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卫
现今大多数城市小学生学习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路上还有长辈护送,想要“出点格”都不太有机会。因此,一旦遇到习作,很多学生会觉得没有新鲜事可写,对于那些“习作困难户”更是如此,每每拿起笔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写什么”不仅是习作困难生的坎儿,也是习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犯怵的事儿。难道“金色的童年”真的沦落到如此灰暗的地步吗?并不见得!关键是没有激活学生那颗敏感的心,没有擦亮那双独特的慧眼,很多值得写的事情在淡漠中溜走了。小学中段是规范习作的起始年段,指导学生体悟作者选材的手法,引导他们留心生活中的新鲜题材,培养对“写点”的灵敏度无疑是小学中段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一、以小见大——让习作题材具有意义
“以小见大”是人教版中段教材中许多课文的主题表现方法。如三下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四上的《搭石》,四下的《中彩那天》、《尊严》等,这些文章都是用小事情来表现大主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村民乱砍乱伐,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告诉人们: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搭石》在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感人情景中洋溢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不起眼的平常事中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中彩那天》、《尊严》等课文亦是如此,通过一件小事,一个生活中的片断,来揭示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生的习作题材也应如此,并不是要选择大主题、大制作、大手笔,而应该用心去欣赏生活,审视生活,感受生活。把生活中那些经常发生的又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事件挖掘出来,从“小”事中发现“大”主题,从小处出发,小处着笔,发自真情地书写生活,自有动人之处。
例如,学完《搭石》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哪些习以为常的但却体现人间真情的事物呢?让我们用心灵去寻找,去发现。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体验生活后,教师再组织交流,此时学生反馈的习作题材是生动鲜灵的:小区公园的长椅承载着居民们的爱——晚饭后出来散步的人们会互相谦让,椅子螺丝松了主动告诉物业管理人员;居民楼的电梯装载着邻居的爱——看到有人拎着东西,主动帮助摁楼层号,电梯上行下行时,都会主动看看是否还有人要上下再按关门键;坐公交车时,公交车满载着乘客和司机的爱——上下车乘客之间的谦让,司机耐心等待后面挥着手赶来的乘客……
二、身体力行——让习作题材可感可知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习作亦是如此。纵观中段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很多都是作者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后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后的激情之作,如陈淼的《桂林山水》、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碧野的《七月的天山》;有的是对平时生活有感而发,如《搭石》、《乌塔》;也有的是长期的观察和发现,如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等等。文章有的写人,有的记事,有的写景,有的状物……虽然写作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真人真事真情景!这个“真”字,就透射出文章内在的真情实感。
利用课文指导学生习作题材的选择,也要落在这个“真”字上。 “作文教学要实现本质突破,必须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是真实的、丰富的,是学生切实的生活乐趣所在。发掘出每个学生各自生活之趣,引导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作文才真正回归心灵,回归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引导学生发现、体验自己的生活之趣,远比所谓的技能、技法指导重要得多。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口语交际习作”是让学生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课文阅读教学充分感悟作者对这些动物的喜爱之情,领会各自不同表达方法后,进行“口语交际习作”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整体回顾整个单元文章的习作特点:为什么作家能把这些动物写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敬?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动物已经走进作家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员,作家们的心里涌动着一股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之情,才能做到情感在字里行间肆意流淌。作为读者的我们正是与这种真情共鸣,才会在眼前浮现出这么一个个可爱鲜活的生命形象。可见,要写出与众不同的自己喜爱的动物,一定要和作家一样,走进动物的生活世界,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它们,通过揣摩它们的心理去感受其内心。然后再让学生深入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最好是自己饲养的动物,一边观察,一边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学着写下来。最后回到课堂进行口语交流习作练写。学生有了充分的情感储备和素材准备,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写起来文从字顺了。
三、标新立异——让习作题材与众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特点。按理说,学生的生活不同,在习作中选取的材料也应因人而异。可是,现在中段学生的习作却经常会出现同一个调调,有的甚至选取的事例都完全相同。难道学生一定是在抄袭或仿写吗?也不尽然。其实,这和小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小学生求同思维占主要地位,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所以在习作题材的选择中容易出现走套路、走老路的现象。
人教版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主题来选文的。同一组课文中,主题相同,但选材不同、角度不同。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就是围绕“生命”这个主题展开的。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才10来岁,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组课文都是通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事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生命生命》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在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有新意的习作题材时,首先可以对单元课文的题材进行汇总和分析,体会选材不同的奇妙和趣味;然后围绕习作的主题在自己的生活中收集题材;有了大量的题材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甄别,哪些比较陈旧,大家写得比较多比较泛的;哪些是比较有新意的;哪些可以换个角度写的。题材筛选好以后,努力唤醒题材在脑海中的画面感,最后进行自主习作。
如写学生最熟悉的“我们的学校”,教师可引导学生列出不同角度的题材:以写人为主的,写自己的老师、同学、校工、保安;以写事为主的,在学校里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课堂上发生的事,活动中发生的事等;以写景为主的,校园的一角、校园的春夏秋冬、学校的操场、我们的教学楼等等。这些不同角度的题材,你的记忆中有什么与他人不一样的事例和发现吗?确定具有新意的写作材料后再进行习作。
如果教师能经常开展“标新立异”的题材选择训练,那么学生肯定能打破习惯的、雷同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习作题材选择之路,写出与众不同的习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主动把课内阅读和习作指导紧密结合起来,用好教材,用好文本,努力开拓学生的作文视野,让学生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