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蓉
【摘要】2008年6月发生在贵州瓮安县的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震惊全国。由这个事件引出的“俯卧撑”这个词语也随之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俯卧撑”一词的流行对整个事件的大范围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所公开的信息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也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瓮安事件俯卧撑政府信息传播负效应
贵州省政府于2008年7月1日就“瓮安县6·28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对案发当天的过程描述中出现了“俯卧撑”这样一个词语,即死者的某男同学在死者临死前曾陪伴死者,并在其周围做“俯卧撑”。贵州省公安厅的新闻发言人当天是这样描述的:“现已查明,2008年6月21日2C许,李树芬与女友王某一起邀约出去玩,同李树芬的男朋友陈某及陈的朋友刘某等吃过晚饭后,步行到西门河边大堰桥处闲谈。李树芬在与刘某闲谈时,突然说:‘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刘见状急忙拉住李树芬,制止其眺河行为。约十分钟后,陈某提出要先离开,当陈走后,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书司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刘见状立即跳下河去救李树芬。王某急忙打电话给陈某,并大声呼叫救人。陈立即返回河边,跳下河中帮忙施救,陈见刘已体力不支,便用力先将刘拉回岸上。王某、刘某随即报警,并打电话通知了李树芬的哥哥李树勇……”此话一出,“俯卧撑”这个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语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了网络上最火爆的流行语。
从调查结果来看,瓮安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就是当地一位少女溺水死亡的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的认可。但由于警方的处置方式不当,缺乏说服力,致使谣言越来越多,最终被一些黑社会势力利用,酝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事后省公安厅的解释中,做俯卧撑这种说法让许多人倍感蹊跷,在其同学心情郁闷到甚至动了轻生念头的情境下,这名男同学为何会一边安慰同学一边做着俯卧撑,在一般人的思维看来着实费解。而且无独有偶,此前死者家属怀疑女儿的死因是奸杀。这两点对比之下,就会在人们的脑海里产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猜测。
本来许多人在接受到传闻后的直接反应就是“宁可信其有”。事件刚刚发生时的各方传言和猜测,难免会在公众心中留下“先入为主”的一些模糊印象。但即使是这样,公众仍然把希望寄托于政府经过认真调查后所公布出来的信息。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对于信息及时有效地公开,是防止流言继续滋生蔓延,调整舆论导向的最主动、最可行的方法和路径。政府就某一事件的公开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对整个事件后续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俯卧撑”这个词语的出现,令事件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在后来有些媒体的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对那名男生采访时,男生也没给出特别令人信服的理由,另外还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十分钟之后。自己做到第三个俯卧撑时那女孩跳河自杀了”,很快就有不少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些难以解释的重重谜团使公众疑惑,究竟是政府在公布信息时态度不严谨,信口拈来。还是真的另有隐情,以至于有关方面要用“俯卧撑”这样隐晦的说法来掩盖某些事实。但是从后来许多网民的发言和跟帖可以看出,持后面一种猜测的人居多。
“俯卧撑”这个原本中性的词语在此时被赋予了贬义色彩,在经历瓮安事件后。政府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人们心中有了相当程度的下降,象征着公众对于政府此次传播的信息的失望和不理解。而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一旦出现过一次以后,就很难彻底去除。
从理论上说,政府信息传播是政府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的信息传播。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政府有了自己的对外发言机构。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政府政务公开的一大举措。这种传播的正常进行,有赖于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传播主体的权威性,并且这个权威性是唯一的;第二、传播主体对核心信息源的独占性;第三、新闻媒体对核心信息的无选择传播性。即媒体的被动性。但是这次事件体现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就是网络媒体的及时反馈对于政府公开传播这种以政府为实际“把关人”的传播方式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制约和规范作用。
在百度贴吧里的“俯卧撑吧”,7月1日8时前还只有70多个帖子。而到2日晚10时,帖子已经过万。天涯、西祠胡同、猫扑等人气旺盛的网络社区和论坛里也到处都充斥着以“俯卧撑”为由头的讽刺性语句。类似“三个俯卧撑引发的血案”、“自从做了俯卧撑,腰不酸了,腿不痛了,打酱油也有劲了”这样的帖子比比皆是。影响如此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就在“俯卧撑”这样一个近乎于调侃语气的词汇的带动下,向着更广的范围传播开去。“俯卧撑”这个词语在瓮安事件发生后没几天的时间就开始流行起来,以至于后来许多网民都是先被这个词语吸引住眼球。想去探究这其中的含义,进而才去关注了其事件本身,瓮安群体性事件通过这个词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这次以后贵州省再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再也没提及过“俯卧撑”这种说法,贵州省政府方面也了解到之前的案情公布带来的轰动效应,所以及时纠正和摒弃了这种说法。但是“俯卧撑”一词还是势不可挡地成为了整个瓮安事件的代名词,如此一来,政府在以后对于此事件公开发布或传播出去的信息。其影响程度和可信度就会降低。而“俯卧撑”这个词汇,以其独特的恶搞趣味性和鲜明的讽刺性,几乎成为一种强势的认知。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个明白这个词个中意味的受传者的心里。
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双方在角色地位上是处于明显的不平等状态,通常情况下是社会地位高、传受能力强的一方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瓮安事件中流行开来的“俯卧撑”一词使我们看到了受众通过网络舆论进行监督的空间在不断得到新的放大、提升和开拓。事实上,网络舆论压力的不断施加确实为这次事件的后续调查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敦促效用。在公众对于事实真相急迫的追问下,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事件处理的效率和严谨程度上也就跟着水涨船高。政府必须不断地去公布更多的事实真相以平息舆论质疑,并力图通过后面更真实详尽的报道来重新构建信任体系。网络媒体呈现出的极大的交互性正在促使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传播的传统格局悄然发生着转变。从长远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像此次瓮安事件一样,双方处在一种前后的较量和博弈之中。在一定意义上,政府这次对瓮安事件信息发布活动的处理中,早在前期就走了一步“败棋”,败在其在发布信息时没有将细节交代清楚,稍微一追问就经不起推敲,这样也就难以起到用公开透明的方法抵制谣言的目的,政府的形象也由此蒙受损失。许多人因为“俯卧撑”一词而对整个事件产生怀疑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公众对整件事实中的许多问题还没完全弄清楚,还处于一种猜测之中。在传闻和谣言盛行时,越是对细节遮遮掩掩,越是容易被怀疑有猫腻。
无论从事件参与人数、持续时间、冲突剧烈程度、造成的影响看,瓮安事件都是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标本性事件”。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对整个事件的调查过程实施监督,并借助“俯卧撑”这个流行语来影响更多的人前来一起进行监督,从传播的规模和实际影响效果来看。这次也是空前的。“俯卧撑”这一讽刺而无奈的词语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从人们的视角中淡化下去,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却在这次的事件中跃升了一大步,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也会是更加势不可挡。政府的信息公开和信息传播只有更具体,更完善,更加贴近和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才能避免在今后出现类似的“俯卧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