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侍中与三省制

2009-04-29 00:44:03韩雪松
史学集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曹魏

禹 平 韩雪松

摘要:汉魏时期的侍中是皇帝的近幸之臣,其设置、地位、权限几经变化,最终演化成门下省的长官,成为实际执掌国家枢机的“宰相”。曹魏时期是侍中职权转变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它以特殊的方式介入尚书、中书的权力范围,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本文根据曹魏侍中的设置特点和权力变化,考察其与尚书、中书的密切关系,着重突出曹魏侍中在当时权力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曹魏;侍中;三省制

中图分类号:K2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9)05-0061-05

汉魏时期的侍中作为皇帝的近幸之臣,具有随侍左右、顾问应对、拾遗补缺、出纳诏命、执掌机要等权力,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侍中由最初的侍从官员转变成三省制下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其间有极其复杂的过程,曹魏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根据祝总斌先生的研究,曹魏侍中尽管尚未成为实际的“宰相”,但它对尚书省的形成及权力行使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界探讨汉魏侍中者不胜枚举,但是对曹魏侍中的特点缺少动态式的分析。因此,本文在探讨侍中与三省关系时,不仅要分析曹魏时期侍中的特质传承为其后来成为门下省长官奠定基础,而且将着重分析其在尚书省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斧正。

一、曹魏时期侍中设置的特点

曹魏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取得的政权,因此其政体结构较为特殊。侍中的渊源流变值得注意。曹魏侍中最早可追溯至建安时期的霸府僚佐。当时曹操总揽朝政,位为魏王、丞相,其实就是变相的皇帝。为便于控制朝政,曹操在汉廷之外,另设霸府,国家权力总汇于此。《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曹操霸府的构成特点是改变秦汉以来三公、九卿的基本格局,将尚书和侍中置于其上,彰显出控制权力的特征。当时,霸府侍中与汉廷侍中并立,《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或传》:“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或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伐在外,军国事皆与或筹焉。”荀或显然是汉侍中,对汉献帝负责。此外还有魏侍中,同书卷二《魏书·文帝纪》载汉献帝禅位事,裴松之注:“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言”。曹操魏侍中控制着实际的权力,汉侍中与汉献帝一样只是摆设而已。到了曹魏建国,先前的霸府侍中便转变成国家正式的门下官员,昔日以其执掌枢机的传统同时延续下来,这是曹魏侍中位高权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曹魏侍中的职权、地位明显高于两汉,初显“宰相”的特征,时人孙晓上奏疏有言:“今外有公卿将校总统诸署,内有侍中、尚书综理万机。”到了后来,侍中更是成为曹魏皇帝不可或缺的行政助手,高贵乡公曹髦为铲除司马氏,“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从中可见侍中、尚书地位的重要,而这种情况与建安时期霸府将侍中、尚书置于诸卿之上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曹操当年在霸府设官方面的不拘一格,对后来侍中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下面我们将就曹魏侍中的职权展开论述。

二、曹魏时期专职侍中的职权

《晋书·职官志》:“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者则非数。”曹魏设置专职侍中四人,专职侍中的设立是在曹魏代汉之际。《三国志·武帝纪》:“初置尚书、侍中、六卿。”《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以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曹魏专职侍中具有许多职能,究竟是何种职能为其后来成为宰相奠定了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平省尚书事与分权尚书

侍中平省尚书事始于东汉末期,《续汉书·百官志三》:“初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出入禁中,近侍帷幄,省尚书事。”曹魏延续了侍中这一职能。《宋书·百官志》:“魏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江左乃罢。”《晋书·职官志》对此事亦有所载:“自魏至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江左乃罢。”曹魏侍中平省尚书奏事,但这一职能到东晋时被取消,没有延续下去,显然侍中这一职能影响是有限的,特别是担任曹魏侍中官员的传记中还不见其明确平省尚书事的记载,可见这一职能即使在当时的作用也是不明显的

