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诉求,人类的夙愿

2009-04-21 03:59
台港文学选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工征文

杨 斌

实现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改善民生,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倡导和谐、呼唤爱心,既是时下人人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泛文学写作的重要题材,为此我刊“原创特区”栏目于2008年4月至12月,举办了以“身边的民生”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征文启事刊出后,来稿源源不断,至年底截稿时,共收到应征稿件七百多篇,其中电子邮件投稿五百多篇。大量来稿饱含着作者的创作心血,再次架起编读之间沟通的桥梁,体现了应征者们对征文命题的肯定和对民生诉求的注视,令本刊同仁欣慰不已。

经由认真斟选,本刊于2008年6月至12月号的“原创特区”栏目先后选登了二十一篇作品,以飨读者。由于版面所限,未能刊登更多征文,编者虽深感遗憾,也只能忍痛割舍。

近期,我们对所有稿件进行初选、复评和终评。初选和复评由本刊编辑部承担,以百分制打分,并经严格细致的评议,筛选出17篇入围作品。终评则聘请资深编辑及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委们本着严谨、公正、以质论文的原则,各以百分制打分,而后再以综合评分定等次的办法,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孙中山先生曾对“民生”作精辟概括: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是“人类求生存的问题”。征文总题设为“身边的民生”,顾名思义,要求真实反映当下社会老百姓所关心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以切近的笔触,真实记写身边的见闻,体现人文关怀。从来稿情况看,大量应征作品对广大民众所关注的各类民生问题均有所体现。

另外,根据“征文启事”要求,稿件须是未曾公开发表的叙事性原创作品,即以记叙文为体裁,围绕具体事件展开描写,用事实说话,以体现作品的中心主旨,这也是“原创特区”栏日对作品可读性的一贯要求。遗憾的是,许多来稿作品尽管语言精彩、结构严谨、事例典型,却将笔墨耗费在想象、议论上,对事件的描写几近阙如,或蜻蜓点水,或仅作结局的交代,脱离了本次征文的体裁要求。而《平安电话》(12月号)、《海岛清甜水》(6月号)和《目睹扒窃记》(10月号)等作品在“叙事性”方面则较为出色,能以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自身逻辑,选取典型情节来说话,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民生问题不仅为党和政府所关心,下大力气来为民办实事(如《海岛清甜水》),还是社会人心之所系。《平安电话》一文取材于现实生活,讲述了某处一个民工每晚定时到公用电话亭总是拨一个相同号码后,立即挂断的怪事。这一异常举动令老板娘刘嫂心存疑问,在派出所人员协助下,才发现事因民工穷困,只能以此为暗号,以有限方式向家人报平安。民工的囊中羞涩和对家人的情感联系触动了刘嫂,她主动不收费,让民工打电话回家和妻子好好通一次话。文章能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中心主旨——弱势群体的艰辛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展现出来,并将人物心理融入事件。生动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表达了真情实感。《竞买自行车》、《葬父》等篇异曲同工。

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刻写弱势群体的精神风貌和人格诉求的佳作成为本次征文的一个亮点。弱势群体并非都是被动地等待帮助的接受者,而有着他们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我记住的瘦方脸》写了一种人:他之所以是弱势中的弱势者,除了进城务工先来后到的原因外,更主要是源于他在竞争的时代保持了善良的品性。《反装的猫眼》里的打工者虽然不必花太多的力气就能取得报酬,但人格尊严的维护显得更加重要。在这样的事件里,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就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老百姓已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获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等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求。从本次征文的稿件来看,更有许多当下民生热点问题被广泛关注。如《社区干部王路》(6月号),讲述大学毕业生应聘求职的坎坷经历;《卖西瓜的文人》(8月号),以一个改行卖西瓜的落魄文人为对象,勾勒再就业的不易和时代变革促进下的角色变换。而《有车方知家底薄》(9月号)和《为买车找个理由》(12月号)叙述的都是“有车一族”的酸甜苦辣,涉及时下人们的消费理念,无论是不切自身实际的盲从,还是为了节省小付出而舍得大付出,都反映了新时代新的民生需求,其中有困惑,也有激情。

在现今物质欲望高涨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是欲望如脱缰野马,富者餍足;另一方面是还需抑制如锁禁的病患,贫者难争。人性和人的基本权利问题在新的层面被触及。《张三的夜晚》(11月号)写的是城市农民工,以细致真切的笔触,描写其因居住条件的困顿而压抑人性,表达了民工对正常家庭夫妻生活的渴望,读来令人同情唏嘘。

在众多征文来稿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作品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民生问题,以一个事件为主体叙述,表达多向度的写作意图。《谁偷了母亲的钱?》(9月号)不仅仅涉及时下人们关心的养老保障问题,还反映了农村银行(信用社)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等社会问题。《王二的困惑》(12月号)巧妙地通过主人公王局长在“无车日”骑自行车上班,被记者采访这一特殊经历,将民众的环保和公德意识同特权思想进行对比,此外还表达了民众对当前某些新闻媒体只注重被采访人物的官阶,而忽略了新闻背后民生尚难的不满。

如果三十年改革开放是一首壮丽史诗,“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诗眼”;如果三十年风雨历程是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撼人心魄的“主音”;如果要为科学发展描绘一幅远景画卷,“民生”也依然是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身边的民生”征文活动虽然已落下帷幕,但全社会关注民生、期盼和谐的心愿仍将持续。我们真诚祝愿祖国的明天更辉煌,老百姓的生活更美满、笑容更灿烂。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工征文
“图图话话堡”征文
下期征文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谁更老实?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