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应对措施

2009-04-29 16:50吕江霞
医药与保健 2009年5期
关键词:院内感染口腔科应对措施

任 红 吕江霞

[关键词] 口腔科;院内感染;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5-117-02

由于艾滋病(AIDS)的流行日趋严重,口腔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有可能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而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口腔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AIDS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AIDS在口腔临床的传播。

1背景资料

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一个可疑在牙科诊所感染HIV的病例,对牙科诊所感染控制的要求就更加高了。1997年亚特兰大CDC报告3名牙科患者因治疗牙病而被1名患AIDS的 牙医所传染。1988年,美国CDC制定了“通用措施(universal recautions)”, 其出发点是将每个病人都视为可能的感染者,所以每个诊治步骤都必须遵守同样的感染控制措施。1996年,CDC将“通用措施”与机体物质隔离的原则结合起来,制定了“标准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s)”。这个措施将所有的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汗液除外)均视为可能的感染物,不管它们是否含有血液。最初,“标准措施”先在医院执行,后来就被应用于所有医疗机构。

2口腔科诊疗工作中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制度未建立,致使口腔门诊工作人员的诊疗操作、个人防护、环境的清洁消毒、医疗器械消毒、清洗、灭菌程序等常规工作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这是造成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口腔器械及材料消毒不到位或已消毒器械于使用前被污染,此外,牙科治疗台供水系统和吸唾器治疗时会将含有病人口腔细菌的污染水回吸到手机内部,并附着于管壁上形成生物膜,当其他人再行治疗时导致病原体传播。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导致感染机会增多,口腔门诊医务人员在与病人直接接触中通过手、器械、空气等途径形成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诊室内空气及环境污染,口腔治疗中牙钻、手机、高速涡轮机、超声洁牙器等器械在使用时产生的微小飞沫和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未经消毒的修复体打磨、洁治后的机械抛光等形成的微小碎屑,以感染性气雾的形式污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病人和医务人员接触或吸入,医院感染机会增加。

3艾滋病在口腔诊疗工作中的应对措施

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按照《卫生部口腔医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执行。

建立口腔科重复使用耐高温高压医疗器材的消毒与灭菌消毒原则。 所有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只与皮肤接触或被感染性气溶胶污染的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中效消毒剂如500-10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剂擦拭或浸泡。凡是穿破组织或接触黏膜的器械都应按照:流动水冲洗-多酶液浸泡-超声波清洗-高压灭菌的程序进行灭菌前处理和彻底灭菌。

消毒浸泡液管理。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定期更换,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个容器均要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并设立登记本,对每次更换时间、每天监测所得消毒液的浓度、每次浸泡物品的起始时间均要进行登记。

修复技工室物品管理。 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每次使用后均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后,流动水下清洗干净,晾干,放于清洁容器中保存备用。

一次性口腔医疗用品:一次性口腔器械盒、漱口杯、注射器、口镜、镊子、探针、小毛刷、强力吸引器、吸唾器等,用后置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废弃的针头、手术刀片等锐器,用后应置于防刺穿的锐器盒中,固体废弃物置于坚固的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

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实行标准预防隔离原则,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工作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接种疫苗。每位患者在治疗前用0.1%氯已定液漱口,以减少患者口腔中的细菌含量。

改善口腔门诊诊疗环境。①口腔门诊室内要保持清洁,加强治疗室的通风;②创造条件实行一个诊室放置一台治疗牙椅;③实行四手操作,用强力吸引器在口腔内吸除含有细菌、病毒的水滴;④实行在治疗室外候诊的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定期监测口腔科环境、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每月对口腔门诊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进行细菌监测。如检出致病微生物,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直至监测合格。同时各项监测必须详细记录备案。

4结果及讨论

按照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消毒技术规范,对口腔科电钻机车头、器械消毒液、诊疗室空气和医务人员手等的消毒、灭菌情况进行监测。

目前口腔科最常用的高速涡轮机头内部管隙复杂,使用后有负压回吸,消毒过程对压力及温度有较高要求,目前较多采用多次抽真空的口腔专用消毒机进行消毒,检测经专用快速消毒机消毒后的高速机头全部无细菌生长,提示规范消毒可达到灭菌要求。

定期更换的2%戊二醛器械消毒液完全无细菌生长,但对消毒液是否定期更换,以及器械在消毒液中浸泡的时间是否达到要求尚无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加之戊二醛对口腔粘膜有较强刺激性,消毒后的器械必须经冲洗后方可进入口腔,因此应尽可能减少其在口腔器械消毒中的应用。

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后,诊疗室内的细菌下降到1,67+2CFU/平板,达到Ⅱ类区域的要求,(注,口腔科门诊只需达到III类要求即可)但在开诊后3小时,细菌迅速增加到8.4+2.6CFU/平板;提示口腔诊疗区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空气消毒方可达到消毒目的;目前,部分条件较好的口腔诊疗机构(口腔科)已开始使用带有吸附功能的动态空气消毒机,由于其消毒过程中对室内人员活动不产生伤害,可实现在工作时间内的多次空气消毒,提示今后在口腔诊疗区应当逐步推广使用。

医务人员手指在开诊时即可检出病源菌,开诊后3小时检测,手指上沾有致病菌的人数和菌落数均增加。口腔诊疗过程中口腔医师的手直接进入患者口腔,可沾附大量血液及唾液,如不加强对手的防护,可成为交叉感染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对口腔医护人员,尤其是口腔医师每次治疗后规范洗手,诊疗中必须戴完好手套,每次诊疗后必须更换手套应做为强制性措施执行。

普遍性防护原则在口腔诊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由于口腔科手术前对绝大多数患者不做血液检查,各类病毒携带者均有就诊可能,因此加强对口腔医护人员的普遍性防护教育,同时加强对其防护知识的考核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M].消毒技术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史久成,陈桂玲.艾滋病及其口腔疾病(一)[J].口腔医学.1997,17(3):165

[3]俞光岩.艾滋病病毒相关性涎腺病[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4, 21(9): 276,2002,11.

(收稿日期2009-03-08)

猜你喜欢
院内感染口腔科应对措施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2013~2015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分析
我院口腔科急诊病例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