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薇
在学校业余运动员培养中,如何激发运动员的“内在动九”,调动运动员的积极因素,把困难、压力、重任化为动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提高专项成绩,努力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本文以浙江绍兴鲁迅中学高一至高三的6名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男4名,女2名,年龄在16-18岁之间),进行了研究。
一、适宜的教学训练目标是激发运动员“内在动力”的基本条件
1、阶段多目标机制,对运动员“内在动力”的影响。建立阶段多目标机制,使运动员对每个阶段的教学训练目标任务和不同的要求,都比较清楚,促使运动员知道应该怎样去完成目标要求(见附表)。从中可以看出训练多目标是一步一步提高,运动员达到一个目标又向另一更高目标奋斗。实践证明,多目标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激发运动员的“内在动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2、预定成绩目标和最终目标,对运动员“内在动力”的影响。建立预定成绩目标的目的,着重与运动员过去的成绩相比较,使运动员看到自己的差距和艰苦付出所得到成绩的回报。这种成绩目标的建立,有利于增强运动员的信心,激发运动员的“内在动力”,向更高目标奋斗,提高训练的积极性。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方法、是激发“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
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符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训练手段具有针对性,才能有效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员只有逐步地、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时,在运动员心理才会以积极态度,自觉接受教练的指导,认真训练,努力学习技术,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内在动力”是自然产生的,反之,他们就会失去。如奠国琴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跳远成绩曾经一度徘徊在5.20m-5.30m之间,自己对训练失去了信心,出现了逃训现象和退出运动训练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增强运动员的信心,激发运动员的“内在动力”。迅速改变其落后的技术状态,提高专项技术水平,这是增强信心,激发“内在动力”的关键。在实践中教练员根据阶段的技术教学训练的多种目标要求,针对当前制约运动员成绩提高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是快速助跑与起跳技术衔接不好,在训练中,以不降低速度前提下,突出最后三步助跑与快速起跳技术衔接上,并采用徒手上步起跳,三步快速起跳,短程快速起跳等手段,把技术、速度、能力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技术逐步完善,专项成绩稳步提高,最后以5.85m成绩达国家一级水平。这说明教学训练科学化、训练手段的合理性、针对性,对运动成绩提高密切相关,对运动员“内在动力”的增强或削弱有直接影响。
三、艰苦性教育、兴趣性教学是提高运动员“内在动力”的重要保证
1、运动训练的艰苦性教学。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攀登运动技术高峰。要长期承担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遇到各种各样困难的考验(如:创伤、苦累和失败等)。在多种困难面前。对运动员进行勤学苦练、不怕困难、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良好的信念是很难激发运动员的“内在动力”的运动员不畏困难、刻苦训练的精神,是建立在为国争光、为集体争光的崇高思想基础之上的,它的培养是与国家集体、个人紧密联系的。因此,能自觉地克服困难,在磨练中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教育需要教练员贯穿到每次训练课中,体现在训练的全过程,这对运动员“内在动力”激发有很好的作用。
2、运动训练的兴趣性教学。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运动员对训练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它是激发运动员“内在动方”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只有对体育运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会有信心去投入。同时,运动员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训练的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进一步激发起训练的兴趣和愿望;使训练态度更为积极。
教练员正确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和态度,进行实事求是的表扬和鼓励。这是调动运动员积极性、自觉性和激发训练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运动训练兴趣性教学,对激发运动员的“内在动力”也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