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64-01
摘要:卫生部200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关键字: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我院成立以来,随着职技校的招生条件的放宽,各层次素质的学生都被招进学校来,相当部分的学生成绩差,甚至有些连初中都没毕业,他们没有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中学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逆反心理重,遇事往往走极端。如何引导职技校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心,怀着一种健康的心理走向生活,便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院教育中地位也逐年上升。按新的健康概念来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核心,行为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外部表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身体、心理、行为健康的综合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就是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职技校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障碍也日益突出,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在竞争与风险相伴而行的商战中,如何引导职技校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心,怀着一种健康的心理走向生活,便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良好地适应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促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及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一个职技校学生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学校领导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坚持克服以往轻视甚至忽视素质教育的倾向,改变以往把心育“挂靠”在德育上的做法,纠正那种混淆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疏导的现象,确立了心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地位,建立了学校心育体系。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和良好运行,学校成立心理辅导室,配备有专职心理辅导员,配备了图书资料,测试工具、音像磁带等。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管理单位是班级。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让每个班主任熟悉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和学生平等的知心朋友。班主任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体,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好心理教育内容,形成体系,做到专题化、系列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友爱充满朝气的班集体,塑造好班级形象,教会学生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除了组织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小组活动外,更细心地做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真正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的发展。
职技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学生应做到细心观察、逐步稳定、不断矫正、正确疏导等工作。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他们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加以实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书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