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七度空间

2009-04-23 02:31马玉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课标文本教材

语文教师的成长首先是专业能力的提升,人格魅力的养成,文化素养的积淀,教学技术的纯熟,自我的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感此,我提出语文教师的“七度空间”。

所谓“七度”,指的是广度、高度、厚度、热度、纯度、活度、亮度。

一是在阅读量的占有上要“多多益善”,也就是专业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积累,多比较,多鉴别。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艺术都广泛涉猎,分类提取,为我所用,用之当用。以我们读书的经验、体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去读书、去体会。毕竟,身教亲于言教。

二是在教材的使用上科学取舍,也就是说钻研文本的高度。教师要通读文本,比较研究,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所需,坚持课标要求,领会编者意图,有取有舍有补有扩。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课标要求讲的,必须讲精讲透,落到实处;课标没有要求的内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需要补讲,讲清讲明;课标没有做具体要求的相关知识,就不讲,或略讲。

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有厚度。新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时45分钟,有的还是40分钟,尚未统一具体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破,这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备课要细、实、活。所以,从目标的确立来看,要“小”而“精”,不贪多,目标清;实施的过程呢,要落得实,点得精;这样,效果才会好,才可能好。保证一课一得,鼓励一课多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对的提升或发展。

四是走进课堂的热度。语文教学的选材是以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的文史哲美、科学、艺术为素材,所以,表现了人间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这样一本“大书”“活书”,不带着感情去教,不带着感情去读,不带着感情去学是绝对不会悟出其中“真味”的。所以,语文老师走进课堂的感情温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某些相关文本的认识程度。因此,教师的情感倾向,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所以语文老师必须是带着满腔热情走进课堂,感染学生。使学生心随情动,观山可以情满于山,望海可以意溢于海,这才是语文课理想的圣境。

五是语文课的纯度。由于学科特点,教材选文的多样性,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把文本上成思想政治课,更不能上成多媒体展示课,还有“一言堂式”的说教课。我们呼唤新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自主的、合作的、共同探究的。这就要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语文味”,读、品、思、悟。可以咬文嚼字,推理判断,想象联想;同时讲求“文学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美读、识记、表述、推理、概括、欣赏等综合文学素养。这一切都一定要以文本为本,从语言分析切入,挖掘内容含义,解读表现手法,学以致用。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语文学习的本真:语言、情感、思维。

六是老师驾驭课堂的活度。我们的老师在占有知识、钻研教材、构课艺术等方面的不同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有的是“讲师”,有的是“导师”,有的是“听众”,有的是“看客”,其实,我们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导演”,他是一个综合的角色。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他要完成多种角色的功能,实现多种角色的转变。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同时,还是发现者、建设者等。他要完成的使命是多项的: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学的习惯,点化学生自学的方法,激励学生勤学的手段等,还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学生课堂的不确定性,问题设置的不确定性,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角度的“亮点”,也都是需要我们的老师相机而动,灵活处理的重要环节。

七是语文课改的亮度。教师定位是新的:双主体意识。教材配置是新的:必修与选修。编排体系是新的:按照“阅读——鉴赏——知识梳理——名著导读”四个板块组织。考核方式也是新的:分为必考和选考。考核内容也是新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朗读、演讲、论辩、积累等等。

课改是“江河湖泊”,观念是“源头活水”,行动才是“久旱甘霖”。在我们自己的“七度空间”世界里,语文学科应该是举足轻重的功能,语文人应该是锲而不舍的追求,语文课堂沐浴着课改的春风,不信“东风唤不回”!

马玉杰,黑龙江大庆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课标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