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数学课堂“情感化”

2009-04-21 09:45徐小娟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情感化情感数学

徐小娟

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尝试,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诱发,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打下基础。在课程改革新观念的指引下,笔者做了大胆的尝试,把“情感”带入课堂。

一、以关爱为主线,创设学习数学的“安全感”

传统观念下的教学,学生总觉得老师比他们懂得多,高明得多,这种感觉使他们害怕向教师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并且时时处处感到“不安全”;反过来,教师也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可能会把学生的提问当作是对自己的知识、品德、权威的挑战。这种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无形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了一道心理鸿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而远之的防范心理,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平等沟通,把学生置入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是学生情感的感染者、引领者。在转变自己的旧观念同时,更应树立良好的情感,从心理上作好适应新课程、新理念的准备。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要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孩子是“平等生命个体”的观念,学会“蹲下来看孩子”,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还必须树立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发自内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激励的意识,学会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去发现、赏识他们的优点与进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爱。当学生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且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关心和同情,要把微笑带进教室,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

教师只有在自身形成良好情感的影响下,投注学生以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安全感”,进而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其他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

二、以成功为载体,给予学习数学的“满足感”

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学习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低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情感波动大,对任何感兴趣的事和物,都愿意试一试,探个究竟,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失败,丧失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要知道,谁都会对成功的事情感兴趣,容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儿童更不例外。因此,身为教育者,就必须随时随地地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评价的方式等,乃至自己的一点一滴的教学行为上,都需渗透“成功教学”,注意激励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让他们一次又一次接受成功的同时,体验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笔者常以开展“开火车”、“抢答”、“夺红旗”、“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题型难易程度不等,对待学差生能做到“优待照顾”,这样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被老师表扬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再把这种快乐的情绪带到课外,延伸到下一堂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不是每个老师所乐见其成的吗?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学生终究是学生,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目光来衡量他们的对与错,以数学家的标准来判断他们的正与否。应摘掉“近视镜”,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每道题、一句话,甚至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中去发现学生求知的闪光点,做一名“千里眼、顺风耳”,于细微中捕捉学生的成功之处,以成功为载体,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愉悦其整个身心。

三、以突出数学价值为手段,唤起学习数学的“责任感”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自然界和社会中到处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数与形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能否渡过这一天。实验后,学生交流体会时谈到:打电话、看电视、换频道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数学在生活中太重要了。由此可见,学好数学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因此,在安排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时,不能只囿于课本知识,而应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社会的各行各业,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开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手脑活动的频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魅力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且能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激发学好数学的责任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就十分重视情感因素,他认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如果老师能从学生内在需要和心理过程出发,致力于“数学式的精神关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愉悦身心,那么,学生就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和一种责任。

猜你喜欢
情感化情感数学
面向青年“蚁居族”的交互艺术装置情感化设计研究
情感化办公空间
情感
台上
用情感化设计点燃学生设计热情
用户服务门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