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玉川 赵 艳 傅育敏 陈秀珍 秦小荣
[摘要]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81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年龄、性别配对的无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既往曾有攻击行为史、文化程度低、无社会家庭支持是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攻击行为可能的原因多为被害妄想、情绪易激惹等,也有的是因为对住院条件不满意,对工作人员态度不满等引发。发生攻击行为多在住院的前2周,受攻击的对象多为男性护理人员。结论应根据攻击行为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对策。
[关键词] 精神病;攻击行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5-088-03
Nursing analysis on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81 inpatients with psychotic
ZHAOYan,YUE Yu-Chuan,CHENXiu-Zhen,QINXiao-Rong.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Chengdu,Sichuan 61003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featur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in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explore nursing methods. Methods Control analysis between the 81 in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s matched non-aggressive behavior inpatients with the same sexual and ages.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to aggressive behaviors were the history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low level of education, lack of social supports. The most reason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were the delusion of persecution, irritability. Other reasons were unsatisfied with living conditions and health care workers attitude et al. It was almost aimed at the male nurse in the first two weeks. Conclusion We should apply the well-pointed nursing methods according with th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 for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Key words] mental illness; aggressive behaviors; nursing
精神病患者在病态的支配下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不仅会给患者本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也将对其他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构成威胁。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新入院的急性期精神病患者[1]。为了有效防范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减少或消除病房内的不安全因素,本文对近期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1资料来与方法
1.1攻击行为的限定
结合Baronr提出的攻击行为定义[2],本研究对攻击行为限定为:A 发生在住院期间(病房或治疗康复区);B 主动对他人进行躯体的伤害;C 不是因为受到他人的挑衅而产生的报复性攻击行为;D 不是因为不小心误使他人受到的伤害。
1.2资料收集和研究分组
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连续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2个男病房和1个女病房收集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病例资料,以此作为研究组。另外在同期收集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其年龄和性别与研究组配对的精神病患者病例资料,以此作为对照组。
1.3临床诊断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再诊断[3]。
1.4资料统计
将收集到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病例资料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2.1.1性别和年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1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1例。年龄18-74岁,平均32.42±9.71岁,其中18-29岁24例(29.63%),30-39岁32例(39.51%),40-49岁13例(16.05%),50-59岁8例(9.88%),60-69岁3例(3.70%),70-74岁1例(1.23%);40岁以下占69.13%。
2.1.2 文化程度研究组受教育时间平均5.26±3.42年,对照组平均9.71±4.38年,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1.3 经济状况研究组平均家庭人均月收入523.23±78.92元,对照组816.47±80.32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1.4 社会家庭支持研究组有社会家庭支持(综合被关心程度、医疗关系、工作关系、婚姻关系等)22例(27.16%),无社会家庭支持59例(72.84%),对照组有社会家庭支持41例(50.62%),无社会家庭支持40例(49.38%),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2临床特征
2.2.1 临床诊断见表1。
2.2.2 病程研究组平均病程1.53±0.32年,对照组平均病程4.86±0.47年,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3 住院次数研究组首次住院59例(72.84%),再次住院22例(27.16%),对照组首次住院32例(39.51%),再次住院49例(60.49%),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2.4 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研究组在此次入院前既往曾有过攻击行为史51例(62.96%),对照组22例(27.1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2.5 既往有不良家庭环境史研究组既往有不良家庭环境史34例(41.98%),对照组18例(22.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6 既往有冲动、反社会性个性特征研究组既往有冲动、反社会性个性特征28例(34.57%),对照组12例(14.8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7 不良嗜好史研究组既往有饮酒、抽烟等不良嗜好58例(71.60%),对照组28例(34.5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8 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见表2。
