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海燕
作文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读读下面的故事吧。
“嗦先生”和“无字信”
传说清朝有位钱秀才,写文章嗦,人们都叫他“嗦先生”。他上京赶考,临走前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一定不要嗦,他答应了。在京城他给妻子写了这样一封信:“吾妻:前日嗦而今日不复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乃小月之故也。家中存有棉鞋一双,望吾妻拿出来拍拍打打,因多灰尘之故也,望吾妻千千万万不要忘记,为省笔墨起见,我不写草头大‘万字,故以‘方一字去点代之……”
这位嗦先生的“不复嗦”够“水平”吧。
让我们再来看看简洁的范例吧。
那时,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把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寄给出版社,过了些日子,没有回音,雨果给这家出版社写了一封奇怪的信,全文是:“?——雨果。”编辑收信后立即回了一封同样简短的信:“!——编辑室”。不久,世界名著《悲惨世界》就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故事中,雨果和编辑之间的通信可算是惜墨如金,高度默契了。
但要论最短的信,还要数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的“无字信”。1963年,山东省郓城县城关卫生院改建时,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请求题写院名。不久便接到郭老回信,信封内空空如也。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信封上就是郭老亲笔题写的院名啊!
可是,仅以上面的例子就推出文章越短越好的结论,那是误解。同学们或许知道,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花了毕生心血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巨著《资本论》。这部书中光为说明“剩余价值理论”这个问题,就用了三卷的篇幅,译成汉语竟有140多万字,可照样字字千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文章究竟长好还是短好,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文章的性质、内容、对象等具体情况而定。努力做到繁简得当、长短适宜。只要能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能短则短,该长则长。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