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

2009-04-28 07:48沈逸然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和睦慕容

沈逸然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悠扬的歌声飘荡于心际,不知怎的,这是我读完了席慕容的散文摄影合集《我的家在高原上》后的第一反应。

显而易见,慕容是渴望成为那样的一个女子的——穿着鲜红的裙子,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白色的羊群随着她温顺地走过草原,在草原的尽头,是那一层又一层的紫色山脉……用她自己的话说,此乃“初心”也,因为她血管里流淌的是一个“自春徂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的古老民族的血液。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后裔,慕容与生俱来透着一股世代相传的豪情壮意——而我也原以为,像这样一个以翱翔四海的神鹰与奔驰八方的野马为其图腾的民族,是不该有什么儿女情长的。不过如今看来,这恐怕是我的偏见了。作为一个女性,其文章字里行间无法不弥漫着一股温情柔意。在慕容的笔下,不论男女老幼,都对故土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以至于当其父得知多少年来一直铭记于心的“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句中的“长城外”,乃“长亭外”所误时,竟潸然泪下!此间情意,从未背井离乡的我又怎能真正领悟?

或许是由于我看惯了“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类的所谓“千古名句”吧,总以为我们就是文明,对方则是野蛮,如同幼年的慕容一样。也同慕容一样,直到通过汉文翻译,偶然得知了“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几句,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战争中,每一个民族其实都有自己的悲苦。

身为一个女作家、女诗人、女画师,慕容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抒发“初心”的重担。其实,这本书与其说是她个人情感的流露,不如说更是她对这个拥有着羊奶的醇香与马蹄的坚定的民族无微不至的关怀。细腻的笔触所及之处,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如同咀嚼橄榄,回味无穷。这是一支曾经横扫亚欧的部队,他们拥有着一望无际的原野;这是这支部队的一位女儿,她拥有一双明亮的眼与一颗善良的心。她要用笔头与镜头,记录下遥远的思念与寻根的点滴。

人与人之间,没有比和睦更重要的事;族与族之间,没有比和平更重要的事。谁不爱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谁不恨硝烟蔽日,流弹掠空?可喜的是,天下安澜,慕容得以闻一闻草的青,尝一尝奶的白;可悲的是,风波未平,仍有一小撮人唯恐天下不乱,整日地寻衅滋事,在中东,在非洲……耶路撒冷何日才能真正“神圣”?乞力马扎罗的白雪何日不再融为黑人儿女的泪?

收笔之时,电视新闻里又传来哈马斯自杀性袭击的报道。从前,我总对阿拉伯人的蛮横无理愤切慷慨,而对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悲悯万分,然而此时此刻,我不禁要问:难道战争,真的就非打不可吗?

[点评]

读着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眼前似映现出席慕容的配文画卷。文章画龙点睛地生发出对游牧民族的赞美和深切的反思,表达了希望民族和睦、渴望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情感。

作者具有较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和睦慕容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和睦”
齐心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在和睦桥港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