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小麦品种混杂退化原因及预防措施

2009-04-21 06:44辛洪梅丛万彪
消费导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春小麦预防

辛洪梅 丛万彪 马 兰

[摘 要]全面分析了春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系统概括了科学预防措施。

[关键词]春小麦 混杂退化 预防

春小麦品种混杂是指某一特定品种群体中,混进了非本品种的种子或个体。春小麦品种退化则指品种群体内部分个体出现了不良变异,丧失了品种原有的典型性,使品种的丰产性、优质性及抗性变劣。品种混杂与品种退化是品种群体性状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混杂可以加剧退化,二者常常相伴而生。品种混杂与退化的共同特点是,品种纯度降低,植株生长高低不齐,成熟早晚不一,抗病虫性和抗逆性减弱,产量及品质等经济性状变劣等。

一、春小麦品种混杂与退化的原因

(一)机械混杂 春小麦种子繁殖全过程中,在种子处理(如拌种、包衣)、施肥(指未腐熟的麦秸)、播种(尤其是机播和撒播)、补种、收割脱粒、干燥、贮藏、加工、运输等作业时,使繁殖的小麦品种中混进了其它小麦品种的种子或其它作物和杂草的种子,这种混杂现象称为机械混杂。人们不能严格按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是导致机械混杂的主要原因。同时,上年小麦种子的自生苗和野生小麦,也是机械混杂的重要来源,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生物学混杂 又称为天然异交或自然异交。春小麦虽属自花授粉作物,但大多数品种具有开颖授粉的特点,花粉传播距离可达200m以上,因此不同小麦品种相邻种植时,很容易发生自然异交, 春小麦的自然异交率远比大麦、水稻、大豆等其它典型自花授粉作物高得多。有些春小麦品种由于颖壳开张角度大、持续时间长,自然异交率大大提高,成为导致该类品种混杂与退化的主要原因。除了不同小麦品种群体间的生物学混杂外,同一小麦品种群体内杂株、劣株也会与典型株发生生物学混杂。小麦发生自然异交后,当年“异交种子”很难识别,无法剔除,次年长出的“异交植株”,由于母本是本品种,在长相及生长发育节律上与该品种相似,也不容易被识别拔除,造成下一年进一步混杂,从而产生“今年杂一粒,明年杂一株,后年杂一片”的局面。

(三)剩余变异 一般来说, 春小麦新品种开始推广时,群体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纯系,个体间在遗传性状上仍存在一定差异,在以后的繁殖过程中,如果不继续加以选择纯化,任其自然分离,经过不断积累,则会出现更多、更明显的变异。杂交育成的春小麦品种群体内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剩余变异,成因主要有:(1)由亲缘关系较远、多亲本组配的杂种后代,遗传基础复杂,性状不易稳定;(2)育种过程中,仅注重目标性状的选择,而忽视其它性状的选择;(3)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较易纯合,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易纯合;(4)分离纯化世代有限,新品种出台过早;(5)品种群体不是来自一个单系,而由多个近似单系混合组成。

(四)选择影响 包括不正确的人工选择和不利的自然选择作用。在春小麦种子繁殖工作中,特别是在原种繁殖过程中,如果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对春小麦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了解不够,不能按本品种的典型性状进行正确的选择,或者因责任心不强,遗漏较多的杂、劣株(穗),都会造成品种混杂退化。栽培环境对选择鉴定效果有重大影响,优良栽培环境有利于小麦品种性状的充分表现,是进行准确选择的客观要求,不良栽培条件不仅不利于准确选择鉴定,而且会加速小麦种性的退化。在自然选择作用下, 春小麦往往朝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发展,如秆高、穗小码稀、结实性差、早熟的个体逐渐增多,丧失原有的丰产性和典型性,造成混杂退化。

(五)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就春小麦某一基因而言,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一个春小麦品种具有很多性状,同一性状往往又有多对基因控制,基因总数量很多,一旦发生了不良的基因突变,如不加选择和淘汰,任其发展,也会导致品种混杂退化。春小麦的大多数性状多属于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某一微效基因发生突变后,对性状表现影响较小,甚至很难察觉,但微效基因通过多次分离重组可以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也会引起较明显的性状变化。少数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发生的显性突变较易剔除,但发生的隐性突变在纯化前不能表达,在品种群体中始终处于潜伏状态,则很难彻底清除。春小麦是异源六倍体作物(AABBDD,2n=6X=42),也会产生染色体畸变,如产生单倍体、缺体等不正常变异。总体而言,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是目前我国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两大主要原因。机械混杂与生物学混杂又往往交织在一起,机械混杂混进的异品种小麦种子,为品种间的相互传粉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当代异交株及其分离株又与品种群体内的其它个体再次发生天然异交,如此循环往复,必然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混杂退化。

二、春小麦品种防杂保纯的主要预防措施

(一)高度重视,从严管理 春小麦的防杂保纯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好种源供应、基地建设、去杂去劣、种子检验、加工营销等每一个关键环节,应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春小麦原种及良种质量标准,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禁不合格的春小麦种子进入市场,对出现的春小麦种子质量问题从严处理,切实保护品种培育者、种子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和种子购买者的合法权益。

(二)采用科学良繁体制 借鉴发达国家种子生产经验,结合我国近年研究成果, 春小麦种子繁育可以采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即首先由育种家直接生产育种家种子和原原种,然后由原种场繁殖原种,最后由良种场或特约良种基地扩繁良种并作为生产用种提供大田种植。在从育种家种子到生产用种的各级繁殖过程中,都有严格的防杂保纯措施和种子检验制度,最大程度地降低春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机会,能够确保种子的纯度和质量。

(三)集中连片,安全隔离 实行“一基地一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最好采用自然屏障或空间隔离,避免异品种传粉,也可在繁殖田周围种植油菜进行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选择繁殖田时,要避免不同春小麦品种重茬连作,实行轮作倒茬(最好水旱轮作),防止前茬春小麦和野生小麦引起机械混杂,同时在繁殖田禁施未腐熟的麦秸肥,并且采用统一播种、收获、晒种、贮藏和加工,防止人为引起机械混杂。

(四)严格去杂去劣 在认真观察和掌握春小麦品种典型特征特性的基础上,分清杂株、劣株,其主要类型有大麦、燕麦、节节麦、野生小麦、异品种株、异交株、退化株、畸变株、病株等,要求能够准确快速作出鉴定,然后彻底拔除,对暂时辨认不清的“疑株”,也不放过。一般在春小麦幼苗、拔节、抽穗和成熟等关键时期进行多次去杂去劣,拔除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开花前全部完成,不让杂株、劣株在田间散粉,避免与正常株发生“群内异交”,更不致于因春小麦生长后期万一发生倒伏而无法进行去杂去劣。要求整株拔除,带到田外,避免造成“重新混杂”。

参考文献

[1]李君,小麦种子的混杂退化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现代化农业,1997:(12)12~134

[2]房业英,李洪树,李纪同,小麦杂株类型与田间纯度仲裁鉴定,种子科技,2000:(6)343~3445

猜你喜欢
春小麦预防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西藏春小麦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优质春小麦新品种“藏春11号”选育及多点试验示范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西藏高寒地区春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
春小麦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和春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