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C-traing与E-learning的融合

2009-04-28 09:55陈瑾瑜
中小学管理 2009年4期
关键词:培训

陈瑾瑜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办事处、东南亚教育组织教育技术和改革区域中心举办的东南亚优化学校教学与课程领导培训,采取了C-training与E-learning相融合的工作坊培训。此种培训方式可以达到其中任意一种或是两者简单叠加达不到的培训效果:既解决了单纯C-training的开支及时间局限等问题,又避免了单纯E-Learning在情感沟通、操作指导及教学监督方面的弱势。

[关键词]培训;C-training;E-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49-03

通过接受培训来提升自我素质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职业生涯中永恒的主题。什么样的培训是有效而不流于形式的?什么样的培训能让学员乐于参加而不是将其视为负担?前不久,笔者赴曼谷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办事处、东南亚教育组织教育技术和改革区域中心创立的培训项目——东南亚优化学校教学与课程领导工作坊活动(ICeXCELS Workshop),有了一次全新的培训感受。

融合之道——C-training与E—learning旧瓶新酒、新瓶陈酿调配得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次培训,旨在通过灵活多样的能力本位培训,提升东南亚中小学校长及教学管理人员的领导力,从而促进其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培训对象为25位来自中国、文莱、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勒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蒙古等亚洲11国的大中小学的教育专家及教育管理人员。

此次培训的形式是C-training(conventional-training)与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相融合的Workshop(工作坊)形式。C-training即传统的教室、板书加讲授方式,E-learning即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方式,二者融合的形式近几年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工作坊是以教师启发学生、辅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研讨方式,它使学生在研习中分享成长,学会交流、协作,共同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在两天的培训中以报告和运用IFLEX(Innotech Flexibl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即弹性学习管理系统)的形式(参见图1),引导参与者对于“领导与管理”、“卓越校长的职责:教学领导”、“东南亚教学领导面临的挑战”等话题,进行讨论、交流与分享。

培训伊始,专家通过提纲、图片、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此次培训中运用的IFLEX教学模式的缘由、意义、教学及评价方法(详见表1),此谓旧瓶装新酒。

在大家对于IFLEX管理系统有了概念上的认识之后,培训就转入了IFLEX模式。学员通过论坛和聊天室与身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专家及参与过此项培训的结业者共同探讨甄别了教学管理与教学领导的概念及其对于日常工作的指导,就打造一所卓越学校必须关注的教学领导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在教育工作中引入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积极作用及困难进行总结。当谈到东南亚教育面临的挑战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及经济环境的代表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并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了一份涉及学校管理、学校沟通、社区联动、教育督导等方面的学校教学领导改进方案,而后对各组方案进行评判。培训结束前,每位学员递交了学习反思,专家进行点评。讨论、评判、学员提交作业及反思、专家点评反馈、评估……所有的活动都通过IFLEX管理系统在网上完成(详见表2)。讨论的议题并不新,但却是教育管理者应时常思考的主题,此谓新瓶盛陈酿。

两天的Workshop是一个介绍性的培训,来自11个国家的学员回到自己所在的学校后,由于IFLEX管理系统提供了E-learning的平台,所以大家仍能将此项培训延续下去,就大家感兴趣、工作中最新遇到的话题进行讨论。

融合之效——俭、活、情、督

本次ICeXCELS培训的方式,可用“C-training与E-learning相融合的工作坊”概述,笔者感到,这两种培训方式相融合带来了其中任意一种或是两者简单叠加达不到的效果。

1、融合之俭,融合之活——解决了单纯C-training的开支及时间局限等问题

E-learning的优势主要在于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效率较高、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多样、学习方式灵活。以本次培训为例,整个学习过程一般历时一个月,按照此次学员25人来计算,一个月的住宿、用餐及培训场地的费用将相当可观,而采用E-learning的方式后,这笔培训费的数目就可大大减小。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只要有一台可以连接英特网的电脑,学员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学习。来自不同国家、学校、机构的学员均可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情况和意愿,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进行自主性学习。25位学员在回到各自单位后,仍然继续通过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事先约定某个时间)互通有无,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E-learning可以节省一笔数目可观的培训费,那为什么此次培训还要将各国的学员先集中到曼谷进行为期两天的Workshop呢?笔者认为,这笔异地培训产生的差旅费绝非无谓的支出,两天的C-training很有必要。

2、融合之情,融合之督——避免了单纯E-learning在情感沟通,操作指导及教学监督方面的弱势

首先,虽然在纯E-Learning的培训模式下,学员之间不管认识与否,只要志同道合就能通过网络交流学习体会和发表个人看法,但网络交流的效果毕竟不如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共同的经历会拉近学员的心理距离,两天的朝夕相处使学员与培训专家间、学员与学员间系起了情感的纽带,这对于人文领域的培训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关于潜在能力的训练需要学员在互动交流的环境中获得,如交往技能、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等。从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来看,集体的互动往往更容易让人较快地掌握知识,学会在集体中表现自我,锻炼深层次的交际能力。在笔者参加的两天的培训中,教育专家们的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风趣或思辨,无不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在互动交流中,大家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迪,这样的效果是单纯的E-learning难以达到的。

其次,两天的面对面的培训可以避免ICT技术性难题对于学习进程的困扰。此次培训有3位技术支持人员随时待命,注册、登录、熟悉模块、进入不同板块、发言、发帖……任何技术性问题他们均可协助解决,他们的支持保证了大家将最多的时间用于将来实质性内容的学习,避免了无指导的摸索造成的浪费。

最后,在培训效果的监控及评价上有一定的保障。笔者近年参加过国内教育系统组织的E-learning形式的一些培训,组织者提供的学习资源有教学专家的讲座录像、示范课实录等,内容翔实、水准很高,培训要求学员在学习后进行在线考核或是上传心得。身边同行的做法各不相同:有严格按要求认真完成的,但也不乏凑些心得体会交差了事的,甚至还有请人代为完成的,其效果可想而知。此时,传统的C-training的监督机制就能发挥其作用,弥补单纯E-learning的不足。

因此,将E-learning与C-training有机地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在融合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而非简单地叠加或是随意掺杂,可以将两者的优势最大化,产生理想的效果。

融合之鉴——这是我们想要寻找的答案吗

行动、分析、汲取、应用是此次培训的主要原则,这种C-training与E-learning相融合的Workshop是否可以借鉴推广?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的培训现状。我国教育系统的培训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学员工作与学习时间的矛盾,长时间集中的C-training常让学员有分身乏术之感,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单纯的网上培训又有情感沟通、操作指导及教学监督上的不足,凡此种种都使培训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而且,教育管理者每天面对的是变化、发展的学生和教师,有许多问题是阶段性的培训难以及时解决的,因此,培训不仅要有知识层面的学习,也要有能力方面的培训。C-training与E-learning相融合的Workshop的模式可以使培训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使培训成为一种及时的协助工作的手段。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方式自主性强、质量监控及评价有保障、情感沟通凝聚分享,这些优势均有利于更好地达成培训的目标。也许,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吧。

(编辑许丽艳)

猜你喜欢
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中小企业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练就九条命 管窥户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