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违背新课改理念的几种不良倾向

2009-04-21 09:45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教材

奚 彬

新教材在课程设计上较原有的教材进步了许多。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新课改与新教法的要求,处理好有关的教学问题。

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发现,有些数学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吃的不透,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出现了许多违背新课改理念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问题一:教学模式单一

一次课改会议上这样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教学要求不相适应,我们要积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于是,很多老师纷纷仿效,积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本来并没有错,问题是部分老师只要看中一个教学模式后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什么内容,不看什么课型,一律采用这种模式上课,要么是每一堂课都是“先学后教”,要么每一节内容都是“四标教学法”,其实指望一种教学模式能包打天下,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的,也必定使学生厌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宜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就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什么教学模式对学生有利就采用什么模式。

问题二:弱化了教师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讲解

现在,“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是越来越少了,这一点值得肯定。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很多的优秀教师已经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能够顺应课改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出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这就是课堂出现了“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地增加,而教师的讲课却越来越少。试问是不是就以此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认为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能自学教材,而忽视了教师的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导”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认识点上的误区。我们认为,指导教改的理论应当建立在“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型理论,并以此指导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新大纲,树立新理论之后,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该摒弃。但是,若是该讲的也不讲,或是不敢讲,甚至“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象只要讲了,就有注入式嫌疑。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后,学生既没有“学会”,也没真正“会学”,却留下了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而很多实质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没能得到传授。

新课标反对的是“满堂灌”,而不是排斥讲授法。学生探究和老师讲授在课堂学习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使用,在接受中探究,在探究中接受,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问题三: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忽视了通性通法的教学

其含义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补充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乎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正是因为如此,高考考试大纲曾多次限制这种无限扩充知识面的行为。

在教学中,这种补充的公式或方法往往只对一些极其特殊的问题有效,方法缺乏普遍性。久而久之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不断地套公式、套题型,一旦试题稍加变化,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而且这些补充的众多公式与方法大多是不加证明的——因为时间不允许,更没有探索、分析、比较的发现过程,学生大多是凭记忆死记它们,这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这样的学生会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吗?

应该说明,笔者并不是一概反对补充一些公式,如果那样,就好比只用小米加步枪打天下。笔者认为,教学中应首先加强通性通法的教法,其次适当补充讲授一些知识,而且应把握几个原则:第一要有节制;第二要视学生的情况;第三要视教材的情况。像函数的值域的求法,教科书没有提供任何方法,教学中要适当补充;第四对于少数必须补充的公式和方法的探索,发现和证明,要有学生的参与,不能直接给出。

问题四:施教不因材

由于学生的基础及智力结构的不同,也由于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去向不同,只有极少数学生会继续数学专业的学习。因此,高中阶段应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当然对我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一下子改变教材及高考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要强调的,在教材、高考试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仍然是有所作为的,前几年就有报道说上海建民中学就有这方面的探索,他们在不改变传统班级设置的前提下,高中数学上课分为A、B、C、D四个层次,相反我们还有相当多的高中数学教师,不管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情况,眼睛只瞄准高中数学一百六十分的试卷,把学生当成容器。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加以区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这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正确的判断,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要正确把握教材与高考大纲。

问题五:课堂表扬随意,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应该承认,教师的赏识性语言,能使学生由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得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问题是部分老师课堂表扬太随意化,甚至面对课堂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考虑如何启发学生,而是来个“棒棒棒,你真棒”,总是认为学生一被赏识就被感动,学生马上就会有进步。可惜,这样的方法只是对部分学生起作用,学生各有各的问题,想用千篇一律的赏识解决形形色色的复杂的教育问题,显然是不行的。对赏识不能迷信,赏识有时会使少数学生骄傲自满,过度的赏识会导致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学生经不起挫折,赏识学生是教好学生的一个必要和重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没有赏识不行,光有赏识也不行。课堂表扬也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当然,在实施新课程中,由于大家都在探索,出现的问题还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领会新课程的精髓,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误区。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教材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教材精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