侍中分尚书权,史亦可考。史籍将尚书、侍中并提,说明其所承担职能具有一致性。《三国志·杜畿传附杜恕传》:“使侍中、尚书坐则侍帷幄,行则从华辇,亲对诏问,所陈必达,则群臣之行,能否皆可得而知;忠能者进,闇劣者退,谁敢依违而不自尽?”《三国志·程昱传附程晓传》:“今外有公卿将校总统诸署,内有侍中尚书综理万机,司隶校尉督察京辇,御史中丞董摄宫殿,皆高选贤才以充其职,申明科诏以督其违。”侍中分尚书之权更明确的记载是曹魏王昶的《考课事》:“尚书,侍中考课:一日掌建六材,以考官人。二日综理万机,以考庶绩。三日进视惟允,以考谠言。四日出纳王命,以考赋政。五日明罚敕法,以考典刑。”尚书、侍中职掌一政,势必削弱尚书权力,但这种分权与削弱或监督制约并非是一回事,更多体现在人数的平衡上,两者不能做相同理解,这种分权更多体现的是人事分权安排,而非制度性、制约性的安排。因此,这种安排对隋唐三省制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祝总斌先生通过对曹魏侍中进行研究后指出:“曹魏侍中在政治上所起的主要作用,并不在省尚书事,而在侍从左右所修与的谋议和谏诤。”其说至确。

(二)谋议谏诤

谋议谏诤权是侍中成为内朝官伊始就具备的职能。《汉书·严助传》:“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汉书·朱买臣传》:“是时方筑朔方,公孙弘谏,以为罴敝中国。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汉书·吾丘寿王传》:“上以难丞相弘。弘诎服焉。”《史记·东越列传》:“严助与太尉田蚡辩论兴丘击闽越,武帝曰:‘太尉不足与计。严助、朱买臣为中大夫侍中,吾丘寿王为光禄大夫侍中。”

从武帝以后,尽管两汉侍中职掌沉浮不定,但其谋议谏诤之权从未丧失过。《汉书-佞幸董贤传》:“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皆在侧。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闳进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上默然不悦,左右皆恐。于是遣闳出,后不得复侍宴。”《汉书·史丹传》:元帝时为侍中,“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人卧内,顿首伏青蒲上(谏)……太子由是道为嗣矣。”《后汉书·戴凭传》:“拜为侍中,数进见,问得失。帝谓凭日:‘侍中当匡补国政,勿有隐情。”《后汉书·鲁恭传》:“迁侍中,数召、燕见保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后汉书·刘陶传》:“拜侍中。以数切谏,为权臣所惮。”西汉侍中的谋议谏诤的职能,是侍中具有的重要职能,并非是因为其处于近侍帷幄的地位,在两汉时期,多数时候,是不允

许侍中在禁中长时间停留的。蔡质《汉仪》日:“侍中旧与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扶刃谋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毕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复入,与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通,拔佩刀惊上,……由是侍中复出外。”

侍中谋议谏诤的固有职能,在曹魏时期,因为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条件而得到彰显。因此,《三国志》中留下为数不少的曹魏侍中谋议与谏诤的史料。《三国志·辛毗传》:“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辛毗反对,“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三国志·卢毓传》:“‘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近臣尽规,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隆诸生,名为狂直,陛下宜容之。高堂隆在职三年,多所驳争。”除了以上例证之外,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来看,刘晔、董昭、鲍勋、苏则、和洽等人也多所谏诤。随着历史的发展,侍中一以贯之的谏诤谋议职能,到隋唐时期,最终发展成为门下省的驳议之权。

