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
[摘 要]面对经济海啸席卷全球的危急局势,各行各业应该尽快调整企业内部管理,在宏观经济萎缩的市场环境下,制定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创新竞争优势,加强团队凝聚力,才能保证在行业“大洗牌”的动荡中屹立不倒,为企业谋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经济危机 企业文化 管理 成本
作者简介:徐琳,女,满族,中共党员,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06级全日制本科在校生,曾获奖项:大连市三好学生 多次获得校综合奖学金。
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泡沫的破裂,使得以房地产行业为代表,大多数行业超额生产和过剩产品迅速浮出水面。超前消费引起的通货膨胀在经济危机降临之时,势如破竹般的骤然萎缩,导致市场主体纷纷采取保守的持币观望态度,宁愿通胀引起手中的货币价值一贬再贬,也不敢冒险跳入这深不见底的经济“黑洞”。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一场经济浩劫,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警惕、防范未然,并且尽早提出应对方案,用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调整,建立起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暂行管理办法,来应战经济危机,更有效的规避经营风险,着眼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的管理上的主要问题:
首先,管理者管理理念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企业的管理者既是组织的决策者,又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一方面,只有以系统的、科学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检验,在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各方主体信息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历史较短的中小型企业,其管理者基本上是早期资本的拥有者,而非经过专门学习培训的专业人才,在入行之后又因为工作繁忙、怠于学习,一直以来凭借经验和直觉对重大事情进行决策,管理上缺乏连续性,效率很难有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工作信念、行为习惯、管理理念都是影响企业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领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员工们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员工们的工作态度和奋斗目标,因此,在管理者的举手投足间,都会影响企业员工情感上的微妙变化。譬如,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生活铺张浪费、骄奢淫逸,会给普通职工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形成企业内部的“两极分化”;而一些处事不公、徇私舞弊的领导会大大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管理者必须对自身素质提高进行严格要求,确保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组织结构繁冗、权责模糊不清。广泛存在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占所有企业80%以上,此种组织结构形式多适合于30人左右的公司[1],随着资本的累积和企业规模扩大,员工数量不断增加,超过了适当的人数,就会出现部门、岗位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此外,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容易造成信息传递失真,权力的界限和责任的承担不够明确,会导致管理混乱、浪费资源。权利和职责必须是对等的,在布置某项工作的同时必须给予相应的权力,否则,任务将无法顺利完成。职责超过权力,工作没办法开展;权力超过职责,则会助长滥用职权和官僚作风。
最后,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工作热情不高;管理的目标、手段是策略意义上的指导性原则,要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条例,就必须先制定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员工从事的各项活动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现阶段很多企业,没有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奖惩条例,或者科学的业绩测评系统,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平均主义”,打击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国内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宏观经济萎缩,各行各业需求量大幅下降,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了更大的经济危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使得资金市场出现巨大缺口,派生货币损失要靠实际经济弥补,从而,各行业都收紧资金,减小需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一轮经济数据显示,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9.0%,相对于去年的13.0%大幅下降,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由96%下降到87.3%,第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也有将近20%不等的下滑。要保持企业资金正常运转,就必须在收入微薄的经济危机下,严格控制成本,提供企业竞争力。正所谓“逆水行舟,不退则进”,不要求企业利润增长或规模扩大,但求正常运营,齐心协力度过这个难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内竞争激烈,各行业内利润率趋于正常化,很难有超额收入,在经济萧条的时期,以技术革新或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等手段吸引消费者的增长模式,并不现实,相反地,严把质量关、进行价格战,才是保持市场份额的关键。因此,各企业应该着眼于尽力控制成本,删减不必要的开支项目。
除此以外,企业员工人心自危,凝聚力丧失的影响不容忽视。与改变管理经营模式等方法相比,很多领导者认为裁员是更加简便易行的方法,既可以解决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又能迅速缩减成本。但却是管中窥豹,不顾这样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职、降薪甚至开除的做法,会给员工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不仅破坏员工之间感情,损害企业形象,更加破坏了原有的高效工作模式,使企业没办法立刻调节到原有的生产水平上去,也没办法保证利润最大化和长远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企业内部管理的调整与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开展自上而下的管理调整,构筑经济危机下“团结共赢”的新型企业文化:
第一,管理者重新定位企业现况,制定危机下的管理制度。首先,整合现有的可利用资源,重新定位企业实力水平,进行SWOT分析;其次,初步分析市场行情,具体调查行业各主体力量分配及竞争情况;最后,制定合适的短期战略目标,并加强沟通和反馈,随之对目标进行不断修正。以上的调整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团结奋进的企业文化基础上,否则,这些管理措施根本不会起作用。打造一个亲密无间、同舟共济的团体,才是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育。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特殊的企业文化,相当于给企业换得了一颗年轻的心脏;也许在经济形势好的繁忙工作中,利益的驱使能够使员工倾尽全力,但是,在这种草木皆兵的时刻,企业更需要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有激情的工作氛围,才能聚拢人心,让人们看到希望,有动力为之奋斗。
第二,建立高效灵活的组织结构,适当调整和扩大员工职能。从思想上推广建设学习型组织,在实践上尝试跨部门的人力资源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这就需要管理者重视对人员的培养,使员工有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掌握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以便高效的发挥才能,从资源过剩的部门流向资源紧俏的部门。
第三,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各部门工作业绩。制度的建立必须有清晰的层级,即明确上下级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适当的管理跨度,二者通常成反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危难之时,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更加注重人性化,更能为员工的切身利益着想,相反,过于严苛的管理会造成人心向背的尴尬局面。因为,那些设身处地为员工谋求福利的制度,会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在一些没办法刚性规定的指标上,凭员工的“良心”、“责任感”,为企业找回本可以节省下来的成本开支,达到“两本双赢”的目的,就是:“业以人为本,人以诚为本”,“企业与客户双赢,企业与员工双赢”[2]。
(二)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
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成本发生的每一环节,对于可以认为避免的成本,进行标准化的度量,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量入为出。成本控制是一种全面控制、全过程控制,就必须要求全员参与,就要求与上文所说的企业文化相结合,依靠全体员工的团结,来完成这一项精细的控制工作。
成本控制具体是分项工作的控制过程,因此,必须从基础工作的方方面面着手。首先,要制定全面的定额体系,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这样,成本控制才有基本的依据可以参照,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其次,要建立标准化工作模式,在按照定额进行工作的同时,不断熟练和深化,最后形成标准化工作,进而逐步提高工作效率,修正定额标准;最后,加强企业文化宣传和影响力,确保员工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以企业利益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积极配合成本控制及其他工作的开展。
内部管理与成本控制是密不可分的,管理是手段,成本控制是目的;管理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成本控制是组织存续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不可偏废其一。
经济危机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如果企业能够从容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那么,危机就是它强大实力的最好见证,与此同时,经历这样一次行业清理,企业也能在解决困难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不断吐故纳新,健康成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变化的市场行情下,一定要紧随市场的脚步变换管理策略,才能不被行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王亚卓,雷雯雯 《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也买卖合同纠纷防范》[M]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5
[2]曾伟《人力资源控制》[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