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般艺术学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

2009-04-29 16:52孙发成
关键词:学术论文

孙发成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期刊网(CNKI)的平台,以“艺术学”为关键词,对五年(2004—2008)来公开发表的一般艺术学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统计、考察,力求较为客观地反映近年来一般艺术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对一般艺术学研究的当代性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一般艺术学;艺术学;学术论文

[中图分类号]JO-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5-0080-06

一般艺术学即二级学科艺术学(本文所讲的艺术学如无特别说明皆指一般艺术学),它不同于哲学、美学和门类艺术学的研究而有自己的研究界域和目的。用马采的话讲,“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的本质、创造、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这是艺术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艺术学的意义。”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期,它是从对西方美学的探讨中逐步过渡到艺术学理论研究的。1994年6月,东南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以艺术理论见长的艺术学系,这是当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研究及艺术学人才培养的起点。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增设了二级学科艺术学,和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同归属于一级学科艺术学。这意味着作为二级学科的一般艺术学,在中国的教育学科体制中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一般艺术学以学科的形式在《目录》中固定下来,可以极大地调动相关研究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捍卫学科的自觉性,从而促进艺术学研究的繁荣。而事实正是如此。现在,艺术学研究已经成为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设置艺术学专业的高校和从事艺术学研究的机构不断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学科建设日臻完善,显示出其作为新兴学科的旺盛生命力。特别是艺术学研究对于当前艺术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和启示作用,正确地运用艺术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具体的艺术学研究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成长发展都不可避免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本文将从2004-2008五年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人手,对艺术学的研究现状进行考察评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般来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最快地反映一个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与专著相比,各类期刊的出版周期要短得多,从年刊、季刊到双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期越来越短,反馈速度也就越来越快,时效性和前沿性就越明显。因此,本文依托中国期刊网(CNKI)的平台,以“艺术学”为篇名关键词,对近五年(2004-2008)发表的一般艺术学方向的论文进行检索、梳理、分析,力求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的把握五年来的研究状况。

以“艺术学”为篇名关键词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到一般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也可反映出作者对艺术学关键词的敏感程度。通过检索,满足条件的共计143条(2009年3月18日检索结果),然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筛选,剔除了其中的门类艺术学的文章(如设计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等研究方向)、信息介绍性文章(如成立的机构、学科新闻等)和非艺术学但含“艺术学”字段的文章(如“艺术学院”、“艺术学科”),最后剩余的论文是88篇。笔者将以此88篇文章的解读为切入点,获得相关数据,并进行必要的评析。

二、研究方法的采用

本文研究对象是艺术学研究领域五年内的学术论文,对于这些成果的认识和考察必须以其存在的客观性为基准。

首先,我们要通过较为准确的数据统计和图表方式逐一把握论文、机构、作者、期刊这四个核心要素的基本情况。因为这四个方面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艺术学研究的特点。其中论文又是重点层面,这涉及对论文的阅读把握及研究方向归类、数据统计等内容。例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论文分布情况,可以了解艺术学研究的理论重心和焦点;通过时间维度上的论文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艺术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数据和图表的基础上,作简要的评述和分析。这主要是指对客观数据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从中发现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而做初步的思考。

再次,综合考虑所有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宏观把握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艺术学研究领域的某些焦点问题进行思考与论证。

最后,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必须以理解作者的本意为前提,否则相关分析就容易偏离主题。研读这些论文将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可以从对论文的阅读中拓展视野、提升水平。

三、研究对象的数据及分析

1论文研究类型的分类及评析

在所选的众多论文中,不同作者的着力点和研究重心不同,有些研究主题比较明确,有些则是综合性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88篇论文分为7种类型。

(1)艺术学基本理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涉及艺术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规律、理论反思等内容。

(2)艺术学学科建设探讨。这一部分包括艺术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学科特征、学科体系框架、学科前景等。

