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生的教育思想

2009-04-21 03:59黄厚敏
贵阳文史 2009年2期
关键词:贵州职业学校

黄厚敏

黄齐生(1879-1946),近代教育家,贵州安顺人。

黄齐生一生坚持真理、正义、民主,热爱祖国、热爱教育和科学。他自学成才,不仅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而且是学者、诗人、剧作家、教授。他是贵州现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参与创办了达德学校,并投身辛亥革命,他与陶行知、晏阳初等一起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人才。1946年4月8日,在慰问重庆“校场口事件”被殴打的民主人士后,与叶挺、王若飞、秦邦宪回返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为史称的“四八烈士”之一。在纪念延安“四八”飞机失事烈士牺牲63周年之际,大家怀念教育家黄齐生先生,学习他支持黄炎培所创立的职业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思想是黄炎培、黄齐生具有明显的中国二十世纪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大大超越了职业教育本身,也超越了教育领域,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和按这个革命的要求对社会进行改造的教育理论。

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面临三大任务:一是怎样使中国的教育从封建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即实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二是怎样使教育从广大平民百姓的奢侈品的高位上走下来,成为平民百姓的必须品,即实现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三是怎样使教育与生活沟通,教育与生产沟通。即使教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有用人材的手段。职业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思想的实现和试金石,又是职业教育思想发展的实验室。要在当时中国推行职业教育没有作出一个职业教育事业的范本,光凭口头文字宣传是很难说服人的。因为,在当时,中国职业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育,与传统教育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设备、师资结构等等,有很大的不同。比办普通教育要困难得多。所以,树一个职业教育的典型,,对丰富职业教育理论有重大意义。

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遍布全国,是对黄炎培、黄齐生职业教育思想的肯定。

黄齐生的童年,因家境贫困而身体虚弱多病,母亲教他的民谣影响了他的一生。15岁,他即去商店学徒,好读书。八年读尽四书、五经、通鉴、楚辞、庄子、老子和李白、杜甫诗篇,以及西厢、水浒、三国、红楼梦等小说与戏曲;同时还认真阅读其兄黄干夫从贵阳带去的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书,成为商界奇才。后聘为贵阳最大商店“群明社”的总经理,不顾穷困,要求去其兄等创办的贵州第一所新制民校——达德学校,实践教育救国之愿。他在达德学校与时俱进。

1905年创办了女生班,在达德学校开贵州女子教育的先河。他与达德同仁积极参与1911年贵州辛亥革命,当时曾定黄齐生为省交通厅长,他坚辞不就,坚守达德。办工业、女工讲习所,建农事试验场,出《贵州实业杂志》。还主持创办《达德周刊》,记载学校教学活动,选载学生优秀作文,评论时事,登载时人佳作、讽刺小品等,是贵州学校办校刊之始。

黄齐生先生在贵阳首先推出的第一部话剧《维新梦》,于1913年10月在达德学校建校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演出,创教育寓于文艺之中。黄齐生编导的新剧都是为“唤醒新社会”而作的社会问题剧,在当时落后闭塞的贵州创办话剧,真正使话剧作为活教材,起到了“教人、育人、激励民众、提倡新风尚”的作用,突出了育人的主题。

1917年,黄齐生倡议达德选派学生留日,黔中考送和自费留日20余人,由他率领赴日,考察日本教育,并领导他们组成“贵州教育实业参观团”到江苏、浙江、山东、北京等考察参观,后筹划与王若飞等10余人赴法勤工俭学3年,与中共早期党员周恩来、蔡和森、徐特立等亲密接触,积极资助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主办的《少年》杂志的编写工作。同时考察英、法、德、比等国教育,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有较深的体会。

1925年,贵州军阀周西成“招贤”,委黄齐生以高官而不就,却选任视学,深入乡镇视察20余县,后任省立遵义三中校长。曾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周林、曾任林业部部长的雍文涛,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的韩念龙、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的陈沂等一批进步学生在该校读书。

以后,被迫逃亡的社会生活又成就了黄齐生。

黄流亡到上海,被交通大学聘为训育主任,中华职教社昆山徐公桥实验区总干事兼农村改进讲习所主任。当时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专守教育岗位不足

以救国……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社会运动。”“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职教社“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实施“平民教育”,黄齐生以此为教育的宗旨。

黄齐生追求的宗旨与教育家黄炎培的主张一致,全力以赴抓乡村改进讲习所工作。根据职教社“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精神,招收中专以上新生,不但进行笔试、口试,而且进行劳动考试。除主持全面工作,又主讲政治思想和社会教育等课。为苏、浙、闽、赣、皖、鄂、川、黔等省培养输送了大批乡村改进干部。

1934年,中华职教社又在上海南郊大海边漕河泾建与徐公桥类似的“农村改进试验区”及“农学团”。聘黄齐生为试验区总干事和农学团主任。黄一边主持招收专科以上毕业青年30人的农学团教学,一边带领30个学友参加试验区的建设和劳动,并主讲国族精神。学友称赞:“听黄先生上课比听书还有劲”。

1937年底,他亲访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尊之为师。回贵阳后,他宣传延安见闻,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1938年,中华职教社迁至重庆,黄老积极协助在西南交通枢纽贵阳建社,并提供达德学校为活动基地,派得力干部去云南支持垦殖局,开创草坝蚕业新村工作。仅年余,不仅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获得稻米、蚕丝两丰收,而且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开展演出、体育、军事训练,甚至像延安一样办起了冬学和夜校,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各方面均有创建。

黄齐老学徒出身,苦学成才,继承我国传统,又到国内外广泛深入考察教育,结合近四十多年的城乡教育改革实践,形成他独到的教育思想。

黄齐老自投身1904年创办的贵州第一所代表科学与民主的新式学校——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命名的达德学校,即以“智仁勇”的校旨贯穿一生,既以自励,又以教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本着爱国富民振兴中华的良心,力图以教育、科学、实业救国,执着地进行职业教育的改革、建设新村……

参考文献:《黄齐生传略》王鸿儒著(作者单位:贵州省金沙县高坪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罗万雄

猜你喜欢
贵州职业学校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