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道 蒲红艳
【关键词】三焦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3-0062-01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外感温热病进行辨证归纳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证》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症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初起的外感风热证阶段;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脾胃同居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吴鞠通所述温病的三焦辨证纲领,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辨病变的部位和脏腑,即在上焦属心肺,在中焦属脾胃,在下焦属肝肾。二是辨证候性质,在上焦多为表热证,在中焦多为里热证,在下焦多为里虚证。三是辨病程和病热,温病在上焦为温病初期,病势轻浅,不治可传中焦;温病在中焦为温病中期,即正邪相争的极期,不治可传下焦;温病在下焦为温病晚期,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正气已虚。吴氏在《温病条辨·中焦篇》谓:“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其对温病的脉、证、治均按三焦详加辨析,要求治上不犯中下,治中不犯下,并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著名治疗原则。
除外感温热病用三焦辨证论治外,吴氏治疗内伤疾病亦按三焦辨证治疗,他在《医医病书·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中说:“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补上焦以清华空灵为要;补中焦以脾胃之体用各适其性,使阴阳两不相忤为要;补下焦之阴,以收藏纳缩为要,补下焦之阳,以流动充满为要。……补上焦如鉴之空,补中焦如衡之平,补下焦如水之法。”在辨明三焦的基础上,吴氏进一步提出按脏腑体用阴阳不同分治,如对中焦寒湿,伤在脾胃,又详分伤脾阳、伤胃阳、伤脾阴、伤胃阴,辨证十分精细,论治丝丝入扣。对于内伤疾病的三焦辨治,其用意在于强调按脏腑辨别病位,按脏腑的体用不同选方用药,而入再具有温病传变始终的含义了。
从上可知,吴氏创立的三焦辨证纲领及提出著名治疗论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治。”既适用了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对内伤疾病的辨证治疗有同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后世医家多认为三焦辨证仅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