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摆脱小说教学困境

2009-04-23 02:31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小说文本语文

沈 飞

一、有效预习的概念界定

有效的预习,是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又加入了教师的指导,防止学生在自学中因为盲目没有方向,而影响了自学的效率,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二、高中小说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小说这类文学体裁的学习“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和容纳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求师生完成对篇幅较长、意蕴深刻的作品的深度教学解读,有很大的一个困难。学生和教师都面临不小的挑战,就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其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的限制,只能粗略地浏览文本,无法深入地思考。因此常常关注的是小说的曲折的情节,人物鲜明的性格,忽视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以及语言的精巧润色,更难以达到小说作品的情感迁移,这就使小说的教学无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相应地,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小说阅读水平的深入了解,因此,在小说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死板、教条的缺点:教师通常以自己的教学设想为依据,在教材和教参的指引下,设定教学步骤,对小说进行标准化解读。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硬生生地赶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运用有效预习的方式解决小说教学中的难题

课堂时间的有限抑制了学生阅读的深度,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的缺乏了解抑制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由此又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有效地预习可作为小说教学摆脱困境,还学生主动权,给老师机动权的一种途径。学生在自学中能培养自学能力。学生预习作业的反馈又可以将他们的阅读情况如实地反映给教师,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笔者就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三种小说预习的形式及其实施策略:

1、熟悉文本,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要求学生通读文章,并以书面的形式就课文的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每个学生对文本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质疑,所需要的时间,所思考的角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无法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最佳熟悉文本,引发思考的效果,因此,将这些精析文本的准备工作放到预习作业中,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做好课堂投入学习的准备。例如,在预习《丹柯》时,学生们在自读课文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美的人总是勇敢?”,“为什么用‘颤抖形容‘黑暗?”,“为什么人们不回去战斗?”,“为什么胜利了,那个人却还要踩踏丹柯的心?”,“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丹柯和族人形象塑造的对比想说明什么?”“‘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问题涉及表现手法、情节设计、思想表达、写作背景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预习,使学生熟悉了文本,也使思维向思想的深度和社会的广度延伸。而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反馈疑问,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批阅了学生的《丹柯》预习作业以后,我了解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认识到丹柯是个悲剧英雄,但是疑惑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会成为悲剧英雄?文章中的某些细节描写的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于是,我就抓住,这两个问题来设计课堂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让课堂成为学生注意力的焦点。教学是双边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认识和思维状况是教师这个主导者必须清楚了解的,而预习的书面质疑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

小说作品有着纷繁复杂的头绪,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叙事意蕴,人物形象,社会背景等等。如果教师一味地以自己的、教参的解读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主体地位,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以预习质疑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发挥自主性、个性去深入了解文本,提高学生课堂投入的热情,激发学生课堂投入的兴趣,而且还能为教师掌握好课堂节奏,更加高教率地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深入文本,独立解疑,提高学生解疑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因为教学课时、学生自身阅读水平的限制,仅仅依靠宽泛的书面质疑预习,无法保障学生阅读思考的深度,无法挖掘其学习的潜力。因此,在预习作业中,可以选取理解文本的关键知识点,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书面表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所得的答案是否正确已经不是最终的目标和唯一的追求,关键是学生在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以及在表述自己观点时的书面语言组织。在学习《素芭》时,我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这究竟是喜剧结尾还是悲剧结尾?面对这一个问题,学生都做出自己有理有据地回答。认为喜剧结尾的学生,不仅归纳了文章的写作风格:宁静祥和,还关注到文本中描写素芭婆家的态度的词汇,甚至还展开联想,认为素芭的人类朋友帕拉达帕会给素芭以帮助。而认为悲剧结尾的学生,不仅从文本中敏锐地筛选出看似平静的语言描写中流露出的素芭孤独的悲凉处境,而且还联系了社会背景指出素芭无法逃脱的命运,更抓住了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敲。学生之间的相互辩论,给了教师很好的见缝插针的机会,能在关键的时候,将学生已有的认识及时进行总结提升,真正在课堂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强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个体研读文本时,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之后再进行对话交流和思维交锋,因此,我们就可以将对话交流和思维交锋的准备工作放在预习中完成。所以,预习也应由强调学生对课堂重点形式的准备,转变为要求学生研读理解文本和资料,以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只有带着自己的体验走进课堂,讨论交流时才会展开有深度的思维的交锋。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拓展文本,情感迁移,能够使学生将文本的情感体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预习作业中可以设计,增强学生角色代入感的问题,帮助学生达到阅读的情感迁移。学习《清兵卫与葫芦》时,我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你觉得你与清兵卫有相似之处吗?如果你是清兵卫,你如何处理与人们的关系?如果你是家长、教师,你怎么对待清兵卫?”和文本中的清兵卫一样,学生们也扮演着父母眼中的孩子、教师眼中的学子的角色,同样都有学业重压之下对自身爱好追求的困难,这几个问题就使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同时,引发学生以文本为镜,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进行思考。新课程强调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和落实,强调语文教学要做到“书本世界、现实生活和学生直接经验”的沟通,强调“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小说是将“理”蕴涵在事实之中的文字,它的主题模糊多义。要使学生将其中的理挖掘出来,感悟到,并且移之生活,有很大的难度,单凭课堂上的教学,显得有些单薄,可以借助课前预习的帮助达到效果。所以,预习的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观察体验生活。这不但能构建学生认知的平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阅读体会,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不仅在书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还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可以探索。抓好课前的有效预习,亦是解决小说课堂教学时间紧张,深度不够的方法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是互学、互动,师生合作、平等的关系。新课程不仅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问和舞台,而且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必须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新的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沈飞,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猜你喜欢
小说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