(3)艺术学历史研究。这一部分包含中外艺术学的发展史、研究史、成果分析、重要学者思想等。

(4)艺术学理论应用研究。主要是指用艺术学的理论、原理、视角研究相关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论文类型。

(5)艺术学教育教学研究。这一部分主要包括艺术学学科在高校的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育理论创新等研究。

(6)艺术学会议综述及会议发言。

(7)其他。包括书评、杂谈等内容。

上述7个类型的划分虽然存在主观性因素,但也可以基本理清艺术学论文的大致研究主题界域,可以为进一步的分析做好铺垫。根据上述类型的划分,笔者对五年以来的发文量变化也做出了统计。详细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第一,2004—2008年间,有关“艺术学基本理论”和“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论文占据了整个艺术学研究的半壁江山(其中,艺术学基本理论22篇,艺术学学科建设22篇,二者占总发文量88篇中的50%)。这说明,当前艺术学研究学者的理论关注点仍然在基础层面。这和一般艺术学研究的历史不长、成果积累还不够丰富、完善的学科体系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学科理论共识还不规范的事实有关。

第二,就目前来讲,对艺术学的历史研究还很不充分(占9%)。虽然艺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也应该对其历史事实作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定位,以史为鉴,推进艺术学理论和实践发展。

第三,从应用和实践角度着手的“艺术学理论应用研究”和“艺术学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分别占11%和10%),但所占比例还太小。况且,有些论文虽冠以艺术学之名,却无艺术学之实。这也暴露出部分作者对艺术学自身的理论原理还没有较好地把握和理解,虽然有热情,却没有得其要领,最终将不利于艺术学的整体发展。

第四,以艺术学为主题的会议每年都有举行,届时来自不同地域和机构的学者专家可以展开集中的学术探讨,对于活跃学术氛围、整合学术思想、推动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据笔者统计,自2004-2008五年间举行艺术学专题会议6次,发表综述7篇,会议发言1篇。

第五,书评和和杂谈在所选论文总数中占了10%的比重,其中书评5篇,杂谈4篇。

从艺术学研究类型的不同侧重点来看,不同年份的论文分布数量是不断变化的。从时间维度来看,艺术学研究成果发文量是逐年递增的。如2004年共发文7篇,到2006年发文18篇,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57%;而到2008年发文量达到31篇,是2004年发文量的4.4倍。从发文字数来看,2004年发文字数为5.7万字,2005年5.3万字,2006年11万字,2007年16万字,2008年20万字,也基本呈递增趋势。如果用一个图表来表示艺术学研究发文量和发文字数的变化趋势就更清晰了(图1)。因此,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展望艺术学的发展和繁荣。因为通过具体数据得到的这种研究态势和走向是比较客观准确的。

2一般艺术学研究发文机构考察

目前,从事艺术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有高校的院系、艺术学研究所(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部分杂志社、出版社等。各机构根据其人才队伍、依托资源、体制规模的不同,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侧重点及相应的成果。据笔者统计,在所选88篇论文中,高校机构占了绝对性地位,从2004-2008年五年间,高校机构发表的艺术学论文达80篇。这说明高等学校集中了艺术学研究领域绝对的人才资源,是艺术学研究成果分布的主要阵地。艺术学研究在高校可以依托多种学术资源,具有强大的吐故纳新能力,不同学科间也可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因此,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就可以代表当前的艺术学研究深度和广度。通过表2可以看出艺术学研究论文近五年的分布情况。

发文量多少是评价一个机构的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在所选88篇论文中所涉及的发文机构是36家。根据发文量的多少笔者排出了五年来发文量列前5名的机构,它们是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内蒙古大学。详细数据见表3。从表中可看出,这5家机构的发文总量是44篇,占所选论文88篇中的50%;其中东南大学发文数量遥遥领先,一半以上的论文集中在这个机构。由此可见,作为艺术学学科发源地(1994年6月,全国首个艺术学系在东南大学成立)的东南大学,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发文量只是评价一个机构的基本指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所发论文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数量。在这一方面,笔者没有获得相关资料和数据。

