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命哲学的自然意蕴及当代价值

2009-04-29 12:15刘月霞王素芬
理论月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自然庄子价值

刘月霞 王素芬

摘要: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以“道”作为解释生命的起点,“道”自然无为,人生命的轮回是“道”的具体体现,其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展示着“道”的自然本性。庄子生命哲学中所蕴涵的生存智慧,依然照亮了我们今天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庄子;生命;自然;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8-0049-03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立足于自然理解生命,始终把自然作为人生命的家园。不仅生命本体源于自然,生命形态表现为自然,生命维系依赖自然,而且生命最终会回归于自然。庄子对生命的自然诠释,提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位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理性思考,有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人性异化现象;同时克服人们由于死亡带来的种种焦虑及畏惧,以使我们更从容地完成生命的旅程。

一、庄子生命哲学的自然意蕴

生命本体源于自然。这里的自然,主要指宇宙中的自然力量和物质元素。庄子生命哲学的逻辑起点是“道”,此“道”是万物的根本,是宇宙万物的自然和必然。庄子之“道”是对老子之“道”的继承和弘扬。在老子那里,“道”是玄之又玄的超越性的形而上存在,它“先天地生”,空阔而广瀚,是外于万物、独立自成且运转不息的自然。“道”是天下万物创始的本根“天下母”,其创生万物的过程被老子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由“道”所生之万物,不仅是无生命的万物之本,也是生命之本。因此,生命源于自然之“道”。

如果说老子之道只是从宏观角度给了生命诞生以形而上的说明,那么庄子则向我们展示出了一幅以道为根本的生命演化的清晰图画。他将“道”化生万物的机制归结为“气”的聚合变化。气充盈整个宇宙,既有形又可以无形,可以运动也可以凝聚。“气”,一方面接近“道”。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特点——“虚”,“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人间世》),另一方面“气”又有着一定的实在性,可以指体内之气、自然中的云气、世界中流动的物质,可感可知。由此,“气”介于“道”的抽象性和物的具体性之间,是“道”和万物发生联系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庄子将玄之又玄的“道”化生为实在存有的“气”,把创始生命的“道”形象地展现于实体的“气”中。“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生命融于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遵循于“道”的自然交替和轮转,犹如四季的变化。昼夜的更迭。

生命维系依赖于自然。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事物、自然环境。庄子始终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具有天然的亲和性。生命必须依靠天地万物的供养,生命也只有植根于大自然中才能得以保全。把自己与天地万物隔离开来,只能是自取其辱或自取灭亡。所以,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彻底投身于自然怀抱。“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刻意》),人类生活的至德之世就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的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时期。

生命形态表现为自然。此“自然”是自然而然,是生命的存在状态及对待生命的态度。庄子以老子的“法自然”为价值导向,将法自然看作人类应然的生存方式。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如何保持生命的本然状态,一切的人为造作都是以人损天的行为,也都将会使人丧失原来的纯朴,从而不仅不能安顿生命,而且会给人生带来无穷的迷惑与危机。在他看来,按法自然的原则生存,首先就是要按照人的本初真性生存,“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应帝王》)、“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要“不失其性命之情”,杜绝种种失却人类本性的做法。其次,按法自然的原则生存,还意味着必须尊重其它物类的自然本性,“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达生》),“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骈拇》)。在《达生》篇中,庄子讲述了几个顺其自然的故事,呼吁人们不要“以己养养鸟”,而要“以鸟养养鸟”。再次,按法自然的原则生存,就必须尊重自然本身的秩序,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破坏大自然的固有秩序。庄子认为,尊重自然秩序的基本做法就是效法天地,以无为的方式对待一切:“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至乐》)

庄子将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为“人与天一”(《山木》)。“人与天一”侧重强调的是天,是自然,是人合于天,是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为此,庄子对人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工具去肆意破坏自然界的固有秩序、破坏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局面的做法深恶痛绝。在《天运》篇中,他辛辣地抨击了“圣人”:“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僭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亦可耻乎,其无耻也?”将其斥之为“无耻”之徒,圣人之智、圣人之行带来的危害胜于蝎尾。可见,庄子对人为破坏自然的行径是多么深恶痛绝。反映出他对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存环境的无限向往。

最后,生命回归于自然。此自然是指天地自然、宇宙大化。庄子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将生死置于宇宙运转的机制之中去审视,认为人的生死命运的变化也同日升月坠,昼夜更替一样,是自然界中普遍现象。“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生死是由自然天地来安排的,自然而然,不可抗拒,“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只要体认了宇宙的自然之道,当“生”适时而来时,我们就不得不顺应自然、珍重并善待生命。当“死”不期而至时,就不要困锁于死亡的悲情之中,而要顺应自然的安排,坦然、欣然地接受之。“死”不仅可以得到安然的闲歇。更能摆脱世俗的牵累,成为欣然的乐事。进而他又把“受死”、“安死”推向了死的“至乐”。庄子曾借骷髅之口来谈他对死亡的自然主义态度。一个人死了,就可以“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庄子破除了常人的生死执障,将个体有限的感性生命投入无限的宇宙大化的潮流中。人的生死只是万物变化的一个小环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而宇宙大化是没有终结、无限循环下去的。天下万物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生生死死,循环往复,永不停息,这是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均衡——“天均”。所以,死亡仅仅是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向宇宙生命的无限性回归,是归根、归家,既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又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正因如此,庄子对死亡抱以理性达观的态度,不仅在其妻死时鼓盆而歌,也在自己死亡时能够慨然面对。

