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键
[摘要]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观,而且是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它在开辟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视域,确定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肯定在实践维度上意识的主导作用,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现的哲学地住和实现唯物吏现研究从实然模式向应然模式的转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和理论贡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现创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是哲学的。但是,这种哲学蕴涵是什么,它与唯物史观有何联系,其哲学创新表现在哪里?无疑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把科学发展观看成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而研究其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上却比较少。显然,这样的认识并没有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
一、开辟了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视域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的观点。但是长期以来,唯物史观的视域究竟是指人类社会的过去,还是指现在或未来,抑或覆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过程,实际上一直是个未明确的问题。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对唯物史观对象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对唯物史观的诠释。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体,不同时态的历史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征,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历史观理论加以说明。在历史的不同时段,历史观的对象是不同的。过去的历史是一种客体结构,人与事都已是既成的事实,我们只能研究它是什么样的、如何发展的。因而其历史观只能建立在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改变它的基础上。现在正在发生的历史是一种人参与其中的主客体结构,也就是当下人的实践活动,其历史观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互动的实践基础上的。而未来的历史,它是一种虚拟的存在、想象中的世界。关于它,我们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却不能确定它是怎样发展的;“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来回答”,其历史观只能建立在我们对未来发展的预见上。因此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观仅仅面向过去和现在是不够的,还要面向未来。由于时代背景和特征的不同,传统的唯物史观研究或日经典诠释关注的主要是过去至今的历史。而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虽有一个总的看法,却没有具体的论述。而科学发展观作为关于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提出为什么发展、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应如何发展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也就直接切人传统唯物史观研究的薄弱环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一种进行时的东西,它不同于已经发生的历史。是现在至将来的历史过程,是人参与其中并被纳入人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引导框架中的东西。这一历史过程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发展与人及其观念的相关,从而开辟了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视域。这个视域的问题主要不是去探求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目标、途径和方法,考虑如何去改变世界。而传统的唯物史观研究以过去的已经发生的历史为视域,其考察的内容必然是独立于现实的人的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追问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它也与实践观点的诠释不同,实践唯物主义以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基本对象,也就把视野转向正在进行的历史,其考察的对象则是人的感性活动过程。而科学发展观作为关于发展的理论学说,以当前和未来为视域,面对的是未来世界,其考察的对象是发展,也就是一个既处于当下同时又是一个只存在于人的脑中的未来世界。如果说。唯物史观的经典诠释是关于过去时的历史观,实践观是关于现在时的历史观,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未来时的历史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历史观研究对象的细化。极大地丰富了唯物史观中关于未来发展的内容,从而为唯物史观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
二、以人为本确定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人
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教科书的观点认为其出发点是物质,实践的诠释观点则提出唯物史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而科学发展观面对的是当前的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探索的是发展什么、应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就自然地把人作为发展的首要问题看待。
首先,以人为本彰显了马克思人的世界的内涵。马克思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建立在对象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物统一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关于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本来是很清晰的,是马克思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唯物史观的经典诠释中,世界的人属性被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成了讳莫如深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实践观点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开始把人引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其只把世界看成是人的感性活动,其视域仅停留在感性活动上,而忽视了人,尤其是其认识和价值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就部分地造成人的缺场。而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人的世界的内涵,而且从人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的推动者的视野上解释了历史的主线是人的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围绕着人的历史过程。
其次,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因和根本动力。唯物史观的经典诠释认为生产方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经典诠释并没有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明。而科学发展观关于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因并起着决定作用的观点则可以很好地说明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是劳动对象、工具和劳动力三要素的集合。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人是劳动对象的对象性存在的依据、是工具的制造者。因此,生产力形成的最终原因必须到人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到人的本质力量中去寻找。可见,以人为本的观点不仅继承了实践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主导动力。
第三,以人为本肯定了马克思从人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认为在社会发展中人是根本、也是出发点,也就肯定了马克思从人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实践观是存在区别的。实践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实践,历史是人参与其中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但是,实践的观点在说明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相互作用时,仅停留在对象性关系上,而没有说明在实践活动中,谁为中心和起着主导作用,即在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两个因素——人与物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哪一个呢?因而,以实践为出发点,同以物质为出发点一样,同样存在着局限性。而科学发展观提出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靠谁发展和如何发展,不仅把人看成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也就真正凸显和肯定了马克思的从人出发的观点。
从现实的人出发,是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人学观点的阐扬及其诠释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它不仅包涵了马克
思从人的感性活动的层面上论述社会发展的实践的观点,而且进一步从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的双重性上强调了人是历史的出发点,从而真正解决了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问题。
三、肯定了在实践维度上人的意识的主导作用
长期以来,在哲学上我们一直拘泥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观念,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条最主要的经验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而从哲学上讲,思想观念是意识的东西。也就是说,决定我们这三十年来社会发展的首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出发点,也就把思想观念的作用重新引入历史观的视野,使我们更全面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