2.3攻击行为特征
2.3.1 发生例次和发生率研究组81例共发生暴力攻击行为103例次,平均每例发生1.27次;其中发生一次暴力攻击行为的有73例(90.12%),发生2次的有6例(7.41%),发生3次的有2例(2.47%)。同期共收治精神病患者1174例(男性503例,女性671例),攻击行为总发生率为6.89%,其中男性发生率为7.95%,女性发生率为6.11%,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2严重程度(最严重的一次攻击行为)一般攻击行为(未造成被攻击者需要特别处理的身体伤害,及无物品的损害)65例(80.25%),严重攻击行为不伴有物品损害11例(13.58%),严重攻击行为伴有物品损害5例(6.17%)。
2.3.3 持续时间10秒钟-45分钟,平均9.31±3.62分钟。
2.3.4 受攻击的对象共有98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攻击,其中男性74例(75.51%),女性24例(25.49%);其中工人17人(17.34%),护理员34人(34.69%),护士24人(24.49%),医生18人(18.37%),其他患者或家属5人(5.10%)。
2.3.5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时间发生在入院第1周52例(64.20%),在第2周16例(19.75%),在第3周8例(9.88%),在第4周3例(3.70%),在第5周1例(1.23%),在第7周1例(1.23%),83.50%的攻击行为发生在入院的前2周内。
2.3.6发生攻击的治疗时机在加强治疗(增加治疗药物剂量或调换治疗药物)时发生攻击行为72例(88.89%),在维持治疗(治疗药物种类和剂量无变化)时发生攻击行为9例(11.11%)
3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多为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缺少社会家庭支持的青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多与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被控制感、情绪易激惹、对住院条件不满意、夸大妄想、自知力缺失(要求出院)等因素有关。与以往的类似研究结果一致[4,5]。因此在护理此类患者时应加强防范,患者刚入院就应及时通过阅读病历资料,主动与患者交谈,客观观察,医护查房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当然有的不易及时辨认,还需要深入接触,尽可能全面地认识、掌握和预测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同时更应注意语言、行为、举止和技巧,减少激惹及不必要的冲突,因为对工作人员态度不满也是攻击行为可能的原因之一。
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多为首次住院,84.0%的攻击行为发生在住院的前4周内。这可能是由于新入院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医院的环境感到恐惧、不熟悉,对强制治疗反感,精神症状严重,治疗措施未发挥作用有关,因此在护理上应将新入院精神病患者的住院前4周作为攻击行为的最危险时期。本文发现1/2的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在入院前即曾有过攻击行为。Kozol(1982)曾认为,当个体没有攻击行为时,不能或难以预测其将来的攻击行为。研究既往攻击行为史,可以提高对攻击行为预测的准确性[6]。本文资料表明,既往攻击史是攻击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与甘景梨等的研究结论一致[7],应对既往攻击行为史高度重视,将既往攻击行为史作为攻击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
从精神症状与攻击行为关系分析中发现,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牵连观念、逻辑思维障碍、情绪易激惹、被控制感、夸大妄想,对住院条件不满,要求外出,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做好精神科常规护理及各类精神疾病的特殊护理外,还要深入了解掌握病情,积极加强治疗,消除精神症状。力争将攻击行为消灭在未发生之前。对幻觉妄想比较丰富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触及病理体验,适当组织病人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使其精神力得到应有的发挥。晚间给予少量的安眠药,保证睡眠时间。在接触护理患者时,要以亲切耐心的态度,减少一切激惹因素,并要力争减轻和消除病房的紊乱和拥挤现象,活动场所要宽敞,重点病人集中管理,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
本文发现受精神病患者攻击最多的是男性护理人员。这是由于男性护理人员均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接触患者的机会较多,兴奋躁动的患者需要他们来治疗护理,约束性保护大都由他们执行,容易被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作为攻击对象。如何保护自己及他人,是精神科护理的重点。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对病房内的危险物品严加管理,这些都是必要的基本措施。此外,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要随便斥责患者,融洽护患关系,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需要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住院条件,可以将精神科封闭式病房设计得巧妙一些,既要起到封闭的作用,又要不使人有“有如监狱”的感觉,这方面的难度可能要大些。
参考文献:
[1] 翟国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99,25(6):363-364.
[2] Kaplan HI,Sadock BJ.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4th ed [M]. Bahimore: Williams & Wilkins,1985,213-215.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51-152.
[4]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4.
[5] 李凤玲,高诚.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47-48.
[6] 杨权.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3,3:113-114.
[7] 甘景梨,等.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J].临床神医学杂志,1997,7(6):272-273.
(收稿日期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