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笔者就大学生文学教育情况,面向作者工作的长江大学全校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多份,答卷学生覆盖全校20多个院系。答卷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湖北籍学生占50%左右,其他为外省市学生。答卷学生分布文、理、工、农、医等各专业,其中有50%为大一年级学生。这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偏重学生曾经的文学教育情况,既大学前的文学教育,兼顾大学文学教育的现状调杳。这次调查虽然只限于一所大学,但它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现实性。这是因为,长江大学是一所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学,所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反映的是全国各地的大学前文学教育的真实状况;长江大学是一所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的综合性大学,与其他大学相比,其办学思路与措施应有一定的共性和代表性。由此看来,本次调查可作相关分析与阐述的重要依据。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大学前的文学教育情况,大学文学活动的现状,对大学文学活动的建议,下面我们将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与分析。
一、大学前的文学教育
涉及到大学前的相关调查主要是第1-6问,每一问有3-4个选项。其统计数据如下:
1、文学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你
A很喜欢,且读得多;B偶尔读,只读有影响的;C很少读
2、你从何时开始自觉地接触文学
A七岁之前; B上小学后; C上中学后
3、哪个阶段,你读文学作品最多
A初中; B高中; C大学
4、高中阶段,你读的文学作品主要来源是
5、文学曾对你的影响主要在什么方面
A生活态度、情感倾向;B知人论世、心理素质;C人生追求、奋斗理想
6、你读文学作品最在意的是作品中的
A形象; B情节; C语言; D情感
注:此项有选二项的。
上述统计数据,无论是科别不同,还是年级不同,但大体趋向却比较明显,据此,我们对大学生大学前教育可以作一些概括与分析:
1、大多数同学阅读文学作品只是偶尔读有影响的作品。这说明在文学阅读方面,许多学生是盲目的,漫不经心的,有时是从众心理与猎奇心理起了一定作用。因为,文学阅读潜移默化的陶冶功能不能立即见出成效,而社会节奏发展飞速,人们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对人的教育培养模式也是重实避“虚”,无论在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没有建立起学生文学阅读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是兴趣使然,是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选择。
2、大多数学生的文学阅读是在上学以后。一个人童年里的文学启蒙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校教育,一是家庭教育。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上学前接触文学作品的综合比例不到四分之一,绝大多数人的记忆里,他们接触文学作品都是上学以后,甚至是上中学以后。可以推测,大多数上学后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开始都来自于语文课本,其后,才有所拓展的。而家庭的学前教育很不得力。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许多学生生长于农村和情况较差的城镇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文化水平与教育意识、社区的文化环境等,都制约了他们早期的文学启蒙;二是生长于较好环境的孩子,早期的教育也不是在文学方面,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其他技能的培养,如学习演奏各种乐器,学习武术、体操等,因为这样的“硬”本领,对于孩子今后就业、立足社会、甚至做一番事业会更有实用价值。
3、成长的需要使得学生自觉阅读文学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精神需求也不断丰富与增长,仅语文课本上与语文教师指定的作品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高中这样紧张的阶段,仍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自发的找一些文学作品阅读,而且高中阶段的阅读量还超过了大学。这种自发现象可以这样理解:教师提供给学生阅读的作品比较少,因为阅读文学作品对在国家考试中取胜的贡献不大,且要耗去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教师即使提供也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一切为高考取得高分服务,这样的文学作品未必符合学生的个体心理和审美需求,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变化,学生自发的自觉的寻找文学作品阅读,既充分体现了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无目的的目的性,又体现了学生的成长要求——情感与心智的发展。
4、学生文学活动的主要收获是情感的陶冶。文学活动的功能是立体全方位的,文学活动是审美教育活动,审美教育的实质是情感活动,情感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核心因素。这里统计的数据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在诸多的数据中,涉及到情感项的比例总是最高的。文学阅读者是在不断的阅读欣赏中,其情感一次次地被激发、被纯化,从而变得更加丰富、细腻、纯净,如冷漠的变得热情、生涩的变得有趣、混沌的变得爱憎分明、麻木的变得敏感,等等,从而使人更懂得喜怒哀乐,有道德感,有正义感,有感动能力,有悲悯情怀,能够血脉贲张拍案而起,求真向善。而这一切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人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二、大学文学教育
涉及到大学期间的相关调查主要是第7-11问,每一问有3-4个选项。其统计数据如下:
7、你现在读文学作品,是因为
A有兴趣; B打发时间; C完成某种任务
8、你现在读文学作品的来源是
A杂志; C文学书籍; C网络文学
9、你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
A发展业余爱好; B休闲锻炼; C围绕专业拓展
10、在你业余所读书籍中,比重较大的是
A文学类; B自然科学类; C社科综合类
11、在审美活动中,你最喜欢哪种形式
A听音乐; B读文学作品; C看电视电影; D参观艺术类展览
上大学后,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学习节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文学教育活动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1、大学文学活动基本上是个人自为活动。数剧显示,校方缺乏这方面的引导,也缺乏这方面的课程学习,学生读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因为兴趣,或者是要打发时间。这里有几个数字特别耐人寻味:大三学生读文学作品主要为了打发时间的比例在调查人员中占了六成,因兴趣的只占了二成多,而大一、大二的却相反,因兴趣的占了六到七成。据此,我们可以粗略描述大学生短短四年生活的基本状态:大一时,对什么都觉新鲜,各种活动也是以积极
主动的姿态来进行;大二时,各种学习任务明显加重,尤其是专业课让人忙碌充实,很少有闲时间;大三时,熟悉了大学生活的学生们有些沉寂了,一部分人变得更加忙碌准备考研,另一部分人则失去了动力,除了上堂课以外(有的人课都不上了),其他时间就有些空虚无聊了,做别的事又缺乏激情与动力,于是读文学作品成了消磨时间的方式之一;大四学生由于实习,绝大多数学生离校,加上找工作、完成毕业论文,他们极其忙碌,文学阅读是一种奢侈了。
2、文学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方式也是如此,传统的读报、读书、读杂志等越来越被人们冷落,功能强大的网络上应有尽有。网络阅读经济、适时、便捷、灵活、开放,所以有八成学生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文学阅读。可以推测,这种阅读是偶尔的,随意的,低俗的,是一种文化快餐,这种缺乏选择比较的、缺失经典文学的文学阅读,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令人堪忧!
