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瑛 邹 亮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多。高等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直接关系到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在分析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并探讨其有效实施的保障,以期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立项编号08xjlxzhd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邱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52;邹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辽宁大连,11605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9-0173-0004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根据这个界定,课程体系应该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选择和组织等。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是核心,不同的课程体系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它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变革,为了培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构建面向21世纪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已势在必行。
一、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涉及的课程众多、知识点繁杂。如何取舍、如何整合、如何优化,都是在研究中必须面对而又必须科学解决好的问题。为此,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时,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就是旅游本科人才不仅要拥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功底,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等基础能力。因此,在保证知识结构合理、学科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保证基础课程的比重,体现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并重,使课程结构更加完整、科学,更具有适应性和综合性。
同时,也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学科,其学科知识的成熟度和普及性较差,学科特色不够明显,过分强调拓宽和淡化专业教育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贯彻强调基础、拓宽专业思想的前提下,也要针对自身的专业特色,妥善处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注意体现课程体系的专业特征。
(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旅游业是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要求管理者必须熟悉最基层的业务工作,甚至需要从最基层干起。此因,也决定了旅游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所谓高级管理人才,而只能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具备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这既是旅游行业对我们所培养人才的要求,又是旅游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但是,应用性并不等于操作性,不能仅限于技能培训,而是指具备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避免将本科教育降低为专科教育甚至职高教育,又要避免过分强调理论上的高层次,拔高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应在特别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的同时,注意从知识面的狭窄转变为知识的复合,从书本知识的观念灌输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
从必修课、选修课的构成来看,必修课是强调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选修课则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其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当前的高教改革的趋势之一是缩减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二者之间适当的比例大约是6:4。如果必修课比例偏大,选修课比例偏小,则不符合现代课程设置的潮流和趋势。如果专业选修课过于庞杂、方向不清、重点不突出、深度不够,体现素质教育和应用性的课程设置偏少,则会导致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不高。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施教育的核心,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打破从学科体系出发的特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一定的先进性,形成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拓展课程为延伸的新型课程体系结构。
(一)基础课程系列设计
基础课程系列主要是为适应旅游行业和高等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要求而设计的,着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本系列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法律基础、外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社会心理学、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科、经济学科和旅游学科的基础课程,如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基础旅游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
基础课程系列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方法论,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专业课程系列设计
专业课程系列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和特点,在宽口径的专业基础之上,结合旅游行业不同部门的特点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所开设的。该课程系列主要可分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及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大系列课程,每个专业课程系列再根据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分为认识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其中,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是专业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设计四种类型的实践模式:考察性实习、见习性实习、模拟性实习和实地操作实习,并分别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条件进行安排。
以上三大专业课程系列形成多口径的专业课程体系,分别开设在第三和第四学年,其教学目标在于扩大和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既可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与特长,增加社会适应性创造条件,又能体现出各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生可通过专修三大专业的主干课程扩大专业口径,并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形成一专多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拓展课程系列设计
拓展课程系列是由其他两大系列课程所涉及到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扩展性知识课程所构成,各门课程的设置不求彼此之间的逻辑系统性,只以实用标准作为取舍条件。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
度考虑,本系列课程主要是作为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的必要补充课程,包括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游投资项目评估、旅游法学、旅游公共关系学、旅游市场营销学、客源国概况、旅游文化等课程。
拓展课程系列的教学目标在于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因此,各门课程的设置不求彼此之间的逻辑系统性,只以实用标准作为取舍条件。课程内容可随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柔性较大。
拓展课程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根据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个人兴趣提供学生选修。同时,在不可能将所有相关知识都开成一门门学时达标课程的情况下,也可采取“专题教学”的形式。即将有关知识开成微型课或系列讲座,形成课时可长可短的“专题教学”课程。这也反映了本系列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付诸实践的探索,要比在理论上的探索更艰难、更复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不仅仅是课程设置本身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还涉及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配套环节,是一项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艰巨工程。
(一)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教材是培养人才过程中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体系的重要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购与自编相结合、专业基本理论技能与专业前沿理论技能相结合。具体建设思路是:以公开出版的优秀获奖旅游教材为主体,结合实际情况以自编必要讲义为补充,考虑学科的前沿性发展动向,以国家高层次相关资格统考教材为引导,建立起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体系。
1、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程序
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旅游管理专业要坚持以选为主、以编为辅、选编结合的原则组织好教材选用工作,确保高质适教的教材进课堂。在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坚持教材择优选用的原则,鼓励选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
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选用上应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即由任课教师提出选用教材建议,经教研室主任初审,教学单位分管教学副院长复审,报教务处审核批准后列入教材订购计划。
2、稳步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研究与开发
为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应密切注意旅游动向,依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考虑现有教材情况和编写力量,参与编写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核心、权威教材。在教材编写前,应组织有关专家充分做好论证工作,重点解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由于教材陈旧或不符合本校学生实际需要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教材编写。鼓励编写出有新意、有特色、有利于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材。自编教材要经常掌握使用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加强同各高校间的交流和联系,扩大影响。坚持把选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决定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和基本保障。增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必然对本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应采取以下措施系统、持续地推进。
1、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
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访问、进修,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国际间的旅游学术交流,利用多种渠道与旅游界接触,提供旅游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源头保证,使教师能随时掌握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最新研究动态。
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活力、吸引力及实用性;同时,也为他们开设新学科提供素材。
2、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
在进行师资配置时,既要考虑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又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方面,要注意本校师资的合理配置,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应积极选拔专业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逐步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一方面,要和外校甚至是其他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以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
(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不能单纯进行理论讲授,而应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增强实验时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只是用来考试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
为此,在以训练学生应用能力为落脚点的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根据校内实训基地小巧朴实、功能齐备、仿真训练的特点及校外实习基地运作规范、设施精良、实战性强等特点,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与机会,努力实现学生毕业后就业上岗“零适应”的目标。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分有益的。目前,“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著名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酒店餐馆管理学院、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等都有自己的五星级酒店,学校还规定学生专业实践要达到800小时以上,足见旅游管理专业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突出对实习基地建设综合性和先进性提出要求,尽可能利用旅游业的场地、设备、客源、管理等资源优势,建立起一批以四星级以上酒店、AAAA级景区、国内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为主的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保证。
综上所述,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当中,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合理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结构,完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配套环节,把握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将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对接,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将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邹宏霞-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4,25(1)
[2]申秀英,阳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
[3]郭清霞。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2)
[4]黄磊,吴长清,高等旅游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