3一般艺术学研究论文作者考察

艺术学研究论文的作者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硕、博士研究生,也有部分作者来自于独立研究部门或者党政团体及组织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重点,所发论文的影响力也不同。2004-2008年间,撰写以艺术学为专题的论文作者共计77位(含多人合写论文者),其中最多者5篇,最少者1篇。笔者提供了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列表(表4)。

我们同样可以从作者本身出发,看看这些在艺术学领域卓有成绩的研究者他们的学术背景。上表的五位学者的基本信息可以比较一下:(1)张法,1954年生,哲学硕士,在中国美学史、美学理论、中西比较美学、西方美学史等领域,均有深湛的研究和成果。(2)李树榕,1954年生,197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3)彭吉象,1948年生,198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4)田川流,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艺术学学科及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建设、研究与教学工作。(5)赵宪章,1951年生,1977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84-198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在艺术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他们属于20世纪中期的一代人,他们的学科背景是哲学或中文(张法、彭吉象为哲学系毕业;李树榕、田川流、赵宪章皆中文系毕业)。这说明,当前艺术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以哲学或中文为背景的学者,他们占有本领域的绝对话语权,在本学科一定层面上起导向作用。

通过对作者的研究也发现,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大部分论文都是由唯一作者完成,二人以上完成者仅占很小的比例(15%)。即使某些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以个人名义发表。这说明艺术学研究中的集体合作意识还不明显。详细数据见表5。

4一般艺术学研究发文期刊考察

期刊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一门学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众多期刊的支持。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闪光思想需要借助期刊这一平台公之于世,这些期刊包括专门性的和综合性的两类。通过整理发现,近五年刊发一般艺术学研究成果的期刊相对集中,刊文3篇以上的期刊有艺术百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美与时代、文艺研究、装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这七种期刊的刊文量占了总论文数(88篇)的近一半(49%),而艺术百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三家期刊的刊文量占总论文数的34%。详细数据见表6所示。

由于中国期刊网并没有收录所有的期刊,并且其数据库有时会有调整(不同时段检索到的论文数目有可能会有变化,但波动不会太大),所以有部分论文及作者会被本研究排除在外。但整体的趋势是基本稳定的。再者,一些以书代刊的论文集也被排除了,如由上海大学和东南大学主办的《艺术学》丛刊是我国艺术学研究的专门性期刊,该刊以论文集的形式刊发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也就是说,实际上的艺术学研究成果要比现有数据所提供的还要多。尽管如此,我们依托中国期刊网的现有数据所做出的分析,依然对当前的艺术学研究有参照作用。

四、对一般艺术学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

从本文提供的数据以及笔者的研读体会看,一般艺术学研究正处于一个稳步前进、逐渐提高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之中。众多学者专家及相关研究者对从事艺术学的研究抱有很大的热情和信心。宏观来看,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关于艺术学的独立学科性质、存在合理性、基本研究对象等方面的探讨在学术界已比较

接近共识。而其他关于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等还处在探讨争鸣阶段。甚至在艺术学学科的存在前景和发展境况方面也有不同的声音,如郭勇健的论文《艺术学的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和刘道广的论文《艺术学:莫后退》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声音并不意味着是对一门学科的阻碍,相反,它往往能从另一种角度启迪人去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螺旋式上升。

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研读,笔者认为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艺术学研究方法不要过度纠缠于与美学研究方法的对立之中;其二,艺术学研究要注意其当代性话语体系的建立。

