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观察

2009-04-29 21:32罗春生
亚太传统医药 2009年3期
关键词:肛垫齿状外痔

陈 倚 罗春生

(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上海 200062) お

摘 要:探讨运用新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72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为2 组,治疗组41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愈率:治疗组95.1%(39/41),对照组87.1%(27/31)( P<0. 05);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20.37±4.51d,对照组25.85±4.79d(P<0. 01);术后并发症:排尿障碍治疗组7.3%(3/41),对照组19.4%(6/31)(P<0. 05);肛缘水肿治疗组14.6%(6/41),对照组25.8%(8/31)(P<0.05);术后肛门功能评价:治疗组功能均正常,对照组有2例肠液轻度外溢;复发率:治疗组2.4%(1/41), 对照组9.7%(3/31)(P<0.05)。结果表明:改良术治疗环状混合痔较传统外剥内扎术优越。关键词:痔;改良外剥内扎术;环状混合痔

中图分类号:R65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3-0078-02

自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以下简称改良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1例,疗效满意,现将改良术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择符合环状混合痔诊断(无其它病症)且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72例,男27例,女45例;年龄38~76岁,其中60岁以上43例,占59.7%;病程3~30 年。7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或骶麻。先在齿线上0.1cm处进针,1∶1消痔灵液粘膜下注射,充分按摩肛管直肠后,扩肛做肛管松解(可容2~3指)。在齿线上0.5~1.0cm处钳夹各内痔,在钳夹的痔核上方1.0cm处用可吸收线作直肠上动脉缝扎,在痔核基底部剪开少许,用可吸收线作“8”字缝扎切除。在齿线下0.5cm处设计外痔切口,切除外痔,剥离曲张的静脉团,电刀止血。如切除后皮瓣较大,用止血钳横行钳夹后,切除钳上多余的皮肤,伤口敞开,作为术后减压引流。对照组:按照传统外剥内扎法处理内、外痔。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或骶麻。将截石位3点痔核拖出,“7”号丝线作回字型结扎,剪除残端。沿3点位向肛外作放射状切口,剥离外痔下血栓及曲张静脉团。同法处理7、11点内、外痔。

两组患者创面均注射长效止痛剂(亚甲蓝加布比卡因),手术结束时于肛内置1枚复方消痔栓和1枚痔疮宁栓,肛门填塞适量纱布。术后换药,每日2次至痊愈。如有并发症作相应处理,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

标准按《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2 肛门功能评价标准

按芬兰学者Hiltunen的标准。正常:肛门对大便、肠液、肠气的控制均正常;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肠气、稀便不能控制,或污染内裤;肛门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不能控制。2.3 疗效

见表1。

3 讨论

环状混合痔常因多个混合痔反复发作,最终环绕肛门一周而成,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欲根治,则需手术治疗。张东铭等认为,目前的痔环切术(Whitehead)与原来的术式不同。原来的术式处理范围是肛直线至齿线,而目前术式处理的范围是肛直线至肛缘线,所以可造成“Whitehead畸形”这一严重的并发症。原来术式处理的是环状内痔,目前术式处理的是环状混合痔。Thomson的肛垫学说突出了肛管黏膜的重要性,认为肛垫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唯一高度特化的血管性衬垫,位于肛管的右前、右后及左侧,是由黏膜上皮、血管、平滑肌和纤维组织共同组成的复合体,与精细控便有密切关系。因此,肛垫学说否定了切除肛管黏膜的Whitehead术式。吻合器痔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PPH)术式顺应肛垫学说,避开了肛管黏膜组织,改在肛管黏膜上方做Whitehead术式,保留了肛管黏膜组织,也就保留了肛垫,应该说PPH术是Whitehead术的改进术式。但PPH术只能恢复病理性肛垫的解剖位置,固定的只是内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而肛垫病理改变的关键——断裂的Treitz肌却没有与肛垫固定,肛垫仍然是病理性的。病理性肛垫是黏膜组织,黏膜易增生的特点决定了只要黏膜增生,即使不再有Treitz肌的断裂,也可使脱垂的症状复发。因此,PPH术的远期疗效不能肯定,值得关注。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组于2000年4月对痔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局部团块,其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消除主要症状,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生理功能”。当前国内外已经普遍认识到,既要祛除痔病病灶以消除症状,解除痛苦,又要尽可能地保护好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以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仍是唯一的重要原则,特别是对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尤为需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正常肛管上皮由3段组成,其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辨别直肠内容物的性状,齿状线对排便有极重要的意义,为排便运动的诱发区,而齿状线稍上方粘膜下组织——肛垫,是关闭肛门的动力学部分,有精细的辨别感觉,能引发肛门反射,保证肛门正常闭合。这些组织结构如受损过多,可影响患者的肛门自制功能。传统的外剥内扎术的优点是手术简单,对于单发或相对孤立的内痔根治效果好;缺点是术后创面较大,愈合时间长,容易引起肛门狭窄、创面水肿、排尿障碍等并发症,造成肛门功能的损伤。我们所采用的改良外剥内扎术与传统外剥内扎术相比,其优点在于切除患者痔核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管皮肤粘膜和齿状线区,使肛门排便功能正常。改良术高位缝扎痔核,可使患者原已下脱的齿状线上提,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并通过术后疤痕的支持、固定作用加强肛垫组织。与对照组相比,由于手术时内外痔的处理离齿状线有一定的距离,故创伤较小,缩短了创面愈合的时间;同时保留齿状线区,不损伤排便反射,治疗组术后肛门功能均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改良术又采用齿状线处消痔灵注射,无创伤性地封闭窦状静脉,进一步保护患者齿状线区且增强了手术疗效,可提高环状混合痔的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率。

本组资料显示,患者术后排尿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学者报道的34%~52%。究其原因,可能是术后应用了长效止痛剂,减轻了肛门创口的疼痛,减少了反射性引起的尿道括约肌和膀胱颈部肌肉的痉挛。同时,治疗组术后排尿障碍和肛缘水肿的发生率又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改良术有效地扩肛,防止术后肛门括约肌痉挛,有效地降低了肛内压,而纵向切除外痔,患者创口敞开引流,进一步减轻了肛缘水肿。此外,还观察到,改良术防止术后继发性出血无明显优势,这可能与手术损伤动脉有关。我们在近阶段临床治疗中发现,予齿状线上0.5~1.0㎝处结扎内痔,并高位结扎痔上动脉,可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当然,如何减少乃至完全避免环状混合痔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愈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宗江,高枫,张志勇,等.保留肛管上皮及肛垫的痔手术术式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87.

[2] 张东铭,杨新庆,陈朝文,等.痔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2.

[3] THOMSON WH. The nature of haemorrhoids[J]. Br Surg,1975,62(7):542-552.

[4] 田振国,吴斌.肛肠病的诊断与治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204.

(责任编辑:姜付平)

猜你喜欢
肛垫齿状外痔
系统干预对外痔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解剖影响因素的研究
藏药痔疮栓治疗外痔病的临床研究
肛垫悬吊手术在重度痔疮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老年重度混合痔应用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齿状突游离小骨法医学鉴定1例
内痔直肠下端黏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术(PPH术)180 例的分析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联合外痔切除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效果对比
∧形皮瓣痔核剥离注射肛垫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0例临床观察
便秘与内痔的关系:附261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