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三个特征:探究性、开放性、拓展性。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征,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只是提高了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挑战精神,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一、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主动去学,必须让他们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科赞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而探究性学习,由于它的开放性,使学生往往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说话兴趣。
比如,我在上《成功》一文时,想到议论文的枯燥无味,便在导课中设计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勤奋学的故事很多,你愿意给大家讲一个吗?”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很熟悉,学生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待学生讲过之后,我总结到:“大家说的这些故事,都可以作为《成功》一文的论据。”这样,学生们在导课中便掌握了论点与论据的概念和关系,一堂枯燥无味的课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堂。
二、探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
新课标要求,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摒弃了以教师讲、教,学生听、学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契机,使语文课堂真正走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模式。把课堂时间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
例如,有一位教师讲说明文《凡尔赛宫》一文时,事先准备了四幅挂图,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幅图,一起看图,探究,最后派出一位代表,介绍图画内容。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掌握了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而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学习得来的。
三、探究性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和开发这种潜力,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探索、究根寻底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学习中去任意猜测、假设、想象、归类、联系等等,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孙权劝学》时,我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我估计学生会谈到“要惜时”“要好学”,没想到学生说出“要善于规劝”“要虚心听取合理建议”。这些创新答案,是探究学习的结果。
四、探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的挑战精神
新课程的理念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提问也由师问生答,发展到生问生答、生问师答。这样一来,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师生、生生间不断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教师会不断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在互相辩论中趋于统一。
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其中“见”有的书上读“xiàn”,有的书上读“jiàn”,我让学生探究应是哪个读音。学生争执了好长时间,最后一生说:“本文是一篇游记,写的应是作者看到的,因此,应读‘jiàn”。就这简单的一句话,统一了学生的意见。这种合作与探究,让学生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是挑战自我的成功,是探究性学习所引起的。
通过探究学习,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板的读书课堂,课堂成了辩论会、演技场、故事讲堂、实验室……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学生们的思想也活了。探究性学习,真可称得上是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王明珠,教师,现居陕西临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