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昌华 赵金涛
[案例]
守着这些天真、调皮的一年级孩子,天天都有打不完的“官司”。这不,前些日子,不少孩子告诉我,小曲经常向别人借这借那,而且基本上是有借无还。这天早晨,许多“受害者”又到我办公室反映,情况又“恶劣”了——最近,小曲还常常不请自拿,弄丢了许多同学的东西。这个小家伙,这个毛病还真得改改!看着一个个“受害者”委屈着急的样子,我诚恳地向他们保证:对此“事件”,我一定严肃对待,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待孩子们走后,我反复思量:小曲是个非常固执、难缠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心服口服地去改正呢?批评?责备?肯定不行!
上午上课时,我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小曲写作业时,总是写一会儿就把手放在书桌里摸索一阵,好像在摸什么东西。出于好奇,下课趁他出去玩的时候,我检查了一下他的桌洞。一看,不出所料,里面还真有宝贝——一个崭新的文具盒。这个文具盒造型新颖别致,样子是只漂亮、可爱的小白兔,很少见。看着这个崭新的文具盒,我有了主意……
上午放学时,我把小曲叫到跟前,说:“听说你有一个特别漂亮的文具盒,能借给我看看吗?”“当然可以!”看着我羡慕的样子,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接着,他小心翼翼地把文具盒放在我的手里,离开时,还不忘告诉我:“这是爸爸刚从济南给我买的,我可喜欢它了!”言外之意,是让我别把它弄坏了。小家伙,真有心眼!
下午第一节是语文课,我还没走到教室门口,就碰到了前来“迎接”我的小曲。他殷勤地说:“老师,我帮你拿东西!”我把手中的一摞作业本交给了他。他又问:“老师,就这些吗?”“对,没有了!”听了我的回答,他有些失望。我心里明白,他是想问问自己的宝贝文具盒在哪儿?他不提,我也装作不知道。结果,整个下午,他一下课就围在我的身边,又是擦黑板,又是摆桌子,显然是在故意引起我的注意,让我想到他那个被借走的文具盒。而我,仍是只字不提!
第二天早上,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又碰到了小曲。他认真地用眼睛“检查”了一遍我手中的东西,而后情不自禁地失望地摇了摇头。我见了,只是笑笑,没有说什么。终于,他还是忍不住,追着我问:“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你说,一个人如果借了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办?”“你说呢?”我漫不经心地反问道。“应该尽快归还,否则,人家会着急的!”我笑了,小声问:“你向别人借过东西吗?”“有哇!”“每次你都及时归还了吗?”“我……”他顿时脸红了,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跑开了……
下午,班长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不知为什么,小曲把借别人的东西都还了,有些弄丢的,还买了新的赔给同学……真奇怪!
听了他的话,我笑了。我小心地从抽屉里拿出那个漂亮的文具盒,向教室走去。我想,我也应该“有借有还”!
[反思]
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很简单的道理,可是无论自己怎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就是“无动于衷”;明明很容易就能改正的错误,可是任凭自己怎么费尽口舌地说教,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教育这样“苍白无力”?我一直在思索。
而这个案例中,“我”的介入,“引”得小曲亲身体验到了“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那种着急、难受的心情。正是这种特殊的“心理煎熬”,使他感同身受,不但自己认识到错误,而且主动改正。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有些时候,如果我们能巧妙营造体验环境,让他们在体验中“切身感受,自我教育”,那样,我们的教育会更加深刻,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