1从人出发也就意味着思想观念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哲学上把人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历史的出发点后,也就引出了人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因为人们会接着追问,人本身的“本”是什么?我们自然会想到是人的精神意识,西方哲学家关于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观点就蕴含着这种看法。因此,在哲学上以人为根本和出发点,就必然会推出思想观念在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个观点。多年来,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和主导作用,就是一个明证。社会发展是离不开观念的转变,任何个人、民族、国家要生存发展,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譬如,科学发展观这是意识的东西,但它却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过程。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的。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曾很明确地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实际上也就肯定了思想观念在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
2人是通过他的目的来创造历史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决不是独立于人的自然发展过程,而“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将一切社会关系看作“为我关系”。而对唯物史观的科学发展观的诠释表明,历史,尤其是现在正在进行的和即将到来的历史进程中,人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自然变化对历史的影响,例如地震、海啸。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活动,而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则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个人、民族、国家,没有对未来的展望,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科学的规划和发展的理念,即使其原先的物质基础再好也没用。恩格斯就说过,“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毛泽东讲得更具体:“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邓小平也谈到:“讲发展,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设想,第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这里,恩格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从人的有目的活动上去解释历史的。也就是说,历史是不会自动做什么的,一切都要靠人本身的努力,人的目的是历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而不是一种脱离目的的纯粹客观过程。
3知识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一句话。但科学技术主要是知识,而知识是意识的。事实上,在现代生产力中,与物质因素比较,知识所占份额已日益增大,其对生产力的推动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承认人的思想认识决定工具的发展,从而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与承认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否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上的问题。承认人的思想认识决定工具的发展,这是针对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机制而言的,承认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针对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讲的;它们是社会结构的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而承认人的思想认识决定工具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前者是实践维度上的观点,解决的是行动的来源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后者是认识论上的一种思路,解决的是意识的来源问题。从实践的维度上看,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要靠观念的引导和理论的指导:从认识的维度上讲,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是存在决定意识。作为历史观的不同维度和论域的产物,理论指导实践和存在决定意识,两者是相辅相成而非互相对立的:并不存在着在认识论维度上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要否定在实践论维度上的思想决定行动、从而改变存在的观点。
人类历史是一个由过去经现在向未来发展的进程。科学发展观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站在当前的时段上。而处于当前这个时段上,朝向过去,我们的观念是结果,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面对未来,我们的观念则是起点,是事物改变之前提。物只是即成的条件,但不是主导的因素,主导的因素是人,而人与意识是分不开的,观念也就实际地成为主导因素。因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唯物史观的诠释突破了物质本体论的框架,在赋予人在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赋予人的观念和意识在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主导性作用,从而在实践维度上第一次理顺了观念与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科学发展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地位
历史是人追求着自己目的的实践活动,因而历史也就是渗透人的认识和价值观的运动过程,价值论也就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但是长期以来,价值论问题却一直被排斥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这其中与唯物史观的经典诠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典诠释认为,唯物史观的对象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过程,寻求的是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理应排斥一切主观的东西,包括价值观。因此,虽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思想,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一直被遮蔽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论的缺场,也就造成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模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直接确立了价值观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从发展的内涵来看,发展是一种进步,是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而发展什么、为谁发展、如何发展,更是体现着一种价值诉求。其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使它区别于以物为本。改革开放以来,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张扬。使人在物的背景下凸显了出来,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则确认和强化了人及其发展这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历史观中,即发展不仅要
依靠人去发展,还要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它否定了片面的、掠夺性的、非持续性的发展观。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由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的倡导等。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把价值问题引进历史观的视野。尤其是在人被确定为历史的主体和出发点后,指导人的活动的价值观问题也就自然地成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也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地位。
五、实现了唯物史观研究从实然模式向应然模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征,许多学者都赞同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来概括,这就是“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特性的同时,也清楚地揭示出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世界是什么样的,二是世界应怎么样。前者是实然问题,后者是应然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传统哲学着重于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则致力于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的首要问题是应然问题。可遗憾的是,基于物质观点的经典诠释由于关注的是从现实出发去解释观念的形成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阐发,因而其构造的实际上是一种以解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实然模式。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中,唯物史观的应然模式实际上被诠释成了实然模式。虽然近年来实践的观点从人的感性活动上去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强调改变世界是唯物史观的核心,但是由于其仍然把实践过程看成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因而世界的改变问题,即改变为什么样子和应如何去改变的应然问题并没有被完全展开。
其实这些年来。唯物史观是关于客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还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围绕实然问题和应然问题而展开的论争。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坚持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也为解决这个长期困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方向。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发展什么,应如何发展,其针对的正是应然问题。相对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诠释来说。科学发展观并不着重解释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是考虑什么是发展。发展什么、应怎样发展。它突出的是价值、方向、方法和途径问题,追求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这不仅与现代哲学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和对生态问题的忧虑相一致,也同马克思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历史观)相一致。正如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凸显出“应该怎么样”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同时也实现了唯物史观研究从实然模式向应然模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蕴涵开辟了唯物史观面向未来的视野,而将人、意识和价值观问题引入历史观的视域,把人视为历史的出发点,并在实践的维度上确立了意识的主导作用和价值观的哲学地位,也就填补了唯物史观的经典诠释和实践诠释的逻辑缺憾。因而,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具体体现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思想,而且是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马永义