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文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猪接触性传染病,是在肠道出现单纯增生性变化的基础上引发坏死性、局部性及出血性肠炎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该病以回肠和结肠段的黏膜呈腺瘤增生发炎为主要特征,主要类型有慢性型、亚临床型和急性型。现将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报道如下:
一、流行病学
该病虽已呈世界性分布,但一般只有10%~40%猪场受到感染,受感染猪场也仅有5%~20%猪感染发病,因而该病易被忽视。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感染猪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坏死脱落的肠壁细胞,其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猪群食用了带菌的粪便或被污染的饲料而感染,鸟类、鼠类在该病的传播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但以育成猪和成年猪较为多见,潜伏期为2~3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温度变化等外界应激因素易引起该病暴发,常并发或继发猪痢疾、沙门氏菌病、鞭虫病等,使病症加重。该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可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主要表现在患猪对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迟缓,甚至部分病猪出现死亡。
二、临床症状
1. 急性型。3~12周龄猪较易发病,尤以7~10周龄猪多发,同群猪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主要病症表现为严重腹泻,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无呕吐现象,部分病猪突然死亡。个别病例没有粪便异常,仅表现为皮肤苍白而突然死亡;少部分病例能自然康复。怀孕母猪感染后常排血便而死,少部分母猪可能发生流产。患猪多见皮肤苍白,有别于传染性胃肠炎。
2. 慢性型和亚临床型。6~12周龄生长猪多发,约有10%~15%的猪只发病,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不超过5%。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消瘦,被毛粗糙,弓背弯腰、部分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食欲减退并出现特征性厌食(即表现对食物好奇但又不吃),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状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屑片;病程长者皮肤苍白,部分母猪出现发情延迟现象。慢性型和亚临床型在生产中较常见,如在健康猪群中持续出现消瘦、拉稀、僵猪等情况,就应认真检查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等参数,调查是否感染该病及感染程度。
三、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可见回肠、盲肠、结肠肠道胀满,肠管变粗,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颜色变浅,切面多汁。切开肠管可见肠黏膜增厚,增生部位呈现腺瘤样炎症,有时可见其表面有黄灰色假膜附着,刮去假膜可见溃疡面,肠腔内充血或出血,并充满黏液和胆汁,直肠中则可能有由血液和消化物混合成的黑色沥青状粪便。
四、诊断
该病肠道黏膜增生变厚的典型病变可用于临床解剖诊断,但不适用于活猪的诊断。此外,沙门氏菌病、猪痢疾等其他肠道疾病的临床症状与该病相似,确诊需采用实验室方法,如取肠黏膜涂片,用姬姆萨液染色、镜检,观察到细胞内劳森菌即可,还可进一步作PCR诊断或单克隆抗体作荧光抗体试验。
五、防治措施
1. 治疗方案。细胞内劳森菌经常与猪痢疾的钩端螺旋体混合感染,目前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有较好防治效果,病猪与同群猪必须同时治疗,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慢性型和亚临床型病例可在饲料中投药,每1000千克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300克或泰妙200克,连续使用14~21天,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急性型病例可采用饮水给药,每1000千克饮水中添加利高霉素可溶性粉160克或林可霉素240克,连续用药3~7天,同时每1000千克饲料中添加硫酸粘菌素240克,连续使用14天,此外,急性型病猪及同群猪再肌肉注射长效泰乐菌素及止血药物,1次/天,连用4天,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2. 综合措施。①小心引种(苗)。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种时,一定要到健康猪场引种引苗。②实行全进全出制。空栏时应彻底清除粪污,及时清洗干净生产工人平时用的鞋、衣物,增加出入猪栏时鞋的消毒次数,并且使用非季胺盐类消毒剂消毒。③重点管理好粪便。带菌的粪便是主要传染源,勤捡粪便可以有效减少仔猪或其他猪接触到带菌粪便而被感染的机会。④定期进行灭鼠活动,切断传播途径。⑤平常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转栏、并栏或有强应激因素存在时,要给予适当的抗应激药物进行预防。⑥提前1个月左右使用活疫苗,有一定保护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邮编: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