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敏
美国的环境设计教育在世界上是比较著名的,它最大特点是具有一个完整合理的教程体系以及一系列帮助完善这个体系的方法和原则。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学生毕业后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水平的重要保障因素。纵观当今美国的设计教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从“包豪斯”的课程设计发展而来的,而各国的设计教学在课程的设计上或多或少都在延续或创造性地发展这一课程体系。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新形势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昨天和今天,基于包豪斯环境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是比较科学,也是比较系统的。
客观辩证地理解包豪斯教学课程中的环境设计教育
包豪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bau(建造)和Haus(房屋)两词合成。1919年,包豪斯由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现代建筑的奠基人沃尔特·格罗佩斯建立。该学院以包豪斯为基地,把学院从一个子虚乌有的空洞观念变成一个坚实的设计教育基地,在19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并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源地。包豪斯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与最大化。
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包豪斯自身存在的难以掩饰的缺陷也被同样带进了相关专业的各个课堂。
第一,包豪斯建筑设计思想。包豪斯的建筑思想最终体现在它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上,而这也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在1919年的《包豪斯宣言》中有这样一句: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但包豪斯的真正影响不在于它的实际成就,而在于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它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它还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在革新方面,它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并积极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
从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中,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包豪斯的思想要求设计人员“懂得营利的目的”,最充分地利用时间和生产设备,服从严酷的现实,艺术性地设计工作,只不过是生活要素的必要组成部分。通俗点讲就是,生活重于艺术。因此,当包豪斯变成利益的代名词时,其现代、简约、顺其自然的特点已经丢失了。
第二,包豪斯建筑设计原则。包豪斯的观点一直认为,艺术与技术应保持高度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在《全面建筑观》中,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还这样写道:“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期,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下破碎了,新社会正在形成之中。我们的设计必须发展,不断地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形成其形式,绝不只是表面地追求‘风格……”
包豪斯在1922年对课程安排做出了调整,这是为了支持学生在工业(craft)和艺术(art)两个方面的综合探索。在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学生在面对每一个设计任务时,各设一个工艺师(cra-fts man)和一个艺术家(artist-master of form)他们两个人将共同来指导和支持学生完成设计任务。此种教育方式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艺术方面的教师没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去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二是当工艺师面对艺术家提出的困难时,有足够的创造力,并且可以解决艺术家遇到的困难。
对于包豪斯所推崇的这样一种设计原则,其缺点也非常鲜明。比如包豪斯积极倡导为普通大众的设计,但由于包豪斯的设计美学抽象而深奥,只能为少数知识分子和富有杰出思维的人所欣赏,缺乏必要的普遍性和推广性。时至今日,不少包豪斯的产品仍价格高昂,只能被视为一种审美水准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如米斯的巴塞罗那椅就是典型的例子,售价达数百美元。
第三,包豪斯的“风格化”。风格是一种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包豪斯当然也不例外。包豪斯对设计的要求,是它被“风格化”的主要原因。其一般要求是:形象上它不采取模仿任何一种风格样式,也不作装饰点缀,只是采取简洁和线条分明的设计,每一个局部都自然融合到综合的体积的整体中去。这样的美观效果是同样符合我们物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它在不模仿任何风格样式的同时就已经不自觉地创造了另一种风格,思想和形式的确立应该是风格形成的必然性的体现。
在缺点方面,包豪斯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图形。例如,它倡导“立方体就是上帝”,无论何种产品,何种材料都采用几何造型,从而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有时甚至破坏了产品的使用功能。体现了一种冷漠的、几何形态的、非人格化的、理性主义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渗透在包豪斯的产品、平面、纺织品设计中,成为包豪斯的特点标记。这说明包豪斯的“标准”和“经济”的含义更多是美学意义上的,因此所强调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
回顾:积极推崇以“技”为中心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近60年时间里,设计的终极目的被认为是通过设计师的辛勤劳动及专业知识来完成设计任务,进而为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设计作品。这一设计理念的直接影响就是把“技”这一层次推上了设计工作的中心环节。设计艺术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设计的过程离不开实践环节,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对“技”的要求与重视都提到了相对空前的高度,一切的理论与实践都紧紧围绕“技”来展开。
