为了督促孩子“照单执行”,我让他列了一个表,标上每天的任务和每周的任务,完成一项,打一个“*”号。我尽可能地跟他讲明白,养小动物是他的要求,因此也是他的责任,不可以让父母代替他承担照顾的责任。当我指出这是他的责任后,他便开始考虑事情是否可行,否则他只会考虑怎样说服我。
照料小动物、伺养花草的过程,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理解了承担责任是一个考验恒心和毅力的过程。当孩子的责任意识有所增强后,你要及时表扬他的责任心。比如,孩子12岁那年,他的爷爷生病住院,他主动要求在周末陪护半天,让我回家休息。为了让我放心,他还拿出看家本事来定了一个“责任状”,上面把什么时候为爷爷量体温、接小便,什么时候为爷爷打饭,什么时候安排他吃药都列表标出,完成一项勾去一项。等我回去替班时,爷爷和我都大大表扬了他的责任心,说他真是“能担当的好孩子”。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及时肯定他的价值,对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责任心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父母与孩子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也有利于孩子建立自己的责任心(于娜,女,42岁,家政服务公司副经理)
我们很多做家政的员工每天自己带饭吃,一毛钱也舍不得乱花,而家里的孩子却常常穿名牌、用名牌,请客吃饭连眼睛都不眨,问爸妈要钱,给迟了一点儿就大发雷霆,甚至玩出走。这些妈妈们说起不懂事的孩子,都泪水涟涟。我问她们,有没有跟孩子谈过自己的苦恼、难处、失败的经历以及家事的繁琐劳神等等,她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没谈过。孩子还小,他能懂吗?再说,我又不是啥成功人士,谈这些,不是让孩子更看不起我吗?”
其实,这帮大姐的孩子,大的已上了高中,小的也上小学四五年级了,对人世间的事情已经有一些了解,对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判断能力。如果我们当家长的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也倾听一下我们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会让孩子换位思考,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艰辛,产生为父母分忧的想法,这对孩子建立自己的责任意识相当有利。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应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心愿,对他们的理解与分忧的愿望表示赞赏,及时肯定他们帮助父母和改善家境的小小举动,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责任心。
本刊观点:心理学研究人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孩子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性格是内控型还是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常常这样描述自己:“我身上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己做出的决定和付出的努力。”外控型的人则这样说:“我的未来不是我能决定的,这取决于命运或他人。”换句话说,内控型的人有责任心、相信自己,会通过努力和负责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外控型的人却倾向于把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与外控型的人相比,父母当然希望孩子成为内控型的强者,那么这种内控型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身教胜于言传”。为了孩子日后的幸福,家长应当仔细地审视、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和劳累。例如,父母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不妨对孩子坦言相告:“今天我在工作中遇到了麻烦,我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办。孩子,今天我不能陪你了,我要自己静一静。”这样做,可以让孩子认识到,麻烦是自己的事,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其次,在孩子面临学业或生活问题的选择时,家长要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当然,家长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帮助,比如,问问他们“从长远来看,怎样做才能够使你幸福”、“你是否应该想想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家长必须告诉孩子,决定最终是由他自己做出的,是由他自己负责的。
第三,鼓励孩子接触社会,主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在寒暑假和周末,一份社会工作是拥有责任感的最好途径之一。如卖报纸、帮社区建网站、在福利院为残障人士和老人爱心服务等等,都会使孩子远离了懒散、无聊的空虚状态,养成守时、勤劳的习惯。在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的同时,也逐渐地把社会责任灌输到孩子们的心中。当然,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帮到他们,就是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当孩子不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愿意为家庭和社会提供服务时,他们就逐渐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了。
(投稿信箱:wushuang04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