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运动员的厌水心理及调整

2009-04-29 01:02杨二民
少年体育训练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练员调整队员

杨二民

物极必反,与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的客观规律一样,体育运动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从事专项到了一定年限或数量时,便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大都有过此种心理体会。

大凡运动员退役,其主要因由无非乎以下几种。一是伤病,二是成绩停滞不前,三已对本专业产生厌倦。至于第一种纯属客观原因,倘若第二种也含有“优胜劣汰”成份,这第三种“厌倦”心理或早或晚到来,含有人为因素较多。训练计划的单一,运动量过大,管理太死等都有可能是队员在毫无伤病或其他原因的情况下过早出现“厌倦”离队而去。我国由于三级训练体制的特点,一个运动员的成长一般由学校至“业体”培养几年后再被选送省队或国家队,已经有过几年甚至多年的训练史,加之他们大多年龄小,文化程度低,一切生活、训练几乎全凭教练员亲自掌握和安排,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科学地训练手段和方法,很容易使队员较早的陷入“厌倦”的感觉之中。因此,作为教练员就要看你有否将思想方法和技术训练手段以及心理导向熔为一体加以综合的能力。我认为游泳队员的厌水心理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分析和调整;

一、思想方法:队员视教练为衣食父母,教练员则应该从生活中了解自己队员在生理。心理及平日对训练中的思想反映。与队员默契谈心,不防将自己的计划、打算告诉队员,形成心理上的沟通,做到随时能够把握队员的心理去向,那种完全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导致与练双方的畸形发展。

二、训练方法:每天15000米的运动量这在当今游泳训练中已属平常,即使以每小时完成3500米来计算,加上强度与密度等计划的安排,全天至少也得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教练员的一纸计划,既要符合队员生理上需要,也应有科学的趣味性和心理上的考虑及安排。以便队员更好地接受和消化。过去在执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同时就是由于一些教练没有科学地把握这一点,使许多队员的运动生命几年间枯竭而“死”。调整队员压水的心理方法很简单,如计时中:强密度调整与变化如采取新老队员搭配男女混合编组,按年龄大小.水平高低以及同项与副项的编组都会起到花样翻新,使强度与密度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获得调整和控制的效果,训练中的方法与种类很多,关键在于教练员能否根据自己队员情况将其总结归纳为扬长避短为己所用的一套模式。

三、心理调整方法:“当一个队员对水已产生‘厌倦的时候,再去强调自觉和刻苦是不恰当的”。这时教练员就应该意识到计划与队员之间可能出现了某些不协调,应适时做出修改和调整。从我国传统的“两高”训练特点来看,特别是冬季大运动量训练,由11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春天的3-4月份才告结束。反反复复的水上练习加之比赛淡季过长,很容易使队员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对水的压抑之感。这种压抑所产生的结果常常表现出:下水时焦燥不安。“被动”执行计划,对于计划中的强度、密度以及数量采取“保留”方式,技术也敷衍了事,致使动作变形,不但直接影响了计划所应达到的目的,延续下去还会出现以各种“借口”方式拒绝下水。教练员应及时观察队员完成强度负荷时的心理反映,注意察颜观色,了解和掌握队员的心理动向。比如可以抽取部分时间作迎合队员训练的陆上练习以改善队员在水陆间比例过份倾斜的心理;在比赛的淡季穿插阶段性多种素质和项目的测验和比赛。使暂时主项上生理的负荷及压力转移到副项及其他素质的提高调整中去。使其产生一种新异感和对比赛的渴望。由此抓住队员的心理,剖析相互间对执行计划的特点,帮助并诱导队员提高对训练自觉性和动机的认识,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整方法。

另外,让个别老队员放小量后协助教练员计时、分析新队员的技术,或暂时调组、改换环境、去外地训练等都是从心理上进行转移和调整的有效方法。

“一个人生理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素质的增长很难在一个水平线上”,运动员更是如此,身体发育快,心里素质发展如何,全凭社会参与及教练员的合理调整与培养。这也是每一位运动员成绩出现早晚及运动寿命长短差异的根本区别所在。值得每一位教练员去认真加以分析和思考。

猜你喜欢
教练员调整队员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工位大调整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