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伟 李素芳
摘要: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民表达的自由程度前所未有的伸张,引发了网民对于网络的热情,这种热情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但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网民的热情,更需要网民能担负起责任,具备恰如其分的判断力,正确履行网络赋予的自主表达权力,使互联网成为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网民;“慎独”;网民责任意识;网络伦理;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57—02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特大冰雪灾害、拉萨3·14暴力事件、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中,互联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大网民众志成城,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示了网络汇集社情民意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这期间,诸如北京白领姜岩死亡博客、“Die豹”、辽宁女子辱骂灾区人民等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事件也层出不穷,这些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行为损害网络和谐,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本文则认为要打造文明、合法的互联网环境,更需要加强网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建设良好的网络伦理,从而使网民能够进行恰当的判断,具备守法精神,正确履行网络赋予的自主表达权力。
一、着力培养“慎独”精神
网民的自主表达主要是通过符号来完成的,现实中以外部力量制约的道德他律控制力被削弱很多,网民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自觉自愿建立起关系,互动的自主性则要求人们的伦理观念、道德行为有很高的自律性,道德自律行为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是能够“慎独”,关于“慎独”,《大学》云:“君子必慎其独也。”为什么必须这样呢?《中庸》回答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这一句话,朱熹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这就是说,在人隐而不见、细而不显的自己所独知的世界中,依靠道德主体的自觉自律、自我反省和自我监督,在为人不知的独处境里,也不做违法缺德之事,这就是“慎独”。“慎独”显示了道德主体的道德良知,其基础乃是个体的“羞恶之心”。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总是受到自身与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当处于无人知晓的状态,社会的约束力失去效力时,自身的“羞恶之心”便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内在的道德约束能使行为主体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慎独”思想虽然提出的很早,但直到网络时代的来临才获得了普遍的意义。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间接的性质,网络交往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而是纯粹以符号身份来进行的交往。在这种互相遮蔽的情况下,直接的道德舆论评价难以进行,外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弱化,人性中恶的本质就很容易爆发出来,以至某些极端的网民会肆无忌惮地做出违反道德乃至法律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强化网络社会中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具现实意义。“慎独”作为一种内心的精神修养方法,对个体提出了较高的道德标准,最终会使行为主体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信念。这样,个体在行使个人的网络自主表达权时,就能够充分尊重其他人的存在和权利,使网络表达保持理性,形成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应用性强的网络伦理规范
国外之所以没有频频发生网络暴力事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很重视对网络伦理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和实践。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制定各种计算机伦理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的十条戒律,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申明等,这促使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它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模仿《圣经·旧约》中上帝向摩西及其追随者给出“十戒”的形式,制定出了“计算机伦理十戒”。这“十戒”是:(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6)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准许或者做出了补偿;(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和社会效应;(10)你应该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可以看出,“计算机伦理十戒”是在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上提出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从而使它具备很好的操作性。因此,我们在网络公共领域的伦理规范需要借鉴其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成果为基础,吸收外国伦理学的成果,针对网络表达平台的客观现实,建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更具生命力和
时代气息的伦理规范,增强网民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
三、开展网络伦理教育
目前,我们国家的伦理教育主要是针对现实生活环境下的人展开的道德教育,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接受道德教育,对这种道德教育评价的是每个个体周边的人,熟人社会对个人行为形成了一种无形监督的氛围。然而,在网上,一方面,新事物层出不穷,发展又相当快,甚至使人们来不及就善恶判断获得普遍一致的意见;另一方面,网络人际交往的最大特点便是隐匿性。很显然,当人们在网上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时,网上的伦理教育却没有能够及时地开展起来,由此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网络伦理教育必须注重实用性,对于活跃于网络表达平台的人们来说,需要强调“慎独”精神,负起应负的责任。网络伦理教育的开展并不是简单地对受教育者宣读一些已制定的强制性规则。国外计算机伦理教育开展的比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国外计算机伦理教育中注重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因素,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的过程,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产生内化效应;学习他们通过一些和学习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导学习者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为他们提供一些集体的、技术性的指导的教学方法。
四、为网络功能设计赋予更多的伦理蕴意
很多新的网络功能为人们展现了可以自由选择的新的表达方式、交往方式和活动方式,而这些网络功能设计基本上是从功利性出发,为此在形式和内容上做的尽可能新鲜刺激,尽可能考虑吸引用户的“眼球”,以便聚焦大量的网站人气,提高网站的点击量,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网络功能的设计,削弱了人们在事物感知、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的能力,很容易使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不能统一,体现为在现实与网络不同的环境中,品行和价值的不统一。因此,网络功能设计不能仅从功利价值出发,还应充分考虑其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技术上“可能”的事情,并不都是实践中“应该”的事情,在网络功能设计中应该加入更多的伦理蕴意,如果在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或者在发现此类问题时及时加以弥补,就会大大减轻网络带来的的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体的进出非常自由,网络技术对于完全确定用户的身份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对于确定计算机的位置还是能够实现的。因此,对于同一台计算机在某个网站发布不道德的言论或者恶意攻击、挑起事端,应当对该计算机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并记录在案,采取类似于银行对客户信用评价的体制来抑制这种网络暴力行为;也可以在突出网络表达的网站的显要位置对个体行为进行友情提示,正如股市的标语“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一样,打出类似“网络有道德,表达须理性”的提示语,使得网民能在网络表达中有所注意,避免带给他人无谓的伤害。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途径能够增强网民在网络表达时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得网络真正成为一个表达民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高兆明,李萍.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2]蔡名照.对网络暴力等行为应加以引导和制止[EB/OL].http://news.163.com/08/0923/13/4MHH24190001124J.html,2008-9-23.
[3]责任伦理: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tizen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Xu Huawei Li Suf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Law & Politic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Jiangsu Xuzhou 221008)
Abstract: The internet's openness greatly expands netizens' freedom to express themselves, which accordingly fuels their enthusiasm for the internet, a factor quite favorable to it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needs not only their passion but also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is requires good judgment and lawful exercise of their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on the netizens' sid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internet become a spiritual home shared by all netizens.
Key Words: ResponsibilityNetwork EthicsCultivation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