3、文学活动只占学生业余活动的很少部分。数据显示,学生们的业余时间更多的或用于发展业余爱好,或围绕专业拓展,即使少量的无目的阅读也大多是社科综合性类的,就拿休闲来说,更多学生选择听音乐、看电影等。可从客观与主观双方面来看。客观原因:一是学生们的学业较重,学生无暇阅读;二是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选择业余生活的机会较多,有些方式比文学阅读新颖、更具吸引力;三是文学阅读对学生的考研、就业等没有直接帮助;四是学校没有文学阅读的相关引导措施,如开设文学欣赏课,开展读书讲书活动等。主观原因:学生缺乏对文学阅读的认识,加上心性比较浮燥,难以静下心来呆在文学之地。
三、大学生对大学文学活动的建议
涉及大学生对校园文学活动的建议只有四问,主要就文学活动的内容与实现途径作了一些了解:
12、大学生文学活动有多种形态,你喜欢哪一种
A阅读文学作品; B话剧表演; C朗诵; D故事会; E自己创作
13、你认为大学生的文学教育途径最好是
A安排相关课程; B有布置的课外活动; C课余自由安排
14、谈谈哪部文学作品对你影响最大?有何影响?
出现频率最多的有七部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西游记》、《飘》、《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其他的还有林林总总的中外作品,其中名作居多。至于影响,有使人的某个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改变的,如更加勇敢、更加宽容等;有使人树立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如以追求某种事业为人生乐事等;有直接使自己改变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如怎样改善与他人的关系等。
15、你对当前大学生的文学活动有何建议。
建议汇集:增设文学类选修课,开展话剧形式的表演,开展文学作品讨论会,增设大学语文课,开展朗诵比赛,鼓励学生文学创作,成立读书会,交流读心得,开展与文学相关的知识问答竞赛活动,浓厚校园文学氛围,成立文学协会,创办校园文学刊物……
本部分主要通过大学生当前的状态与意愿了解其对大学校园文学活动的要求与建议:
1、中外文学名著仍然是对大学生们影响最深的,也可以说是最值得引导大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虽然学生们所举的书目非常繁杂,有传统的经典名著,有现代派名篇,有名人传记,有现当代作品,有与时代生活联系密切的,有侦探的,有武侠的,等等。文学作品不分类别,只要有一定的艺术魅力,都会对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产生影响乃至震憾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多藏各个时期、各种类别的文学著作。
2、要求文学活动形态的丰富多彩化。大学生的个性有别,对文学活动的形态的兴趣也有差异。比较多的人喜欢阅读,也有不少人喜欢表演、朗诵、创作等,学校应采取措施,提供更多的机会,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文学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在这方面,学生们提出了众多措施与建议,如上所录,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与适用价值。
3、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文学教育应区别对待。第13问中有个几个数据令人思考,在“有布置的课外活动”和“课余自由安排”的选项中,大一与大三的学生的选择很不一致,大一选择课外自由安排的占70%,而大三的只25.8%,对有布置的课外活动,大三的选择高达61.3%,而大一的却只有20%。这种情况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要求充分释放压力、挣脱束缚到沉静反思、有所觉悟。可以这样解释,大一学生,由于刚从高考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其要求得到充分的自由,再不愿受种种限制束缚,强烈要求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安排课余时间,经过了几年的大学生的大三学生则不样了,当他反思几年自由的、也可说是盲目的课余活动,发现收获不多,尤其是一些自我约束较差的学生会这样反思,如果当初学校和老师对课余活动作一些安排和布置,效果也许会好一些。事实也应该是这样的。
通过本次大学生文学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作这样简洁的表述:当今大学生的文学教育比较薄弱,从家庭到社会,从小学到大学,从主体到客体,文学教育被边缘化了,而学生对文学教育有天然的向往。文学教育是陶冶性灵,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重视科技教育的今天,如何使科学教育与文学教育并重,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各教育机构、教学主体、教育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该项调查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严运桂,女,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