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2009-04-29 00:44梁灵艳高启顺
少年体育训练 2009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体育

梁灵艳 高启顺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上,不仅要把教材内容上的生动,运动量和强度合理,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的健康教育。

研究对象,中学生为样本,从中随机抽样选定1200人。每个年级400人,其中男、女生均为600人。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9.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强迫症状方面,34.8%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影响体育课练习效果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有的学生因生理问题,不敢表现自己。(2)有的学生因懒惰,而怕苦怕累。(3)有的学生因体质差,学习动作时接受能力差,而产生自卑心理。(4)有的学生因不良的个性心理,而孤僻、心理自闭等。(5)有的学生因娇生惯养,练习时不能和同学很好的配合,遇挫后不能正确对待。(6)因家庭、学习成绩等外界因素造成狭隘、妒忌、孤僻等心理问题。(7)有的同学因不愿在众人面前练习,怕丢人而逃避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克服学生的心理问题。能调动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

1、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练习再讲解示范,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动作要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种先学后教的方法,比起那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传统教法,学生更乐于接受前者,对所学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达到良好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2、在课堂上提倡相互帮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于体育差生更需要帮助,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微小进步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3、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比赛。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比赛中,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比赛中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竞争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让失败者树立只有拼搏才能取得成功的观念。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泰然处之。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成功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5、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集体性、社会性。体育课上的各种活动都会反映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交际的能力,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心理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从自身行为出发,在同学生的往来交往中调整改进教学,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交流,培养他们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消除因隔阂而产生的心理紧张和压抑,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在真挚的交往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
体育课心理体育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心理感受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