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金融,小而长存

2009-04-29 00:44王曙光白明婷
创业家 2009年5期
关键词:面向基层长存草根

王曙光 白明婷

中国人总有一个误区,什么东西都想要搞大,好像唯一的出路就是高大全,搞成花旗银行那样。小而长存的东西不好么?

我认为所有面向基层,面向最小的农户、微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其实都可以叫做草根金融。有一类草根是正规的、注册的,像泰隆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还有一种非正规注册的,比如说地下钱庄,也可以算作草根金融。这是两类,一类是正规的、注册的,一类是非正规的、没注册的,但都是面向基层的。

“草根”这个比喻本来就是一种肯定,说明它有信息优势。像泰隆银行对当地小企业的情况了解得很透彻,风险控制几乎是完美的,不良贷款在1%左右。所谓“收不回来”,基本是因为不可抗力。

草根金融的风险控制很多是依赖一种乡土信任,这个区域中有累积多年的信用机制在,这是草根金融的一个核心机制。但是草根金融也有风险,就是它的地域范围一旦拓展之后,信息不对称就增加了。比如泰隆在附近几个区域搞信贷,客户熟得不得了,就很容易控制风险。但是现在它们在杭州、三门办分行了,有可能就把握不了。尤其是杭州,本来银行就很多,而且很多是直接面向基层的,比如杭州农村合作银行跟泰隆有直接的竞争。泰隆原来依靠的乡土关系、所谓“三缘”关系,在超过了这个范围后也没有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失去了原本的优势。怎么办?为了应对这种竞争,泰隆以前做的业务、提供的产品必须得有变化。如果做大企业的话,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一点,但是竞争也大,它原本的地位也变得比较尴尬。

我认为,这种草根金融最关键要看清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所有的制度安排要和这个优势有关系。风险控制、信贷评估机制都要和你的乡土气有关系。以前它做得好,都是和这套机制有关系。运转得灵活,和当地的文化嵌入得好。一旦你想做大,做得“高大全”,你原有的机制就要变化了,不变化就要失败,你在“垒大户”时候遇到的竞争又激烈,不搞变化不行,一搞原有的优势又没了。

所以,关键是要有个清醒的定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搞大了。中国人总有一个误区,什么东西都想要搞大,好像唯一的出路就是高大全,搞成花旗银行那样。小而长存的东西不好么?要做大企业,这是一个误解。我也许永远是个300人的企业,但是越做越好。

我把草根金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1998年之前。这个阶段政府对于草根金融,不管是正规还是非正规的,基本是视而不见。我把它叫做“自由膨胀期”,就是它可以自由发展,但政府并不重视,管得严格的地方不多。

第二,1998-2005年,我叫做“严厉取缔期”。政府对于这种民间金融扶持得很少,也有金融危机的原因,1997年以后取缔了不少。尤其是1999年,当时大概三万多家农村合作基金会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虽然这个举动当时有它的背景,但是现在看来并不正确。1999年左右,是草根经济处境最差的时候:一方面是银行的“返城运动”,很多银行都从农村撤回去了,网点全没了,另外就是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

第三,2005年是个转机,央行出了一个《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这个报告里主要讲了吴晓灵的观点:中国75%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是靠非正规渠道。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地都进行了调研,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把民间的金融机构都整死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消极作用。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对草根金融的定位和看法开始发生改变。紧接着2005年12月,发起了一个小额贷款机构试点活动,在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贵州的五个省区开始试点。当时建了7家小额贷款机构,我认为这标志着民间资本第一次可以进入正规渠道。此后的鼓励政策很多,今年《放贷人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草根金融的态度已经非常积极了。

从2005年到现在,对于草根金融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几年当中,农村金融的变化可能比之前的三十年都要多。主要是政府对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警惕和担忧少了,希望它们能够进入。因为农村金融的真空很多,社区银行太少了,而且产权结构很单一,要么是国有的,要么是地方政府垄断,很多微小企业和农户得不到贷款,所以这方面的控制少了,比如最近要颁发的一百张村镇银行的牌照。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金融机构,以发起行和企业共同的形式办,以民营资本为主,不鼓励地方政府参与。所以民间资本就有机会办银行了,把地下金融阳光化,这是以往没有的。

猜你喜欢
面向基层长存草根
斯人已逝 经典长存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
浅谈口腔医学专业大专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培养
草根
广平县第二中学:育才功万代 润物春长存
草根
草根论调
面向基层教学组织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
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