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延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这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有力的舆论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误区探析
1.片面化——重个体轻全体
主要体现在有的学校片面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上,这是不对的。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心理问题是共同的,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测查时没被发现,并不证明他们不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不是个别或部分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
2.课程化——重传授轻体验
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有些学校认为,这样,便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让学生死记一些名词、定义以备考查,重传授轻体验,把活生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肢解成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应区别于学生的认知学习课程,更要突出其课程的活动性。
3.表面化——重形式轻效果
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甚至有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实现达标,使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成为一种摆设,导致教育成效微乎其微。其实,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等,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决不能只流于形式,或视为应付考核的手段、途径。
4.德育化——重德育轻心育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交叉之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等同起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而道德教育则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但目前中小学强调“德育为首”,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把学生心理问题归咎为品德问题,因此多用德育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无论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有害而无益。
5.滞后化——重治疗轻预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存在心理疾患,更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主要以预防为主。但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出现问题后的治疗,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对此,学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尽量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不应单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心理问题的治疗,把学生视为“病人”,这无疑是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教育。
二、走出误区
1.抓立足点:澄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要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与措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未雨绸缪”式的教育,以发展为主,预防为先,矫治为辅,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只有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解决个别问题,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
2.抓着力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主渠道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生活经验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机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情感、交往、处世等),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而人的心理素质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生动、活泼、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抓契合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整合,促其相辅相成。
有识之士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生的诸多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心态不健康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会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整合研究,以德养心,以心促德,达到二者的完美契合。
4.抓关键点:加强师资培训,创建一支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是社会中心理问题突出的人群,约有56%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本身就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障碍。因此,首要的问题便是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自身人格的修养。第二,教师要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常识。第三,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大投入,积极联系协调,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搞好全员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
5.抓促动点:改革评价机制,以科学的机制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作。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力度,着力探索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查、考核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看其教育成效。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派出或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查、考核,以科学的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以科学的方法来实施。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胶南市香港回归希望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