1关于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于艺术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一直在艺术学研究领域成为热点话题。就目前的研究形势来看,很多学者主张艺术学研究应避免大而空的研究,避免过于抽象和形而上的方法,而提倡实证的、田野的、具体的研究。如徐习文在《“艺术学科消亡论”质疑——兼及艺术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中提出的“研究范式的转型”即是指艺术学研究方法应采取实证的、田野的方法。作者指出:“如果艺术学真正要成为成熟的学科,当务之急是摆脱美学的文本的、思辨的、摇椅上的冥想的方法,而走向实证的实地考察,从而实现艺术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也就是‘范式革命”;南鸿雁在《艺术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方法》中指出:“艺术学如果不跳出黑格尔的阴影,片面追求艺术本质研究和思辨方法,那么就不免会陷入思辨的泥沼、重蹈艺术哲学的覆辙”。在我们看来,艺术学研究方法对实证和具体的呼吁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对美学研究方法的惯性反拨,也在于艺术本身并不是一个概念的空壳,艺术只有落实到具体的感性形象中去才有意义。所以,王廷信在《艺术学的困惑、对策与前景》中才指出:“艺术学虽然是对艺术宏观原理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如果脱离了门类艺术学的成果,忽视艺术的细节问题,就无法准确地把握艺术的整体规律”。但是,过度地强调艺术学研究方法和美学研究方法的差别,难免给人以矫枉过正之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后仍不能彻底摆脱美学留下的阴影,存在着一种缺乏自信和底气不足的弊病,因而在现实中难免会有尴尬的时候。

我们知道,美学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是自上而下的、思辨的、抽象的,这种研究方法在黑格尔美学体系衰落之后已经不再受人青睐。而任何人也不会否认抑或能改变艺术学是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事实。这导致了艺术学研究者对美学的一种排斥感甚至恐惧感,进而排斥美学的研究方法,认为要捍卫艺术学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就必须与美学划清界限。而事实上,这两个学科是注定不能“独善其身”的。张道一先生就很重视美学和艺术学的联系,他谈道:美学和艺术学研究可以采用“一下一上”的方法,即将美学请下来,到中国艺术的实践中来,然后再上去,上到哲学中去;同时也使艺术进入人文科学。易存国在《从所“非”看艺术学之所“是”——艺术学学科性质析疑》中指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其实并不对立,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艺术哲学和艺术科学未必能截然分开。”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艺术学研究方法和美学研究方法也就不能够彻底地划清界限而“老死不相往来”。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界限上的模糊才给了艺术学研究以足够的灵活性。

关于研究方法问题,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方法仅仅是一种工具,同一种方法(工具)可以由多个学科使用,一个学科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工具),关键在运用方法(工具)的人如何使其适合学科规律。仅仅依靠方法的差别去支撑学科独立性的重担就显得太勉为其难了。因此,不管是美学的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还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都可以为艺术学所用。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如果艺术学用了历史学研究方法就会变成历史学本身,就会取消艺术学的独立性,反之亦然。艺术学作为一门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一定要有包容性和延展性,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为其所用。

2关于艺术学的当代性。艺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她需要研究者必须具有时代的敏感性和深邃的洞察力,能够把艺术学研究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具体环境中去思考,能够使艺术学研究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变化。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而当今的艺术现象、艺术活动是何等丰富,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艺术的边界不断被冲破,艺术的概念频繁被颠覆,如此种种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无疑给艺术学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深厚的研究资源,为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而艺术学研究者如何去把握这种趋势,如何去利用这种资源,如何去体现艺术学的当代性价值,如何使艺术学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就成为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了。就目前来看,虽然当前的艺术学研究重心还在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上,不过已经有学者着眼于当代,探讨艺术学的当下性语境。这一方面的论文有宋晓琛《当代文化图景下的艺术学走向》、金丹元《艺术与艺术学的跨出边界及其所引发的思考——兼涉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新起点》、宋晓琛《当代视野下的艺术学学科建构》、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艾秀梅《艺术是一种生活风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艺术学效应》等。这一类论文都致力于把艺术学研究推向当代,是作者力图建立当下性艺术学话语体系的尝试和努力。

总之,在实际的艺术学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到当前艺术学研究的总体上升趋势,也要承认当前的艺术学研究确实存在着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这些问题和困惑可以成为我们推进艺术学研究的突破点。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学科体系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艺术学研究会成为时代的显学,她可以在推动我国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