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旻辉
【摘要】都市类报纸处于转型时期。在此时期,各类报纸对“新闻故事化”这一写作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本文将乌鲁木齐市的三家都市类报纸加以对比,通过它们对“新闻故事化”的应用,对由此而引发的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 转型 新闻真实性 新闻故事化
网络、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和各地都市报的大量涌现,导致受众市场重新划分,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在以往的传播活动中,新闻信息的真伪总是与媒介的权威性、主流性成正相关关系的。都市类报纸处于转型时期,在此时期,各类报纸对于“新闻故事化”这一写作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它和新闻真实性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乌鲁木齐市的三家都市类报纸加以对比,通过它们对“新闻故事化”的应用,对由此而引发的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探讨。
党报报道缺乏“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
新闻业在我国的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它必须按照党的纪律行事。特别是党的机关报,必须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手中的媒介,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内容。党报不仅是在宣传报道的内容方面有一定界限,在报道形式方面也恪守相应的“格式”。
一直以来,一些事实不多、概念不少、新闻不多、标签不少的会议、领导讲话、发展纪实等“应景类新闻”,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党报类报刊的反映。和其他党报相比较,《乌鲁木齐晚报》在服务性和可读性方面较好,但仍有欠缺。对于一些从会议和记者所跑口子上拿来的材料,从市民角度解读得不够。
过分突出宣传功能导致形式主义新闻出现。片面理解新闻的宣传功能、过分强调新闻为某一动机服务,必然导致主题先行,使得传播主题的意愿与受众的要求割裂开来,最终不知不觉地弱化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此外,从新闻传播效果的角度看,新闻语言要努力追求与受众理解上的一致性,从而使受众对新闻的接收转变为正确的接受。作为大众传播的报纸,面对千百万读者,语言惟有深入浅出、明白易懂,才能为受众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服务性不强的新闻语言,或者是看起来让读者望而生畏的新闻语言,显然就阻碍了读者向新闻真实性更近一步接近。
而解决这种服务性不够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改变党报过去的报道方式。党报报道缺乏“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
市民类都市报纸“新闻故事化”易走向“文学故事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功能开始由单纯充当宣传工具转向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一些记者甚至部分媒体由于过分强调以满足读者要求为出发点,有时为迎合受众的口味在新闻的价值取向上发生偏差,过分强调新闻的新奇、刺激、趣味等,一味利用离奇、怪异等内容去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并且呈现出从八卦新闻、明星绯闻向社会新闻蔓延,从娱乐版面向新聞版面扩张,从街头小报、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渗透的趋势。
以2008年12月5日的新疆某都市报为例,当日该报的头版当中仅有三条导读,而《董文华又露脸》为其中之一。当中还有具体介绍“在赖昌星走私大案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央视从此与董文华告别”。诸如此类的报道在市民类报纸当中还能够见到很多,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此类报纸不仅在报道内容方面多用夺人眼球的新闻素材,而且在写作方式也常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段吸引读者。
“新闻故事化”本意所指是“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它指的是一种新闻表述的方式。但因为“故事”一词的概念在受众的阅读经验中一般是从文学作品中建立与确定,所以思维定势中总难以把“故事”与文学断开。在文学艺术范畴里,“故事”是允许虚构的,具有浓厚的“夸张”、“想象”、“戏剧化”色彩等。当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不再泾渭分明时,失实新闻就不可避免。
“新闻故事化”倡导者的初衷是使新闻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而使其更具可读性,然而实践后却无奈地发现:当新闻借助了文学之“形”后,内容之“神”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实际报道当中,都市类报纸报道方式大量使用“新闻故事化”,开始有了走向“文学故事化”的倾向。
2003年2月11日,新疆某都市类报纸以醒目标题公布“二千年楼兰王陵惨遭盗墓贼”,称“苦苦寻觅百年的楼兰王陵,刚被发现却已经被盗”。稿件当中描写到“顺着车辙追下去,‘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大吃一惊:几座坟墓已经被挖开,棺椁、干尸、精美瓷片遍地都是。尤其是位于一座佛塔下的大墓,其壁画之精美令探险队员窒息:在这座墓里可以看到两个墓室,第一个墓室里有5具棺材,已经被盗贼破坏,尸骨满地都是,地上还散落着丝绸碎片。墓室的壁画是,一峰金骆驼和一峰银骆驼相互撕咬着,一个峨冠博带的男子站在中间,打手势让两驼分开。旁边一头奔牛怒目而视、振蹄欲奔。可惜的是,壁画已被破坏。”
