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什刹海情结

2009-04-27 10:25我的什刹
北京纪事 2009年4期
关键词:土堤铺面什刹海

我的什刹

和砷、荷花、稻禾

我的记忆中,原来的前海,是分作两块的:东面较大的一块就是现在的前海。而现在的什刹海体校所在地,以前也是一片水面,两块水面之间有一条约5米宽的南北走向的土堤,即是著名的“荷花市场”所在地。附近的住户,管前海都叫“大荷地”(音),管现在的什刹海体校所在地叫“小荷地”。只有在外人面前才说自己住在“什刹海”或者“前海”,而且“什刹海”的发音近似于“十界海”,其中的“界”字要发轻音。

对于“大荷地”和“小荷地”的名称原意,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是对“荷”字的理解,据我所知有三种说法。

一是“大和地”之说。据说这片水面曾被住在附近的清朝大学士和珅占据,辟为私家荷塘。因此附近的百姓就把这里的水面叫做“和地”,即“和家之地”的意思。

第二种说法认为“和地”的“和”字是荷花的“荷”,而非“和珅”之和。原因是“大和地”和“小和地”都曾种过荷花莲藕,所以叫“荷地”。

还有一种“禾地”说,即第三种说法。在解放前,就有人在“小和地”那里种水稻。每到秋天水稻成熟的时候,“小和地”里一片金黄。地里还插着几个稻草人,头上顶着破草帽,两臂拴着两把破蒲扇。风一吹来,一摇一晃地为种田人驱赶着来偷吃稻谷的鸟雀,一片城里难得一见的田园景象。因此,也有人说“和地”之“和”应是“稻禾”之“禾”。

各种说法到底哪种是正源,我没有考证过,不敢妄下论断。不过我还是倾向于荷花说。即“荷地”的称谓较为贴切,因为我喜爱荷花荡漾的什刹海。

据说,小荷地里产的稻米质量很好,吃起来时有香味,是专贡皇宫用的。是否如此不得而知,反正我是没吃过小荷地的稻米。夏天,我和小伙伴儿一起到小荷地稻田旁的水沟里捞泥鳅、抓青蛙、抓蚂蚱。到了秋天,我和弟弟就到小荷地的场院里去看打场。这时候,还能在稻草堆里翻筋斗、打把式,玩儿得不亦乐乎。回家的时候,总是满头满身的稻草,妈妈见了就会说:“土猴回来了!”然后把我们两个叫到院里,用布掸子把身上的稻草和尘土都掸掉,这才叫我们进屋吃饭。

逛什刹海去

荷花市场之名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本京味小说里给起的名。我小时候没有听说过“荷花市场”这个名字,当时就说是“逛什刹海去!”指的就是现在的荷花市场。说是市场,其实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堤。土堤的北端原是什刹海的一个码头,码头的北面是著名的会贤堂饭庄。饭店前是一片三角形的小广场,即现在帅府饭店的东侧。夏天,这里是打把式卖艺、跑江湖卖野药、摆地摊儿卖杂货的集聚地。地方虽小,却也十分热闹。

土堤的南端是北海公园北门东面的西压桥的西桥头。此处有一条从什刹海向北海输水的南北向的渠道(有人说这是北京最短的河,可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而原来从地安门向西的皇城北墙(已拆除)正好通过这里,于是在此处修了一座桥。因皇城压在桥上,故名西压桥,现在的平安大街也还是从此桥上通过。与此桥相对的还有一座桥,因在地安门以东,而且皇城没有从桥上通过,故命名为东不压桥,桥下是从什刹海经后门桥流向通惠河的河道。

在土堤的南端到白米斜街的西口之间也有一片不大的空地,与土堤北端的小广场一样,也是打把式卖艺、跑江湖卖野药、摆地摊儿卖杂货的所在地。

于是荷花市场就形成了一个哑铃型的布局:沿南北向的土堤两侧是固定客商的地盘,南北两个小广场则是零散买卖人的天下。

那时的荷花市场,没有什么砖木结构的永久建筑,都是一些用杉木(北京人叫“杉篙”)作框架,芦席做墙面和顶棚的临时建筑,其实就是芦席大棚。里面摆放一些桌椅和其他用具,一家“门脸”就算齐活。说是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到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为荷花市场的营业时间。其实每年一过清明节,就陆续有人开始搭建席棚和摆设地摊儿了,直到秋末冬初,才陆续拆除,大约有半年之久。

