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摘要】《自由时报》是台湾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报纸之一,素以亲扁立场同情台独著称,尤其是它的社论,向来观点鲜明,毫不掩饰其政治立场。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其社论特点,其新闻理念。
【关键词】社论《自由时报》特点
2008年3月22日,台湾岛内进行了第四次直选,热热闹闹的选举大战历时近半年,最终以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占绝对优势的票数获胜而告结束。在这场竞争中除了政客好好忙活了一番之外,媒体更是不遗余力,作为媒介宣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报纸当然也是使尽浑身解数,除了各种形式的大幅报道之外,表明立场的社论也不甘寂寞。《自由时报》作为目前台湾三大最具影响力报纸之一,一向以个性鲜明而著称。那么它在台大选期间社论这一栏是如何表现的呢,尤其是它的亲扁立场,在马当选前后它的社论会如何表现呢,它有何特点?
一、《自由时报》背景介绍
《自由时报》创刊于1988年元旦,原名《自由日报》,日出10大张40版。背靠以林荣三为首的三重财团,设址台北。“台湾媒体给人的最大印象是传媒众多、竞争激烈。在3.6万平方公里、受众仅2300万的台湾岛上,目前有20多家电视台,200多家广播电台,100多家报社及各类刊物,由此,台湾媒体的竞争可见一斑。据说,一个小小台北市就有卫星电视现场转播车十多辆,全岛有87辆。电子媒体间的竞争已到争分夺秒的地步。甚至每15分钟就有收视情况统计。各种刑事、民事的事故现场,新闻车比警车还多还快。”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自由时报》的成长可算是一个奇迹。因为在它之前《中国时报》《联合报》早已占据了台湾报业的绝对地位,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天约有70%左右的民众阅读其中一报或两报,留给《自由时报》的发展空间其实是非常小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也依然取得了成功。现在《自由时报》与《中国时报》《联合报》已经在台湾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台湾岛内的政治风云,归功于亲拥李登辉及其为代表的‘主流派和同情台独的政治倾向”。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自由时报》大选期间每日社论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探索其新闻理念。
二、研究方法
《自由时报》每日一份,每天都固定在A2版面第一条写一篇“社论”另加一篇“自由谈”,因为2008年3月份正好是台湾大选月,竞选达到白热化,该报在政治倾向上属泛绿阵营,而随着3月22号马英九的上台,它先前“亲拥李登辉”的立场受到挑战,其政权更替前后的社论风格有无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凸显该报社论特点。因此本文以该报2008年3月份的报纸社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社论内容的分析梳理其社论特点,进而反观其新闻理念。
三、大选期间社论特点
1、政治倾向明显。《自由时报》素以亲扁及同情台独立场而著称,从3月份的社论也不难发现这一特点。该报在社论中从标题到内容都毫不掩饰其政治立场,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如3月18日的社论标题为“人民岂可信任言而寡信的国民党完全执政”,直接在标题中使用了感情色彩强烈的贬义词“言而寡信”来形容国民党,其政治立场一目了然,即使是马当选后的25日也依然使用标题“一党独大优势不可走回威权统治老路”。用“一党独大”、“威权统治”来形容马的当政,而对民进党的落选其采用的表述方式则是“民进党应从跌倒处站起来善尽监督角色”(3月29日社论标题),一个“善尽”一词道尽了对民进党落选的失落心态。面对马的当选,其社论照样立场鲜明,毫不掩饰。
该报社论在当选月基本围绕“挺谢倒马”进行,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清楚地表明该报社论立场。
从以上表格不难看出。在两岸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两岸共同市场”和“人联公投”也同样是该报所关心的,只是它总是抵毁“两岸共同市场”用它来指责马的政策,积极主张“人联公投”,认为这是民主的表现。
社论所包含的内容还有一项不可忽视就是“民主自由”。台湾以民主和自由而自诩,《自由时报》也以“自由的、开放的、健康的”为其办报方针,因此在其多次的社论中都强调民主与自由,暗示马的当政就意味着民主与自由的丧失。例如在3月12目的社论中就要求岛内选民“珍惜得来不易的人权、民主与自由”,14日再次发表社论“人民应冷静思考:一党独大的危险性”。这一话题直指问题的核心所在,蛊惑人心,因为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是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台湾选民引以为豪的权利,可惜以“自由”命名的《自由时报》并没有发挥真正的“自由”,处处观点鲜明地“挺谢倒马”,这种做法无疑使得它对马的指责显得不客观。说服力不够。
从内容上看,社论也体现出了台湾岛内民众的普遍心态,即他们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无论政客宣讲得多么美好,彼此抖出对方多少丑事,民众最关心的还是谁能带领他们取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马萧阵营毫不掩饰地将‘两岸共同市场列为他们台湾经建之蓝图。”(《自由时报》3月13日A2版社论《“大中华经济共同体”的幽灵应接受人民检验》),它反对“共同市场”的主要理由就在于担心“可能产生的中国劳工问题,所得差距问题,中国农工主品之倾销问题”。在3月10日的社论中也指出“两位总统候选人对台湾经济沉沦均未对症下药”。这一心态也解释了民进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八年的执政,没有给台湾经济带来多大发展,民众对他们表示了失望,因而将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开始认识到了与大陆合作的重要性。愿意认同马英九的“两岸共同市场”主张。
3、该报社论在议题设置上本土意识强烈。议题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最早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它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因此,当大众传播媒介大量、集中报道某个问题或事件,受众也就会关注、谈论这些问题或事件。该报在社论中所涉及的话题基本都是以本土事件为主,与台湾民众关注自身状态、较少关注国际事务是暗合的。
在整个3月份的社论中只有一篇提到美国众议院决议案,两篇提到大陆的“藏独”事件,而这三篇其实还是从台湾本土的角度进行解读和报道。虽然3月是大选月:社论围绕选举进行实属正常,但是这种对选举的关注程度如此之高本身就说明了本土意识是何等的强烈。
4、社论短小、固定、模式化。该报社论很固定地出现在A2版面第一条,标题横排,内容竖排,字数固定在1500字左右。因为所论及的话题基本是为公众所重视的内容。篇幅又有限制,因此在行文上基本上“直言直语”。标题即明确表明观点。内容中直接说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一针见血。纵观3月份的社论,除了内容上略有不同,其观点、行文风格、格式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种做法也使得它的评论不够深入,颇有泼妇骂街之嫌,端着“只有我懂,你们什么都看不清楚,我来指导你们”的架子,却又没有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事实。
5、具备一定的反省精神。大选前一个星期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于16日进行了一个“挺台湾救民主,百万击掌逆转胜”活动。虽然同属泛绿阵营,《自由时报》在当天的社论中也照样给予评论,这个“逆转”承认了谢营在选票上处于劣势的实际情况。选举结果出来之后,29日的社论就以“民进党应从跌倒处站起来善尽监督角色”为题,这个“从跌倒处站起来”对自己支持者的失败也不遮掩,不替自己找借口,不无理指责对方,承认这是台湾民众民主的选择,这种胸襟是可取的。22日以后的社论没有因为领导人的轮替而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依然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了对国民党执政的不信任。
四、结论
由这些特点不难看出,《自由时报》的社论采取了“积极介入”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干预,它一方面打出了社会责任这面大旗,采用“接近性原则,立足本土,围绕身边人、身边事同时也是社会人、社会事进行表述,另一方面又是台湾岛内部分利益的代表,也是台湾民众某些方面心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