“进入第二个墓室,4具彩棺已被劈开,干尸、丝绸碎片扔得满地都是。墓室的壁画是一大群大臣模样的人正在行礼,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壁画色泽非常鲜艳……”
引人关注的不仅是“专家初步断定:这就是2000年前的楼兰王陵。”这一消息,稿件当中对于王陵遭到破坏的现状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2003年2月13日《新疆经济报》刊登了《楼兰王陵被盗起疑》一文,报道中称:自治区文物局和考古研究所对这个“断言”提出了质疑。理由是国家文物管理部门2月11日下午通知自治区文物局,该都市类报纸报道当中的消息源来自宗同昌,该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摄影师,不是什么考古专家,不能因为宗同昌说在楼兰被盗的古墓是楼兰王陵就是王陵。最终事实证明这条消息是一条失实新闻。
“如同打铁匠不能做歌唱大赛的评委一样,摄影师在文物考古方面所做的断言同样不能相信。”2月13日的稿件当中这样写道。稿件因为对消息源没有进行多方核实,且采访的人物不够权威,出现了新闻失实。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离开了事实就无所谓新闻。记者必须以社会中的真人真事为报道依据,不仅“新闻五要素”要准确无误,而且对所有构成新闻的细节、情节、人物、语言、场景、氛围、时空等均负有如实记录的责任,不得作任何夸张、想象、扭曲或改变,这就是新闻必须遵从的“生活真实”。而上述稿件却出现了新闻事实的失真:被盗的根本就不是楼兰王陵。
报纸希望抢到独家新闻,记者因报社发稿流程及时间紧迫,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消息源进行核实,再加之希望用吸引读者眼球的材料展示在读者眼前,新闻作品当中出现了类似于文学作品当中的“想象”成分。然而,新闻和文学两者在文体上泾渭分明。新闻属非虚构文体,文学属虚构文体。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是以作品的情节构想和故事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事物的逻辑发展为标准,而不以社会现实中是不是真正发生过为标准。文学创作虽来源于生活,但它不照搬生活。可见,“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这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且不容混淆的两种类型的真实。在迅速提高新闻可读性的同时,一些记者因没有意识到“新闻故事化”和“文学故事化”的差别,而导致读者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同时,也有可能给部分记者制造失实新闻提供了合法外衣。故事之形的借用最终导致了接受者对所接受信息确切性的困惑。发现故事化新闻中屡屡掺杂有虚构想象的因素后,受众理所应当地会对其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运用新闻故事化写作方法时,需要避免因新闻故事化在以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人的同时使新闻流于浅薄,导致了新闻传播背离初衷。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新闻故事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较多等不良因素。受众在接收频繁的感官刺激后也会产生阅读麻木甚至厌倦的情绪。
掌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平衡度
《乌鲁木齐晚报》在奥运会报道期间,推出了特刊《华彩奥运》,在对新疆的7位健儿进行报道的时候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古文言的形式,这种极端化的写作方式呈现出了差异化报道。这里以该系列报道第一篇《王洁开门红海峰排十八》为例,来讨论如何掌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平衡度。
“临近11点,四名身穿比基尼‘战袍、眼戴墨镜女将鱼贯而入,正是中国女子沙滩排球头号种子组合王洁/田佳对瑞士女将西·卡恩/莱·施韦尔双枪,此前王洁她们两战瑞士队都取得了胜利,场边万余观众也一时山呼海啸,加油声不断。赛场是一片淡色的银沙,据说专从海南东方市远道运来,有1.7万吨之多,用手抓一把,果然细腻。”
作为新闻语言所承载的传播者的“思维”并不可凭空想象,而要受到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制约。从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就是:事实——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收者。新闻语言源于新闻事实,就要忠于新闻事实,接受新闻事实的制约和检验。以上稿件虽然采用的是读者陌生的说书人的形式,而读者并不产生怀疑,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了真实报道的效果。
虽然采用的不是现代文的方式,形式和现代人的表述不同,可是稿件从整体内容和相关细节都是恪守事实的,并且用了具体事实进行了佐证。“赛场是一片淡色的银沙”,而后紧接着是“用手抓一把,果然细腻”,客观事实进行证实使读者信服。
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而又必须使新闻符合严格的“生活真实”,其写作难度比起符合“艺术真实”的文学来说要大出不少,除了以上所说的要对消息源等多方进行查证核实,并使用客观事物进行佐证之外,合理运用新闻的“故事化”还需要新闻传播者加强理论修养与实践方面的锻炼。■
参考文献
①杨保军 著《新闻真实论》
②肯·梅茨勒 著《創造性的采访》第三版
③陈桂兰 主编《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
④何梓华 著《新闻理论教程》
⑤http://www.jschina.com.cn/
gb/jschina/2003/24/node14537/node14543/node14547/userobject1ai893612.html
⑥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17/200302/13/28765.html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