一般的芦席棚都是搭在实土地面上的,而荷花市场芦席棚的地面却是用木板铺就的。原来荷花市场的地面,也就是大荷地和小荷地之间那条南北走向的土堤,宽度只有五六米。要想在土堤上搭建大量的芦席棚是不可能的,于是就因地制宜,将芦席棚的大部分建在土堤东西两侧的水面上,就像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高脚屋。进出的一侧与土堤相连,水面上的部分则用木板铺成地面,实际上铺面是大部分建在水面上。这样就形成了沿土堤两侧的铺面一个接一个,把土堤包个严严实实,只留土堤中间大约两三米宽的人行道。建在土堤东面的铺面大棚,南北两侧是用芦席隔开,东西两侧则用玻璃窗装修,有的则干脆连窗户都不装,直接敞开面向大荷地的湖面。隔窗就能看见大荷地里微波荡漾的水面和碧绿的荷叶、粉白色的荷花和穿行在荷花之间采莲的小船。盛夏来此品茶饮酒,临窗而坐,木地板下就是流水,一边品茶饮酒一边观赏荷塘美景,真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

荷花市场的买卖也是分类而设的,虽无什么规划设计,却也很合理。土堤的东侧铺面是临水而建,赏花观景十分优越。因此,东侧的铺面大多是装设讲究的茶馆、酒馆,专用来招待那些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其功能类似现在的“咖啡屋”“茶吧”“酒吧”。而土堤的西侧面临小荷地,见不到水面和荷花,因此大多是一些小吃、古玩字画的买卖。接近土堤两端的地方,还有一些只有临时围起来的布棚,或是只有一个遮阳伞的散户摊贩。在这里可以买到诸如豆汁、灌肠、凉粉、扒糕、驴打滚、艾窝窝、刨冰、雪花酪、炸丸子、茶汤、油荼等平民小吃。坐在东侧茶馆里,想吃什刹海的小吃也不难,只要和跑堂的说一声,跑堂的就会为您到对面的铺子里买来,而结账时直接给茶馆,十分方便。要吃什刹海产的莲蓬、鸡头米、菱角等水产,不时会有湖里的小船和陆上的小贩来回流动兜售。

冬天的什刹海

荷花市场是个只有春夏秋三季的市场,一到冬天则是另一种景象。

冬天的什刹海,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面,像一面大镜子,光可鉴人。这时的荷花市场只剩下了一条长长的土堤和挺立在湖岸上的柳树。湖心岛上和会贤堂前的码头上,就会有出租冰鞋、冰车的人在等待客人。还有专用冰床送人过湖面的撑床人向过往行人招揽生意。

这时来什刹海游览的人很少,大多是附近学校的青年学生,成帮结伙地来此滑冰。附近的辅仁大学(后来改为师范大学)、辅仁附中(现在的十三中)、四中等学校的学生每到周日,都有来此租鞋滑冰的。一到那时,冰面上就会响起青年人的阵阵笑声,使得寒冷的冬季也显得有了生气。

一进“三九”,北京的天气真可以说得上是“天寒地冻”。这时候的什刹海的冰也冻得最结实,冰层可厚达一尺,这时就是冰窖采冰的最好时节。虽然天寒地冻,白天的温度也在零下几度,可是采冰作业仍然是要在夜间进行,为的是能保证冰面一点不化,所采冰块质量最好。

什刹海的前海东南角,有个白米斜街。就在白米斜街的西口北边,有三个大冰窖。其位置就在现在的街心花园。

冬天采冰,是一件十分艰苦的活儿。为了能使湖面的冰冻得厚一些,采冰一般都是在夜间和早晨,这时的气温最低,所采的冰自然也就更坚硬一些。可是那些采冰的工人可就受罪了,他们都穿着一种用带毛的生牛皮制作,里面是稻草楦里儿的“乌拉”。他们几个人一排,手持巨大的冰镩,沿着画好的线,用冰镩一下一下地将冰裁成一块块一米见方的冰块。然后就有专人将这些冰块用长长的钩子拉上来,再由拉冰的用绳子拴好拉到冰窖里储存起来。等到夏天,这里的冰窖就会出售这些冰块,给饭馆、医院、食品店和有钱人家使用。

编辑麻雯

猜你喜欢
土堤铺面什刹海
矿区铁路道口铺面的选择应用
Skateboarding and Bungee Jumping
最美什刹海
港口沥青铺面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
堤防工程土堤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什刹海小记
充填灌浆在旧堤防渗处理中的应用
考虑降水效应的坡比对土堤稳定性的影响★
柔性基层预制块铺面力学行为及参数研究
柔性基层预制块铺面永久变形的环道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