一是突出环境设计教学中技术的比重。包豪斯的成果之一,就是对于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安排比例,强调学生在工厂中动手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学院与企业的密切联系。环境设计教学在基础部分应该解决的是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以及对于技术工艺的了解。学生越早接触设计材料和工艺,就会越快了解他们将来所要面对的技术问题。因此,在不少高校里,一年级的课程就安排了材料和技术的内容,比如学生通过动手给自己做工具箱,学习使用各种电动工具了解一些常见的材料特性,以及各种材料的连接方式。在美国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的教育实践中也证明,在车间或操作间获取到的感性认识远比单纯摆弄一些材料要快得多。
包豪斯主义的后继者认为,我们不能把学生在车间的教育仅仅看作是对于手工艺的培养,学生在车间里得到更多的是对技术的认识,对材料性能的了解。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在任何年代都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只是做一些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练习,这不仅是时间上的巨大浪费,还会造成培养对象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和发展的后天畸形。
二是突出设计表现和绘画技法的结合。设计表现是学习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门课。和其他设计一样,这一学科有一个
不可避免的再表现的过程。绘画技法的掌握和制图的能力决定了学生对于设计的阐述和与他人交流的可能性。这对于学生有更实用的意义。
根据包豪斯的课程安排结构,对不同设计学科的学生,绘画技法掌握的标准是有区别的,就是对“技”的要求与掌握层次的不同。教授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绘画基础的教师。也是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人员,而并非绘画艺术的人员。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学习插图设计的绘画技法的掌握是为了训练他们对于空间节奏、尺度等的准确表现,那无疑是本末倒置;技法的纯熟与否,作品的美学价值有多少,都是次要的。有针对性地对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绘画训练才是各高校开设此专业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必须增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让设计与技法得以实际体现。使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便缩短“虚拟设计”与“实务设计”之间的距离。从上可以看出,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技”在环境艺术设计框架中的地位是突出和超前的。
现状:紧紧抓住“艺”这一灵魂拓展设计的形式与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长期性、全过程性的工作,仅仅突出“技”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只能提供一时的实用性,而丧失了永久的艺术性和社会价值。用“艺”主导方向,艺技结合,成了现今设计师们的通用手法。
首先是夯实“艺”的基础。后来的设计师们认为,没有对环境艺术的认识,不了解最新的设计艺术风格,不清楚各造型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对环境设计的制约及影响,就不能够保证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而这些基本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掌握,全靠单一的专业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学生只有通过选修相关或边缘学科知识,才可以使自己将整个体系的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系统。在基础课程中由教师对学生的单方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应该在选修课程中转化成教师与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绝对的灌输。
环境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这是对基本理论的延伸。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超前的设计理念,熟练的设计技巧,还能熟知材料、工艺及科学技术在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注重“艺”实现过程的多样化。在基础教学阶段,尤其在如今的高校培养过程当中,这一点更多的是通过选修课程开设的多样化来实现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与选择应该是泛化的,针对性太强的结果,就是反而没有了针对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个老师开设的选修课题中,除了有明确的方向之外,课题还经常是探讨和研究性的,涉及的方向应该既包括理论方面,也包括技术方面。
我们纵观整个包豪斯体系的发展过程,不管是格罗佩斯的理想主义,还是迈耶的共产主义,或是米斯的实用主义,这些都无一不继承和发展了对人的需求、对科学技术的印证、对知识的包容的追逐和兼容。近年来,国际上对于环境设计的讨论在设计师中逐渐热烈,环境设计逐渐被认为是一个综合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设计,它与人的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建筑设计。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其他专业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被列在环境设计选修课中。无论从概念上还是技术上,以往的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复杂多变、充满信息的环境了。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设计手段的不断革新,职业更迭的不断加剧,这些都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对相关选修课程的择优汰劣愿望也日益紧迫。选修课程的多样化,既是迎难而上的利刃,也是设计教育的一个方向。
作者简介:
陈敏(1969-),男,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学士,1994年北京服装学院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