(三)顾问应对

顾问应对是两汉时期侍中的本职,降至曹魏,侍中仍然具有这项职权。他们伴随皇帝左右,随时应对答疑。如《三国志》卷四《魏书·高贵乡公曹髦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甘露元年)二月,丙辰,帝宴群臣于太极东堂,与侍中荀顗、尚书崔赞、袁亮、钟毓、给事中中书令虞松等并讲述礼典,遂言帝王优劣之差。帝慕夏少康,因问顗等。”此例是皇帝就历史问题向侍中进行咨询。再有同书卷一二《魏书·鲍勋传》:“(魏文)帝手毁其表而竞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这是皇帝询问施政问题。顾问应对,需要广博的知识,因此这项职责对侍中的学术水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才子王粲,“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四)代表皇帝外出办事

代表皇帝出使,也是汉魏侍中的重要职权。关于这一点学者多有论及。曹魏甚重侍中,皇帝也经常差遣侍中代表自己外出办事。如《三国志》卷九《魏书·曹休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曰:“(曹)休丧母,至孝。帝使侍中夺丧服,使饮酒食肉,休受诏而形体益憔悴。”同书卷四《魏书·高贵乡公曹髦纪》:“正元元年,冬,十月,壬辰,遣侍中持节分适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又同书卷一七《魏书·张辽传》:“(张辽)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

三、曹魏时期侍中作为加官的情况

东汉侍中只有专职,没有加官,曹魏侍中除专职外还成为加官。曹魏继汉而来,制度往往多依前代。张金龙先生认为:“汉末的政治剧变为曹操势力的壮大提供了契机,曹操的州牧府一大将军府一丞相府一魏公府一魏王府幕僚制度是曹魏政制的基础和雏形。曹魏建立丞相府后,宫室制度粗备,逐渐开始恢复汉代的禁卫武官,……从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自立为魏公以后至曹魏建立前夕,逐步确立了承袭汉代三公九卿制的官僚体制。在这种以继承前代为主的潮流主导下,侍中出现加官,格外引人注意,尤其是侍中所加官员中尚书官员占有相当比例,更值得探讨。众所周知,尚书官员从西汉武帝中朝官形成起,及至东汉多以侵蚀三公权力见诸史册,在中央政权以三公九卿为主的政治体制下,曹魏尚书官员特别是其长官多加侍中,既不能分权,也不能平省尚书事,其原因究竟何在?从有关文献的记载来看,侍中多加给大将军,镇南将军、中书监、令,但史有详载者更多是加给了尚书官员。

侍中成为加官,特别是加给尚书台官员,是汉魏之际政权更迭的产物。《三国志·荀或传》:“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或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或筹焉。”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兵在外征伐时,更是有效贯彻这一原则,就是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皇帝身边,进入权力中枢,有效地实现分权,他的心腹之士如荀或等人也的确出色地完成了曹操交给的任务。正因为如此,曹操曾上表汉献帝称赞荀或。《三国志·荀或传》:“侍中守尚书令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或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

这种非常态的临时措施在曹魏建立后被延续下来,《三国志》中多有尚书官员加官侍中的记载。如:《曹真传附曹爽传》:“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铖,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明帝崩,齐王即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桓阶传》:“文帝践阼,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陈群传》:“及践阼,迁尚书仆射,加侍中”。《陈矫传》:“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加侍中光禄大夫”。《徐宣传》:“帝遂以宣为左仆射,后加侍中光禄大夫”。《卫臻传》:“迁尚书,转侍中吏部尚书”,“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后转为右仆射,典选举,如前加侍中。”《卢毓传》:“复为吏部尚书,……加侍中。”

此外,曹魏中后期司马氏权倾朝野,司马师、司马昭均为加侍中,录尚书事,司马孚也曾为尚书令加侍中。《三国志·华歆传》:“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人为尚书,转侍中,代荀或为尚书令。”《三国志·钟繇传》:“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三国志·曹真传附曹爽传》:注引《魏略》日:“正始初(邓飏)乃出为颍川太守,转大将军长史,迁侍中尚书。”

