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经典作家现实地提出了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理论,并成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学说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奠定了哲学和社会学基础;其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认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学说;和谐社会思想;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8-0020-03
马克思学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在学术界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和谐社会不仅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是世界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而且也因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向,构成马克思学说科学理论的重要方面。马克思学说及其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学说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最早是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的。他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社会”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了以“新和谐”命名的、废除私有制的共产主义试验。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这本书被马克思称作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看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社会的极不公平、极不和谐。而且自认为发现了造成社会不公、不和谐的根源,因而想到要用一种消除了不公、不和谐的新制度来取而代之,使全人类真正享受到无限幸福与无限和谐。
正因如此,马克思学说和谐社会思想也就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和建立理论的出发点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提出推翻资本主义,是有感于资本主义的不和谐。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冲突,人的本质、人自身的异化导致资本主义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达到社会无法容忍的地步。马克思恩格斯为此零散地提出了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建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建构——达到人与人的和解;从物质基础层面上建构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精神文明层面上建构——普遍提高社会文化道德水准,等等。从而使未来高级和谐社会——共产主义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目标,和谐是其最基本的本质。消灭私有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即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思想是为建立和谐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所在,也是马克思学说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之所在。
二、马克思学说为建构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了实现未来美好的和谐社会,马克思学说的经典作家们曾积极寻求哲学和社会学的支持。他们宝贵的理论探索,为当今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理论与思想基础。
1马克思学说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方法论
马克思学说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理论,在方法论上的贡献,集中于两点:一是揭示了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二是揭示了矛盾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和主要动力。
西方人崇尚辩证法思维。但从古希腊的赫拉克里克特,到中世纪后的一些哲学家,关注更多的是辩证法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关系。而列宁对黑格尔的逻辑进行咀嚼之后。则悟出了辩证法的核心。他在《哲学笔记》里写道:“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这段话揭示了对立面学说的重点不在于对立,而在于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得以发生、存在、延续、发展的常态和前提,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持续动力。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同一性都是长期起作用的。没有同一性的持续性,而只是一味地斗争,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会遭到灭顶之灾。所以,斗争要以维系统一或同一为底线。自然界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要求解决矛盾与冲突,从而达到统一、和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本质或核心,正是因为他们看到矛盾的统一、同一或和谐存在着巨大的合力,可以求得各种矛盾、利益的平衡,而这就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各种矛盾和矛盾内部各方的对立。而且尤其要研究它们的统一,要研究矛盾对立是怎样统一的,是怎样成为统一的,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高于矛盾的斗争性,斗争与同一相比,斗争仅仅是手段,同一才是根本目的。
2马克思学说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学说指出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正是事物之间的这种交织的普遍关系的存在构成了和谐可能性的基础。也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在客观上,由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都是统一整体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各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因而构成了关系和谐的可能,因为只有彼此之间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存在,和谐才有可能的基础。其二,在主观上,人们在观察问题、处理关系时就必须把自身放到整个系统中去考究、权衡各个利弊关系,而不是仅仅只顾及到自己或人类自身。也不是仅仅只顾及到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于是,就为形成和谐的关系、局面创造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为我们确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因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系统,整个世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必然要求我们要处理好每一个子系统、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方面的关系。中央提出的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处理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
字方针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都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体现与运用。
3马克思学说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社会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说揭示: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出发,提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运动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它们的矛盾运动,形成了生产方式依次更替,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因此,资本主义发展到更高级形态的社会主义,决不是理性作用的结果和人性的需要,而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马恩在《共产党宣言》里将之形象地称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于是,“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矛盾重重不和谐的资本主义社会终将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当然,人类社会的前进运动本身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建设和谐社会,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个由简单和谐到比较复杂的和谐、由局部的和谐到更全面的和谐、由低级阶段的和谐到更高级阶段的和谐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学说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学说的和谐社会思想并不是从人类纯粹的愿望和幻想出发而阐发的幼稚观点,而是从人类现实的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挖掘出来的珍宝。虽然它所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高级形态的和谐社会,在目前还无法实现,但学说蕴含其中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学说和谐社会思想告诉我们:和谐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必须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念。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马克思学说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出发,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它们的矛盾运动推进社会由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从而进一步揭示出:矛盾重重、不和谐的资本主义社会终将为和谐的社会所代替,构建未来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的演进正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就启示我们,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始终把实现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最高目标。今天,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的继承,它完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正确看待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义无反顾地支持、参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马克思学说和谐社会思想告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统一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构建这一社会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建构和谐社会,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人类一个十分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这就启示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以全面观、系统论作指导。要注意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在实际建设中正确处理好人、社会、自然这三大方面之间的关系,着力推进三大方面的协调发展。据此,我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都说明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其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迎难而进。要清楚,我们现在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庞大工程,更是一项前无古人又无现实经验可以借鉴的高级系统工程。在建设的征程上,必然困难重重,挑战不断。因而,我们不能过于幼稚地设想建设会一帆风顺,相反,我们必须对困难做好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及时消除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协调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扎实推进建设进程,哪怕有时会遭受挫折,也绝不言退!
3马克思学说和谐社会思想告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众人之事。所以,必须举国上下,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马克思学说和谐社会思想揭示:和谐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是全社会所有人都受益并都参与建设的社会。它的高级形式,逻辑地必然地要与共产主义社会融合为一。这就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个长期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分阶段、有过程地逐步推进。当前。我们要构建的不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和谐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和谐社会。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要使和谐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要使和谐的质量不断提高,就要在共产党的统领下,所有社会成员都参与进来,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促进社会不断发展与繁荣。我们要以马克思恩格斯为榜样。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以我们的成功实践,促进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企盼的和谐社会,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得以实现。
当前,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作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外部条件还不很充分,在思想认识、内容框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它的建设,需要实践去发展和推动它的建设。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我们现在这个初级发展阶段构建的和谐社会不可能也不应该苛求尽善尽美,我们只有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及资源之间,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因而只能是相对和谐。这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不容易使人对和谐社会产生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有助于克服建设中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急躁冒进”情绪。只有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建设,使“社会和谐”因素不断扩大,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才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和关键点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李新富,马克思学说经典作家之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探析叫,科学时代,2007,(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z
[5]黎滢,孙代尧,“马克思主艾与和谐社会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5)
[6]刘丽萍,宋朝光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理论逻辑及其价值,江淮论坛,2007,(1)
[7]赵学明,邹微,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月刊,2008,(5)
责任编辑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