二、庄子生命哲学的当代价值

庄子生命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利奥波德在他所著的《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生态伦理首先必须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念,因此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在他看来,人类不是也不应该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只能是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人与自然是一种特别亲密的相互平等的关系。美国生态学家B·德沃尔在《深刻的生态学运动》一文中也说:“人既不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人是不断创造的一部分。人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热爱并生活于自然之中,是地球家庭中的一员,要听任自然的发展。让非人的自然沿着与人不同的进化过程发展吧!”(转引自王泽应《自然与道德》,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庄子的生命哲学将人的生命放在宇宙大化的背景下,强调整个宇宙是个大生命体,人类的生存状况和活动内容与宇宙大生命密切相关。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表现为自然、依赖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将人类生命紧紧系在大自然这根生物链上。因此,人道要遵循天道,人类活动要顺从万物的生长规律,要保持天人和谐,反对以人灭天,践踏自然。否则,不仅会给万物生命带来灾难,也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一宇宙大生命观对于今天处于严重生态危机困扰下的人类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自近代开始关注人的理性至今,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是“人”。是人在对世界的无限掠夺、征服中不断地满足人的欲望。人的理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欲望的不断满足。冷却了天人之间的温情,疏离了人同自然的联系,无暇于天人之间的交流,结果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人的生命越来越远离自然本根。人文与自然呈现出二元分裂趋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灾难频频暴发。人类要重塑自己的温馨家园,就必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自觉地将自己的小生命融人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与宇宙大生命形成互动关系。在这方面,两千多年前庄子的宇宙大生命观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庄子哲学中关于生命本真状态的描述,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有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人性异化现象。庄子认为,生命受之于天,是大自然的恩赐,生命高于一切。每个生命个体都应该真实而自然地活着。但他也清楚地看到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常常本末倒置地沉溺于无限的物欲追求之中不能自拔,人逐渐异化为物欲的奴隶,从早到晚蝇营狗苟,不仅残害了人的身体,而且打破了人心灵的宁静,失却了人的精神家园,使生命越来越远离了自然本根而出现非人化的倾向。庄子建立的充满生命关怀的生命观念告诉我们,在物欲和生命的抉择中,人们要珍重自己的人性,淡化名利心,保持平常心,一切随顺自然,摆脱物欲之累,走出障碍人生的利欲世界,否则,“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就会“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骈拇》)庄子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高扬和生存方式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体现了深切的生命关怀。这种生命关怀力图从生命的本来意义上去理解和对待生命,反对人性的异化,与现代生态学的生命观念正相吻合,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在物欲充斥的现代社会,财富、权力、名誉、地位等成为现代人的追逐焦点。人们不惜一切奋力角逐,生命的存在被无情地忽略和遗忘。人们在获得外在物质利益的同时,却丧失了生命的本然,以致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人性异化成物性。他们或许有辉煌的业绩和巨大财富,却常常感叹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生活的无意义。有些人被顽疾杂症困扰,甚至过劳瘁死,还有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披露的腐败分子。由于对身外之物的无限贪欲而丢失了最为宝贵的生命。要解决这一时代难题,需要我们把目光敛回到两千多年前庄子建立的充满生命关怀的生命观念,它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本质、生存原则、生活态度等问题,启发人们珍重自己的人性,淡化名利心,保持平常心,引导人们逐步从身外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生命的应然状态。保持心灵的平和宁静,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庄子的自然死亡智慧,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有助于舒缓人的死亡畏惧,达到乐生安死的人生境界。庄子的生命哲学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视为人生的第一大课题,他决意拉开罩在死亡上面的神秘面纱。破译死亡的真实谜底,参透死亡的真正本质,觉悟死亡的真切涵义,并以此来规范和调解自己的现实人生。自古迄今,由于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忌讳谈死亡,并视死亡为人生的最大悲苦,对死亡的无知和恐惧是压迫人生幸福的最大障碍,如何超越这一悲苦,驱除这一障碍?庄子以天才的智慧给了死亡最自然解释:人的生命是宇宙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死变化是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与“生”看似不同的“死”本质上是气的聚散变化之一种。实际上是自然大化演变的一种形式、一个过程。和“生”是贯通为一的,既是必然的、“命定”的,又是自然的、客观的,“生”与“死”本质上是齐同为一的,没有区别。明白了这一道理,人就不应“悦生而恶死”。但作为自然造化的一员,个人还是应该积极参与到大化流行之中,努力活够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生命时限,这就是说,要尽力“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养生主》),以求成为“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大宗师》)。由此可见,庄子对生死的态度表现为两个维度:惜生而不贪生,安死而不忧死。

庄子对生死的这种智性认识可以启迪生活于时下的现代人理智而清醒地认识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重视、保全自己宝贵的生命,积极采取措施保证生命的长度、延展生命的厚度。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的重重压力下,心理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患精神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少年。在心理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更容易灰心失望,一蹶不振,或者随意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以死来逃避现实人生。加强对他们的生命本位教育、意志品质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庄子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庄子对死亡的自然解读,有助于现代人加强对死亡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从而消解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对死的感情上的痛苦,消除贪生恶死的错误倾向,坦然地迎接死亡的来临。人一旦卸去了生死这一沉重负担。超越生死这一最大障碍,才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承担一切人生的苦难和挑战,才能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尊严。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上中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王泽应,自然与道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刁生虎,庄子的生存哲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6]李振纲,珍惜生命热爱和谐——,21世纪的文化价值观,现代哲学,1999,(4)

[7]李霞,生命本住与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责任编辑梅瑞祥

猜你喜欢
自然庄子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庄子说》(十五)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