曹魏尚书官员多加侍中,是否如人们所认为是为平尚书事,或分尚书之权?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省制下三省是相互制约的,在三省制形成初期,三省间是否有明确的职权分割还是让人怀疑的,特别是加官侍中与尚书之间的关系更让人生疑,自己如何监督自己,兼职能起到分权的作用吗?专职侍中或许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容后再述。

尚书官员既有位高权重者,也有相对职位较轻者。曹魏尚书与汉代尚书比,品秩有了明显的提高。汉代尚书令秩千石,仆射及尚书六百石,左右丞及郎才四百石,当时九卿是中二千石。到了曹魏,依新官品,尚书令、仆射、尚书与九卿同为第三品,班次且在九卿前面。尚书的地位明显提高,但是还不能与其日益加重的权力相称。这样一来,为进一步提高尚书的地位,只有通过加官来实现,而侍中作为加官满足了当时的需要。曹魏加官有加将军的、加特进的、加侍中的。加将军者虽如阎步克先生研究的那样,加将军号在官阶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对中央文官普遍都适合。特进从汉代起就类于后代的散官,因此,加侍中较为合适,虽然侍中亦为三品,但其班次在尚书官员之前,因为侍中在东汉时就是比二千石,秩级在尚书官员前。正因为如此,侍中作为加官可以提高尚书的地位与政治待遇,符合其权力日益加重这一事实,侍中作为加官与加将军号一样,在官阶发展中,特别是加重尚书的品秩地位上发挥

了重要作用。

曹魏的尚书台官员虽然还没有取代三公成为宰相,但这时政务已越来越重,相对于西汉的内朝,已明显的外朝化,君主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掌控,而加官侍中恰是对其进行掌控的有效手段。尚书与侍中虽然在西汉武帝时就已经同是内朝官,但存在明显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可以进入禁中,尚书不允许进人禁中,而侍中是可以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曹魏尚书与侍中的这种区别仍然存在。《汉书·百官志三》注引《献帝起居注》:“初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六人,出入禁中。”尚书加官侍中可以进入禁中。皇帝可以掌控尚书,尚书也可因加官侍中出入禁中成为近臣,获得荣宠。晋时侍中在服饰上也区别于百官以示恩庞。《晋书·舆服志》:“武冠……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八公之一的太傅加官侍中亦服此服。《晋书·郑冲传》:“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侍中作为荣宠的加官,由此亦可见一斑。

权臣司马师、司马昭等人以录尚书事加官侍中,一方面是因为侍中恩宠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为了出入禁中便于控制皇帝,这虽是非常态的表现,但从另一侧面也可以看出侍中在曹魏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权臣都看重的加官,对一般大臣的意义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尚书加官侍中不仅可以提高其班次,还是荣宠其地位的一种表现,尚书多加官侍中,也标示着尚书的权力不断加重,侍中作为本官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成为宰相,但是其为尚书令、仆射成为宰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曹魏侍中对三省制的重要贡献,当然其本身某些职能的传承也为它到隋唐时期最后成为宰相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曹魏侍中在隋唐以来三省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的原因,侍中本身谋议谏诤之权日益凸显,这不仅使其两汉以来一以贯之的谏诤谋议权延续下去,而且随着北朝以后门下省权力的逐渐扩大,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中心,侍中的谏诤权最终发展成为门下省的驳议权。与此同时,侍中作为加官,对尚书省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曹魏侍中以其特殊的身份与固有的职能在三省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责任编辑:马卫东孙久龙

猜你喜欢
曹魏
曹魏、西晋郊礼重构及其对郑玄、王肃说之择从
史学集刊(2021年5期)2021-09-11 21:50:44
论曹魏屯田制与士家制度的关系
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针对当今“曹魏服饰研究”断代的思辨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38
试析曹魏时期豪族势力成长的历史背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6
曹魏官品制性质辨析
曹魏屯田遗迹
大观(2017年10期)2017-12-19 08:53:31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魅力中国(2016年45期)2017-07-20 0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