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上旬,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先后被造反派夺权,继而又夺取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党政领导权力,以所谓上海“一月风暴”为标志,“文化大革命”进入了“全面夺权”阶段。此后,夺权之风迅速蔓延全国,在各省市掀起了一场由造反派篡夺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各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派性斗争,全国处于“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混乱状态,公安、检察、法院等机关失去或基本失去作用,工矿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武斗成风,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局势难以控制。
1967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决定人民解放军正式介入“文化大革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布《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的决定》。《决定》规定:(一)以前关于军队不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以及违反上述精神的指示,一律作废;(二)积极支持广大革命左派的夺权斗争,凡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左派要求军队去援助的,军队都应当派出部队支持他们;(三)坚决镇压反对无产阶级左派的反革命分子、反革命组织,如果他们动武,军队应当坚决还击;(四)重申军队不得作一小撮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顽固分子的“防空洞”;(五)在全军深入进行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斗争的教育。
根据此决定,3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适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新阶段形势的需要,集中力量完成毛主席赋予军队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的任务,军委决定(一)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机关的“四大”,一般在三月底左右告一段落,除了执行战备、援外等其他必要的工作外,视情况抽调1/3、1/2甚至2/3人员,立即投入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工作、(二)各院校、文艺团体、体工队可在整风告一段落后,立即投入上述工作,作为这些单位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步骤;(三)各总部、军兵种抽调的人员由总政治部统一分配、使用。驻各军区所在地区院校抽调的人员,统一由各大军区、省军区领导调配和使用。按照上述精神,人民解放军各部队陆续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投入“三支两军”,为了使“三支两军”工作顺利进行,全军师以上机关成立了“三支两军”指挥部或办公室。从此,正式拉开了“支左”的帷幕。
从1967年3月至1972年8月间,人民解放军共先后派出280万干部、战士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三支两军”人员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人员之多,时间之长,是我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三支两军”的评价,1981年6月27日,党的第11届中央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作出了结论。《决议》指出,“派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在当时混亂的情况下是必要的,对稳定局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在当时局势极其混乱的情况下,把解放军推到“文化大革命”的第一线,担负“三支两军”任务,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不得已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参加“支左”的干部、战士,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条件下,披肝沥胆,不辱使命,为缓和紧张混乱局势,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工作秩序,保护老干部,保障社会稳定,减少动乱造成的损失作出了贡献,使国家避免了更大损失;他们恪尽职守,忍辱负重,其中有为了制止造反派之间的武斗,减少群众伤亡而负伤,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由于“三支两军”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参加“三支两军”人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地方,不甚了解,缺乏地方工作经验,特别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插手、干扰、破坏,因此在“三支两军”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在“文化大革命”这种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错误理论和错误方针的指导下,这是必然的。“文化大革命”及“三支两军”已成为历史,对“三支两军”的评价,如同对“文化大革命”评价一样,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统一到党的第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决议上来,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其所处的社会状态,以孤立的现实的眼光去看待,是不客观的。(摘自《军事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